书城管理风马牛
9703500000009

第9章 上部 (8)

徐宗懋: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是纯粹旅行的原因,因为他们来中国旅行,拍了很多东西,这是一个属于风土上的爱好。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也带来一些旅行家、土木测量师、传教士,他们留下了一些影像,这是在两边交融的过程中自然留下的,另外还有为了侵略的需要他们拍了很多军队行进的照片。

冯仑:当时是为了侦查地形地貌。

徐宗懋:地形地貌需要很多地图。

冯仑:他们还直观地去拍照。

徐宗懋:对,所以他们就留下了这些照片,而我们可以从我们的角度来使用它。

冯仑:这些资料现在保存在日本哪些地方,在它的国家博物馆还是在民间?

徐宗懋:在日本的文物市场上,这三四年有一大堆人去抢这些资料,因为它们有利可图。它们在市场上的价格最近一直在飙升,很多人就去那边买,导致这些资料被拉到很高的一个价钱,高得简直难以想象,过去可以买10件,现在只能够买1件。

我今年(2007年)在欧洲进了一批,200多张,是国民政府新闻处当时发给外国媒体的抗战宣传照片,质量特别好,而且有的图书是打印文字的。所以你想,如果我们有一本叫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新闻处照片》的书,其文献的意义会非常高,因为从中我们可以解读非常多的东西。

冯仑:两岸互动以后,这些照片对大家思考问题有很多帮助。

徐宗懋:我们的想法是,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一种跟历史和解的精神,跟历史和解应该说是建构和谐社会很重要的精神元素,所以我的一个理想就是,我们通过这些文化上的努力--包括我们做学问的态度,包括我们推广我们文化的概念,包括我们城市再造的一种精神,和历史和解,与记忆共存。

冯仑:这很有意思,“和历史和解,与记忆共存”,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感,同时面对现在和发展、启发未来的角度。

李景汉:时尚,一个时代的灵魂

2007年7月23日,冯仑特邀著名时尚生活专家、上海外滩三号的总规划师李景汉先生,在新浪聊天室与广大网友畅谈外滩三号的建筑理念与时尚魅力。两个建筑领域的思想者,诠释着建筑与生活、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时尚的独特感悟,用文化为我们点亮精彩人生。

一、时尚即领先

冯仑:李景汉先生是我很好的朋友,15年前来到北京。李先生,实际上你祖上也是北京人,多少代是北京人?

李景汉:好几十代了。

冯仑:李先生现在是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作人,也是时尚空间和经营场所最有创意的主持人,同时也是投资人。从北京四合园的餐厅,到上海外滩三号,包括私人的住所都非常有趣,所以我们今天请李先生一起聊聊时尚生活这个话题。现在上海的项目叫什么?

李景汉:现在是外滩园33号。

冯仑:有一个事儿我一直很困惑,“时尚”这个词在英文里面的原意到底是什么?汉语“面子”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很多人不知道应该怎么翻译。后来我找了一个英国人问他怎么翻译“面子”这个词,他翻译为“你的行为会使我备感荣耀”。这个就是面子。

陕西人说面子就是“你把人尊重一下”,这就是面子。那么英文“时尚”这个词用汉语翻译出来应该是什么意思?

李景汉:我觉得时尚有一个含义就是“影响人的大的趋向”,或者是“领先的一种想法”,它是这个时代的灵魂,总是在前面领导,影响时代并且有一定的深度。

冯仑:我觉得从汉语看,“时尚”这个词非常好,“时”是说当下的、眼前的、现在的;“尚”就是推崇、引领。不知道谁翻译的这个词,这两个字搭配起来一眼就可以看懂。另外一个汉语的词叫“时髦”,当你认为不时尚了,也就是你变成时髦了,时髦可能是时尚下面的一个流行、仿效。

李景汉:真正的时尚一定是领先的,是在别人前面的。

冯仑:比如说崔健,他唱《一无所有》的时候,西方人认为他是时尚的,是一个先锋人物,而在大陆,大家认为他是叛逆者。另外,独立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有优越性,对现代有一定的批评。在大陆,目前“时尚”这个词已经用得很烂,但是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是流行的;第二个是前卫的,流行也许不前卫,也许前卫,但是现在“时尚”这个词更偏重前卫一些;第三是应该稍微高端一点,比如大排档,很难说是时尚,但是它确实流行,时尚如果指一种消费的东西,应该要高端一点,小众一点。我想起我们做新城国际项目的时候,有5个方案,其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方案是美国人设计的,完全是金属的质地,大家都觉得有意思,但是最后也就是我们现在选择的方案是最普通的。

李景汉:为什么?

冯仑:有人说了一句话,时尚过去了就是垃圾,所以他选择了现在看来是中规中矩的东西,他说这个东西不时尚,但是持久。他为我们作的解读让我们当时很有触动。

李景汉:我不同意,时尚一过去就变成垃圾,这个很不对,过去了也有东西可以留下来,我觉得时尚跟古典的东西不见得是有矛盾的。

二、时尚是物质的奢侈品还是精神追求?

