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是不要只是自己决定。现在的女生因为从小被父母与老师的封闭,社会知识极为缺乏,因此在与他人的交往技能和判断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我倒不是鼓励什么都去听父母的,因为父母在社交上的过于保守已经让我们不少女生变成了社交弱势群体,因此我要鼓励同学们在社交中遇到情况时,与自己的朋友交流意见,听取建议,随着自己交往量的增加,朋友意见对于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会有帮助。
个人营销
关于营销的学问很多,但关于个人的营销讨论甚少,一部分原因是人们以为营销主要是公司类商业组织的专用词,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家一般把营销等同于交易策略的设计,而不将个人放在交易范畴内。
我高度接受社会学家布劳的观点,即人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交易性质的关系,人们渴望在所参与的社会关系中有所投入也有所收获,愉悦与满足很大程度上来自这种投入与收获的平衡。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作为劳动力、作为交易机会的管理者、作为各种资源的竞争者,我们的个人特质及有效地彰显个人的特质,对于我们的交易成功及在交易中占有优势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个人进行营销。
个人营销有其如商品营销的共性,第一,需要突出个人特性中最有特色的优点,并加以传播,广泛而分散的传播并不十分有效;第二,个人在其实力基础上也需要适度包装,这种包装的成效尤其可见于明星包装,但普通个人对这种包装仍缺乏意识;第三,个人营销也需要把握特定社会关系的需要,锁定特定的目标受众群体,如果是在社区选举中,则可能是针对社区成员;而在找工作中,则是针对雇主群体。
但个人营销仍然有显然不同于商品营销的地方,第一,个人营销虽然也有功利性定价需要【如工作中的薪资定位】,但很多情形下主要是属于具有个人品牌形象传播性质的营销活动,因此,要适当淡化其功利性,而强化个人的价值形象,当然在最终意义上,有效的个人营销对提升个人价值的兑现能力是有帮助的;第二,个人营销对象的确定性仍然不强,在诸如博客、个人演讲、接受采访、表彰大会这类活动中,个人营销对象具有明显的宽泛性;第三,个人营销活动所借助的平台,很多时候需要具有明显的不同于商业营销之处,比如直接广告的方式,虽被用于西方式政治人物的竞选之中,但受众容易对这种直接诉求生厌,因此需要更好地结合其他活动型、网络型、节目型、非广告型的软性传播方式。
典型的个人营销形式如发表个人博客与播客,参与特殊性质的社会活动或娱乐活动【如抱抱团】,在媒体真人秀节目或其他媒体节目中露脸,组织与参加个人兴趣组织等。不管是怎样的形式,我们现在特别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资源开放、规模社交、快速流动的时代,我们要实现机会优化、选择多样、有效注意,就需要我们进行积极适当的个人营销。在此前提下,有关个人形象管理、传播媒体选择、个人事务管理、个人发展规划、个人沟通等方面的技能就变得更为重要了。我们需要进一步重视、反省与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是需要被经营管理与被营销的,从而把自己由朴素的自发成长模式,变成自觉管理模式。
先行投入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视信用,通常信用是指我们过去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不过我在这里说的是一种行动技术,是一种人人可以尝试与自我管理的行为管理模式。
平时我们交往各种各样的人。很多人早上一起来,就到菜市场去买菜,我偶尔也去买菜,我问大妈:“那个黄瓜多少钱一斤啊?”“五毛钱一斤?”“来两斤。”我说我今天没带钱,黄瓜赊着吧,大妈说不行。为什么?因为我跟她不认识,我们是偶尔进行的短期交易,所以在这个中间不存在信用。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会有信用,比如我们社区里面的其他大妈,她天天早上准时到黄瓜摊儿报到,人家摆了五年黄瓜摊儿,她买了五年黄瓜,两个大妈像姐俩儿似的,原因是她的历史记录中总是给了钱拿黄瓜,偶尔有一两回没拿钱,可以先拿黄瓜,历史数据证明她也很有信用。
但是,如果我先给大妈一百块钱,我说你把那九十九块钱存着,下回我到你这再买,每次扣,扣到最后的时候,没了我再拿钱,这就是一种制造信用的技术--先行投入技术,就是在一种长期交往的关系中,你先投进去,你先努力。我在某大学讲授管理课程,大家风行互相请吃饭,一般来说,都是同学请教授吃饭,上MBA课,同学们都有一点心意,请老师吃饭很正常,而我是请同学吃饭的。班上同学就在想,老师请我们吃饭当然好啊。这就叫做先行投入,我请同学吃饭在前,而且我是教同学的。如果他们请我,大家心安理得,但是我请他们吃饭,他们就觉得不太正常。所以,当我请他们吃完饭以后,同学当中产生了一种感觉,就是社会债务心理。我拥有的是社会债权心理,社会地位是你拥有的社会债权心理的总和。
