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人中,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因为他们形成了共同的爱好,他们爱上了彼此,一起玩儿跷跷板,有彼此一起这样的共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跷跷板玩儿长了也会觉得枯燥,需要你们两个人在上面不断创新,不断挖掘新的游戏与活动项目。有了更多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语言,就有了共同的目标感与共同行动的自然性。与此同时,要明白人在有对象前,是以自我或者其他人为中心的,谈恋爱的时候是以对象为中心的,在婚姻中,这两种情况都不能让跷跷板游戏玩儿下去,而能玩儿下去的中心应该放在跷跷板的平衡上,也就是既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也不完全以对方为中心,而是以关系为中心,自己完全有理分对方一半,对方完全有错自己揽一半,这样游戏才具有可持续性,否则就砸了。当然,夫妻之间免不了磕磕碰碰,需要从跷跷板上下来才能搞定吗???妻从跷跷板游戏下来了就不好弄了,最好的方式是双方共同的亲人与共同的朋友能够在他们还在板上的时候帮他们一把,不用下来就能解决问题,这个就是共友。所以,我希望小两口儿一定要认真地把对方的朋友发展为自己的朋友,把对方的亲人真诚地当做自己的亲人,如此游戏扶助的问题就解决了。共好、平衡、共友这美好婚姻的三个诀窍我告诉了你们,而且我希望在座的朋友把新郎当我们的兄弟,把新娘当我们的姐妹,一生之中,尽力相帮。祝你们幸福。
很多朋友都要步入婚姻的殿堂,时机到了,果子就熟了。我非常开心看到易老弟修成正果,我看到我们节目粉丝团的很多朋友也很羡慕,因为大家也正年轻,愿大家在羡慕之余,好好准备自己的心态与条件,我想每个人都有一段美好的婚姻,关键在于不要错过她,不要辜负她,也不要轻忽她。跷跷板不长,但是玩儿久、玩儿趣、玩儿好并不容易,因此,我希望千百万个跷跷板专家应该有奉献经验、帮助朋友的心,有认真投入自己出彩儿的诚,那么这个跷跷板游戏就有了味道和韧劲儿。
爱无罪,不知分寸有罪
一位90后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中学老师,她问我:“为啥现在的男孩儿比女孩儿还要柔弱内向?”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的妈妈爱他们比一般女孩的妈妈爱的更多。”爱的更多成为弱化孩子社会行为技能的一个来源,岂不是很悲哀吗?是的,这就是现实。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问我:“你说我们爱得有问题,难得我们不用爱我们的孩子吗?”问得好!要爱,但不要那么多、那么厚、那么腻、那么占有、那么霸道、那么全权。在很多孩子的父母之爱里面,第一个问题就出在父母把自己的爱充满了孩子的生活,父母们以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他们因此而剥夺了孩子个性与自我竞争力发展的空间,使孩子成了软脚蟹,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或者弱化了行动的主张力与决断力;第二个问题在于父母把小孩儿圈在自己的爱里面,让孩子形成了对于父母的单一依赖,就像动物对于单一食物的依赖会导致其生存能力的脆弱一样,今天的孩子从小在家庭与学校被封闭式圈养,使得他们高度依赖与眷恋父母资源,并在心理上无法形成断乳能力。
让孩子们扩大见识,让他们决定,辅导他们反思,然后再进行选择与决断,在这样的反复中形成小孩儿的能力,小孩儿处理事情的把握与分寸也就是在这个中间慢慢体会与掌握的。同时,我们不应让孩子局限在父母的认识水平与爱好选择之中,应该为他们建构更大的活动圈子与知识获得途径,让他们有更多的请教对象,尤其是让他们自己选择信赖而又与父母的想法与做法不尽相同的朋友与长辈,出于善意的意见都是有意义的咨询,孩子应该被放在决策者的位置上培养。我们今天遇到了一个怪圈,我们把孩子的问题很集中地放在别人身上,但是让我们回顾看一下自己,我们正是以自己良好的动机导致了某些没想到的结果。不幸的是,大部分家长很少能看到孩子在校园与社会上遇到的窘境,家长们坐在家里以他们一贯的思维在为自己的孩子决策,正如我们不少教育部门的官老爷们坐在办公室里决定着很多学生与教师们的框框一样。他们不看孩子们看的书,不玩儿孩子们玩儿的游戏,也不欣赏孩子们看的电视剧,不知道孩子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但他们依然按照惯性来比划着孩子的未来选择。这种比划形成的期望与压力,让本来就六神无主的孩子更加不知如何选择。其实,很多的独生子女一代最后进行的根本不算选择,而是一个消极落入的萝卜坑而已。这真是无比可悲。
我感到自己对于素不相识的人更能理性清晰地表达我的意思,而对于我很亲近的人则很难。我也知道,正因为很多人不怎么爱其他人家的孩子,所以能够放任他们在残酷的自然与社会中寻求生存与出息之道,虽然有很多人失败了,但也挣扎出来不少很优秀的人才。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与亲近的人更可能以过度的爱让他们成为福利症群体或者慈善对象,他们被我们养懒、养散、养跨了斗志,变成了更平庸的人和没有出息的人。我们今天不仅要节制我们不好的欲望,也要节制我们的爱了,因为那样的爱超过了分寸--要为我们的孩子提供基本的成长帮助,而不是越俎代庖。