冯仑:原来说LV是一种时尚,现在变成了时髦,最后变成了普通,满街都是仿冒品,在这个过程中,分不清哪一种是健康的时尚生活,哪一种是盲目的。比如很多小孩一定要花钱买很多名牌的东西,不给买就生气,是不是在西方这样快速经济增长的时期也出现过同样的事情?

李景汉:没错,这是人性的东西,从物质匮乏,演变到向高贵的生活水准发展,这是一个过程。在法国有暴发户的概念,这种人会买LV包,因为他认为有一个包就是有钱、体面,这个包就是一个广告牌,说明他的身份。但是过一段时间或者过一代就变了,第二代看到这个包眼光就不一样了,觉得设计比较有意思,而且可能也有一种哲学,然后他拿着这个包眼光就不一样了。我们没必要怕所谓的时尚就是大众化,这也是一个主观的内容:时尚的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就是给我一个虚荣、虚伪的面子,或者我理解它、珍惜它,我用它有另一种满足。这是一个过程,而且变化很快。

冯仑:最近几年上海、北京有对奢侈品的推广和展览。上个月我参加了上海的一个富世荟,那里的展览都是顶级的奢侈品,也请了很多人参观。实际上在中国当下,时尚有时候跟这些东西搭勾,让人感觉时尚的东西都是很贵的。但是还有一类,比如说运动、探险,也有不贵的。

李景汉:对,我想说真正的时尚,不见得就是物质的或者价格高的。

冯仑:还有精神上的。

李景汉:对,而且是真正有条件享受空间,享受某一个领域。但是现在最简单的概念是我需要钱才能够买到这个东西,花钱去度假。这是客观的问题,必须有这样的条件才能够去享受,但是你超过这段就不是钱的问题了,是质量,是生活方面的质量。

冯仑:我有一个星期天去少林寺,看到了释永信。他也有对时尚的看法,他也开奔驰,他还要在北方做一个北方的少林寺。我说就像一个公司开一个分公司,然后他要派一个大概几十人的僧团到蓟县,也就是说宗教生活甚至可以是一个阶段的时尚。比如说到西方的圣诞节,教堂里面人很多,我相信有相当多是信教的,也有相当多是观摩或者追随的,认为在那里举行一个活动或者婚礼等等比较时尚。

三、时尚与生意

冯仑:我觉得你做的几件事情就非常有趣,我们不是学者,也不是媒体,我们是做生意的,我想了解一件事,就是从外滩三号到公使馆,你是怎样想把这些最时尚的东西聚合到这些特殊的空间,然后对投资者还有回报,同时不流俗的,而且不以最贵为标准,不是迎合大众简单的口味?

李景汉:其实比较简单,两点最重要。第一我觉得是地点,地点会影响你做出来的东西的重要性。我们要做所谓时尚的事情,一定要在大都市的中心,因为这种地方最容易推动当代社会和当代文化的发展。

第二就是内容。文化的内容非常重要,而且要有现在生活方面的一种生活形态的组合,其核心的概念必须影响到生意--所谓的生意是文化内容的艺术。比如说外滩三号为什么很有意思?就是有个沪申画廊,没有那个沪申画廊就很普通了。画廊是在这座楼的中间,位于三层,而且在三层有中庭和餐厅,在餐厅里面可以直接看到画廊。因为艺术必须要影响到这里所有的人,包括客人,包括我们自己的雇员。你到餐厅,整个外滩三号核心的概念是艺术文化的生活,具体就体现在外滩三号三楼的画廊。

冯仑:你这个想法我认为是非常有创意和正确的,我去过外滩三号,最后发现整个地方,三楼最代表时尚,剩下这些,你比如说法国的餐厅、底下阿玛尼的店等在别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真正有个性的是一个画廊,但是这个画廊除了卖画还会安排一些活动。比如说朱哲琴的音乐会,还有一些别的文化交流、社交、派对,这个地方就变成了动态的、文化的聚集地,有这个大家才去吃吃饭,参加参加活动。

冯仑:北京的公使馆在文化部分比上海外滩三号规划的要大?

李景汉:对,但是内容稍微不一样。画廊其实是被动的空间,除非你真正热爱艺术,平时看看也就是10分钟,或者15分钟,看看,聊聊,然后去吃吃饭,吃饭的时候再谈一下画的内容,具体在这个里面的时间不是很多,因此很被动,是静态的地方。在公使馆我们感觉与画廊不一样,它是艺术中心,我们需要人驻足去感受。在这个艺术空间、艺术中心去生活,留下来。我们也办不同的小型演出,有所谓的行为艺术,也有不同的讲座,请人去讲,叫大家去听,然后讨论建筑,讨论当代艺术,讨论其他别的东西。此外,公使馆有专家或者艺术家的活动,有一些书店、小的咖啡屋、酒吧,让人在艺术的环境里面生活、聊天、吃东西,这个艺术中心就变成很动态的地方,而且是准许人停下来,去体会和体验艺术的环境。