我们在做生意的时候经常提到消费者忠诚度,这个消费者忠诚度比消费者满意度还要好,消费者满意度是说,如果一个厂家卖给我一个茶杯,摔到水泥地上不会破,我会满意。为什么呢?我在想这个茶杯到底是什么材料做的呢?我用榔头敲会不会碎呢?不会碎,我想这个茶杯太牛了,不是一般的茶杯,这个厂家太厉害了,超过了我对它的期望。当人们得到一个东西超过他的期望的时候,人们会产生负债心理,当人们产生负债心理的时候会有一些行为表现。比如,他坚持用你的产品;他过去用一次,但是他现在要用两次才感觉对得起你;我不仅自己用,我还介绍其他人也用。这就是说,当人们心里对你有负债感的时候,他会努力寻找一些代偿措施来回馈你。
我请同学们吃饭,我想得到什么呢?如果想得到的是轮流坐庄,我会去跟同学们说:“你们记住啊,袁老师等着你们请回来哦。”但是你想想看,其实我先请同学吃饭,他们回请我,只是换一个时间段吃饭,其实我是没赚的。赚什么?这就涉及第二个技术,称为转移支付技术。我曾经翻译过一本书《魅力赢天下》,这本书介绍了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学校里面同学给老师评价的分数,不绝对地跟这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关,而是跟喜欢这个老师的程度有关。所以,同学们转移支付给我的第一个东西是,他们给我的教育考评分很高。还有一些同学觉得我这个老师不错,积极劝说单位领导??我的公司做生意。这是转移得到的第二个资源。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寻求得到的回报,不是原来的同类回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资源,甚至一个普通的打工妹也有,其实打工妹在做家政小时工时,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也可以做得更差一点,关键在于她内心怎么看。每个人都拥有他的资源,每个人跟其他人的交往方式中,最典型的回报方式是把自己拥有的资源折价给你,我们应该尽量用资源交换,不要简单地用原来的形式等价、等偿地回馈,这种转移支付的形式使我们获得了资源差价,所以,你按照市场价是盈利的。
如果你有先行投入的意识,即使你帮助过的大多数人没有回馈你,只有小部分人有回馈,也说明你这个先行投入是有价值的,而且回报也往往能达到你的预期。很多人看到一个单位里的人会互相扯皮,如果有这样的先行投入意识,单位的文化会是多么积极,遇到什么事首先要想到先做。大家在交往中,八个人一起吃饭,如果八个人都争着买单的话,那是多好的形式啊。信用技术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带有某种牺牲的意味,但是,在社会资本发展中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我们社会交往的基本技术。
创造相似性
吴佩翠在《互联网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心理实验表明,在网络聊天与网络空间相遇的时候,那些具有相似特点的人之间更容易快速产生好感,也可能有更多的交往。她说的这个道理其实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常识了,那就是陌生人中间对于具有相似特点、相似种族、出生地、口音、经历、知识与爱好的人,更容易产生相互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寻找、挖掘、运用与交往对象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接近对象的成功率。
我自己观察到,能和我自己很快成为朋友的有这样几种人:一是知识面很广,很容易产生知识共鸣的人;二是比较理想主义,不太会随大流,而会坚持自己的做法,同时有行动能力的人;三是有共同的爱好,如骑马、围棋、写作、打球、旅行、诗歌、学术研究的人;四是喜欢社交,同时又注意一定的社交品位的人;五是热心公益的人。这些人,也许平时不需要多么亲密,但是交往很直接,有事情互相很体谅,有一种发自心底很放松的感觉。所以有人说,从一个人的朋友身上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特点,我想是相似性原则的一个说明。
在所有的相似性特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天然而难以再造的,比如民族、出生地、家乡口音;另一类是可以再造的。例如,可以通过再学习改变教育背景。我到北京工作的时候就意识到,我原来在南方两所大学的学习背景是不够的;后来我又意识到,搞国际化只靠国内大学的教育背景是不够的,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其他语言与方言。你会很容易发现一个老外在中国的演讲中,说几句“洋泾浜中国话”就能博得大家的好感。可以培养更多的爱好,我发现客户非常喜欢与我交谈共同的爱好,比如好吃的餐厅。可以增加自己的游历经验,人们很容易对去过自己国家或者家乡,了解彼此熟悉事物的人有好感。我们在可塑造的相似性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心与用心。
如果我一定要把世界上的人从非常成功到非常不成功划成一条线的话,我有一个不一定完全准确的观察:越成功的人能够建立与多种人的相似性,从而得到其他人的认同;而比较不成功的人只有不可塑造的相似性,缺少自觉塑造的相似性;很不成功的人中还有一类就是明知自己的相似性资源很少,还坚持因陋就简。所以,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所谓有相似性资源的人,就是具有丰富表现能力的人,所以人际容纳性好;而没有相似性资源的人,就是刻板单一的人,所以人际容纳性就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