下一代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研究得不够、讨论得不够,比较多的朴素就便,很少有明确的管理经营意识,很多家长往往基于爱心办错事,所以,我在这里提出教育孩子的一些关键点作为与大家讨论的内容。
【1】不做老师的助手,做应试教育的调剂者。家长应避免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同盟,逼迫孩子做作业,而应该为孩子提供增长见识的机会、有建设性的锻炼与娱乐项目、培养趣味性爱好的机会。
【2】减少室内课外学习项目,增加室外见识体验项目。家长应多带孩子去旅行、观赏演出、熟悉各类动物与植物、参与劳作与手工,在这类使用多感官的活动中培育与挖掘孩子自己的爱好。
【3】重点注意培养选择能力。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多提供选择机会,让孩子自己在饮食、购物、交游、阅读、欣赏、语言、游戏中做出选择,并培养孩子思考选择理由与依据的习惯,尤其应注意培养孩子每次不重复选择的能力。允许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并陪同孩子一起进行反思总结。
【4】群体意识培养。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好,又多为独生子女,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的个体意识过于浓厚,因此,在孩子的成长中应多提供群体交往的机会,比如参加儿童群体训练游戏,参与群体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参与有较多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的派队活动,鼓励孩子参与群体协作与组织活动,提供更多的完成组织化任务的机会。
【5】意志力培养。很多家长很重视孩子艺术情趣【琴棋书画】的培养,但是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忽略了让孩子完成挑战性任务,以及让孩子参加压力训练与挫折训练,结果孩子会形成比较强的艺术化浪漫人格,这种人格具有显著的趣味雅致但又多愁善感甚至回避压力的特点,这样的训练对于大部分非以艺术为其职业人生者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6】留学不应导致文化归属上的心理障碍。在人们注意留学的一切优点的时候,忽略了留学中的文化归属障碍问题,即过小的留学生在其文化归属、知识体系化归属与反应模式归属中的高度不确定与边缘化问题,也就是说,不能确定自己是属于哪一边的,文化心理的边缘化将成为影响其社会接受度与未来社会位置的重要负面心理因素。所以我主张,要么从小培养ABC式的孩子,要么就让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以后再去留学。
一个黑脸,一个白脸
耶鲁世界学者项目的主任是年轻的医学教授马克·康保罗先生,他微笑、沉默、低调,一副老好人的样子;而副主任柯尔·金斯伯格女士麻利、主动、强悍,控制学者太多请假与外出这些事情就是她的责任,虽然很多人不喜欢她那样强势的风格,但我要说,没有那这样的狠角色,以大家忙碌的程度,大概很容易来了美国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在我们零点的管理层中,我觉得我们的COO张军女士就比较讲究沟通与身教言传,而有一些总经理就比较强调管理的权威性,也比较多使用控制与要求的模式。
美国前任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的首席助理对孩子循循善诱,我观察他让四个孩子从选圣诞树、树圣诞树、装饰圣诞树的过程,就可以看到他让孩子有参与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们得到成就感,鼓励孩子尝试行动的做法,他富有耐心而且能及时给孩子以指导和帮助。而他的太太则是另一种风格,她基本上是身先士卒,同时对孩子们有所要求,而且有一定的权威性。我想起自己的老爸就是比较那种和善说理的风格,而我的老妈早年就是强势下达任务并监控执行到位,不到位就惩罚的角色。
在领导学与管理学中,人们注意到价值观、团队建设、管理资源与技巧、管理经验与艺术,相对而言,人们对于管理角色的分工协作的价值给予的重视不够,在管理搭配与分工中,角色划分的意识不强,我们大部分时候得到的工作伙伴与生活伙伴是按照朴素的自然特性协作的。但是我认为,具有互补性的角色合作在团队管理中最有成效,因为它使不同的角色明确地担当不同的价值色彩,使其他团队成员知所进退。当然,这些色彩之间也应该能够较完整地体现团队成员的心理需要与期望。