冯仑: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不让时尚的东西变成标签,而是变成动态的生活。这个想法在国内来说是成功的,但是管理这个地方很难,因为餐厅、画廊中心甚至博物馆的管理者易寻,而综合的艺术中心的管理者就难觅了,这种管理工作对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好多艺术门类都在这里,又是动态的,而且能够管得不赔钱,我觉得就很了不起,很值得去研究。

李景汉:艺术中心是核心,而且挑战最大,做得好太不容易了,我只知道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出来的,但是我相信我们公使馆有这样的条件。第一,它的位置在天安门的东南角,是北京最中国的一个地方;第二,它是具有历史文化的一个建筑;第三,除了艺术中心,其他的部分也都很有水准,餐厅、咖啡屋等都与之相匹配,我们的室内设计、灯光设计也都做得很有品位,老房子和新建筑对这个由画廊、艺术中心、小剧场构成的艺术圈子来说,是传播文化的非常好的平台。类似的东西在美国有很好的成功经验,我把这种生活的概念或者一种思维方式带到中国来,因为我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所以我能够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我相信能够成功。

冯仑:这个东西非常重要。在论证你这个项目的时候,我讲过一个故事,我们的股东里有一个人打听你,他说你这样做在中国就是叫空手道,但我说美国人应该比我们有经验,美国人不认为他是空手道,我们就不能这么认为。像杨致远,他们都是商业经验极其丰富的人,他们懂得这个模式,我用这个想法说服了董事会。我也觉得用公使馆这个项目证明时尚生活在北京是代表着精神追求,而不简单是物质追求,同时这样一种商业形态对北京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其他业态的投资,可能也有一些推动和示范的效果,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很期待公使馆在2007年年底开业以后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惊喜!

大观园上客,红楼梦中人

对话嘉宾:当代著名导演李少红(代表作《橘子红了》、《大明宫词》、《红楼梦》)

时间:2010年6月4日

地点:万通龙山新新小镇苏园之龙山书院

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

冯仑:少红导演大家都知道,非常有成就,在影视方面有很多创作,最近的一部新剧--新版《红楼梦》因为跟咱们这个园子有关,所以就请少红导演到这边聊聊。

因为新版《红楼梦》的拍摄,少红导演曾住在我们这个苏园的园子里大概有一年多一点时间,包括主要演员宝玉、黛玉、宝钗等这些未来前途无量的新人,也曾在咱们会所客栈居住过,使我们跟《红楼梦》有这么一个过往的故事,能更好地了解少红导演,了解她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

少红导演的名字带一个“红”字,作品《橘子红了》、《红楼梦》都和“红”字贴边,我知道你接到新版《红楼梦》这个活儿时,遭到了媒体非常多的议论,中间我到片场看过两三次,你非常潜心、非常专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与之前的作品比较,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少红:刚才冯董讲了,像《大明宫词》是原创式的作品,这种作品可能给你的艺术发挥空间比较大,比较自由。《红楼梦》不一样,它是一部名著,而且它又是四大名著中间最复杂的一部。从某种角度上说,它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一些局限,但实际上它也是很大的挑战,有很大的艺术空间,因为我觉得四大名著里面,《红楼梦》的文学含量和文学价值是最高的。另外,它的人物魅力和艺术含金量也是最高的,所以我甚至觉得,以我们两百年以后的人的智慧,都很难创作出跟它相抗衡的作品。对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人来讲,或许这部作品是一生难得的机会。

9年前,《橘子红了》拍完之后,有两家公司都来找过我,想拍《红楼梦》。那时候我没感觉,觉得拍这个有点肝颤儿。一晃7年,我都已经拍完两部戏,又拍了电影,没想到《红楼梦》居然转了一圈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这个起点找到我。我觉得可能是有了一份责任,当然也可能7年中我们又练了练自己的内功,所以这个时候来接拍《红楼梦》也许是最合适的时候吧。因此我觉得是难事,也是好事。

《红楼梦》有万千百态

冯仑:你这个经历估计知道的人不多。

上一版《红楼梦》是男导演导,这一版是女导演导。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还有个说法叫“男不看《水浒》,女不看《红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年轻的小伙子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他打架,人老了以后,本来就疑神疑鬼,再一看《三国》更是心里边弯弯绕儿太多;男的看了《水浒》容易惹事,女的看了《红楼》一天到晚抹眼泪,沉浸在谈情说爱的事儿上出不来。现在这部戏又是女导演来拍,你觉得女导演导和男导演导,处理人物、题材,最大的不同在哪儿?

李少红:《红楼梦》原作者是男性,它是一部刚柔并济的作品。我觉得曹雪芹的聪明就在于他把宇宙、人生、社会的大事放在一个家长里短的故事里头来讲。表面上让你感觉到风花雪月,但实际上它讲了整个社会层面,讲了个人的轮回,讲了东方大的伦理,甚至涵盖了对政治的想法、社会的想法,都糅在一个家庭和人的情感的概念中去讲,我觉得这是曹雪芹最聪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