如果按照我的经验判断,在核心的管理团队中可以有但不限于以下几种角色:一是超然型角色【绿色】,有一定的道德威信与知识技术权威,但不过多介入日常问题与矛盾,具有中间色彩,适合作为争议问题的中间人、仲裁人与导向人;二是控制型角色【黑色】,维护制度与流程,强调纪律与约定的重要性,奖惩分明,但要合理公平;三是沟通型角色【红色】,强调说服与引导,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能身先士卒,设身处地,体现柔性协作的重要性,预防性地降低可能发生的冲突;四是趣味型角色【花色】,有意识地提升人们对于细节问题的重视,缓解在重大问题上的紧张气氛,用幽默调侃的方式进行沟通,具有较好的调整僵化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基于同类相聚的原理,人们在婚姻家庭、小企业等非规模组织中,能够在近似或者相同个性风格的人中间得到更为和谐放松的关系,但是大规模组织的管理则需要具有不同风格的管理角色进行组合,从而使得各种管理价值维度得到充分体现,多种组织成员可以在这个多角色构成的管理框架中发现更大的发展空间与管理接口。即使在有限规模的组织中,比如家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家长角色分工,也会在家庭治理上取得非常好的合理化效果。
让孩子早担当
利用同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一起开会吃饭的机会,见到与西安欧亚学院胡建波院长,与他同行的是他的艺术学院的副院长,只有二十七岁,蛮钦佩的,尽管在我们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年龄做个分公司副总不算太稀罕,但在大学的学院里面应该不算很多。但陈丹青教授说正得其所,他说其实那些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作的人身、花花草草都是小孩子画的,大师们主要画个脸。延安时期著名木刻的很多作者其实那个时候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而现在的教育制度,人都快三十岁了还在学,学到不知作何使用,自己也不知自己有何能耐,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缺陷是徒以灌输替代行动,因此孩子变成了软脚蟹。其实就孩子们所获得的信息而论,8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比他们的老师与父母获得的信息更多--一个80后平均一天发五十条左右的短信,而他们的父母中70%以上的人不发短信,而发短信者要十天以上才能发与孩子等量的短信,可见他们在信息占有上没有啥优势,就是这样的父母,却更愿意为孩子的行为作决策,弱化孩子的担当能力,尽管他们是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无知中进行的。
过去大家都穷,所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那些革命家做主要领导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岁出头,三十岁就是老前辈了,甚至我们现在的很多父母,自己年轻时代很早就担当大任了,而对于孩子却是一直捂在家里,关闭在房间里,关在学校里,不让他们去担当适当的社会任务,只在屋里做作业、写文字,而到最后去面对社会要求的时候却空前茫然。
当然,今天不需要孩子去做童工、童子军,但是以下这些事情大可以让孩子去尝试:[1]让孩子多做点家务,包括做做饭菜、卖菜、买日用品;[2]可以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服务,或者有机会去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或者其他公益组织参与一些活动;[3]让孩子在家庭旅游、家庭活动的时候,适当担任组织与张罗的工作,或者在小朋友活动的时候,积极鼓励他们去做孩子活动中的积极分子;[4]鼓励孩子参与学校与幼儿园的学生组织负责人,做帮助别人的人;[5]鼓励孩子成为动手动脚的人,参与旅行、关心动植物、发明创造、手工制作、尝试见识自己感兴趣的范围与职业;[6]鼓励孩子与陌生人说话,对社会上的人开放、有礼,懂得与人沟通,学会辨别适当的行为与人物。当青少年在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时候,他们会更好地知道自己适当的行为规则、情景反应和交际之道。
适度施加压力、见识社会场景、赋予应对挑战的能力与辅导孩子不断认识与反省自己的思维与认识的适当性,这是父母之爱的重要部分,而这部分的知识与技能是很多父母缺乏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士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并进行很好的亲子并行教育,尤其让很多父母调整偏差比较显著的亲子态度。
老爸老妈请放手
你们帮助孩子选择幼儿园,选择课外班,选择要去玩儿的地方,帮助孩子选择小学、中学和大学,帮助孩子选择了哪些朋友可以交往哪些不可以,帮助他们选择了学习的专业,然后选择孩子要去的城市,选择他们可能要做的工作,选择了他们的价值观,选择他们暑期应该去的地方,选择了要不要实习,选择了要不要留学,甚至选择了要不要工作,选择了要不要买房子和车子,选择了何时结婚和何时生孩子。我们还剩下了什么留给孩子自己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