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成就一生全集
9766400000046

第46章 交谈时要避免误区(3)

假如部门经理在公司的一次会议上特别指出,“这个项目能如期完成,多亏了王涛”,在座的同事心中必定愤愤不平:“太过分了,明明是同一部门一起做的。”“他不过是运气较好罢了。”“机会是我们一起创造的啊!”如此一来,办公室的战争就会无休无止了,对公司来说绝非好事。

一般人往往认为:“既然是光彩荣耀的事,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下予以表扬呢?”然而实际上,除非没有利害关系的称赞,否则极容易引起其他部属的嫉妒与不满。这种赞许可在私底下告诉他,这种表示方法也比较容易引起双方的情感共鸣!

至于公开嘉许时,每个人的辛劳都要趁机表扬,如“因为大家努力合作,才有如此的结果”。如此,才是最完善的做法。

其次,赞美不宜太夸张。

假如你这样去称赞一个口才很好的朋友:“朋友,你的口才真了不起,我看没有任何人能同你相比。”这种称赞缺乏可信度。对方会怀疑你的诚意,在场的其他人也会不以为然,这样的称赞无异于奉承和拍马屁。这时,你可以这样称赞:“我真羡慕你说话的才能,既简洁又流畅,而我总是啰唆,颠三倒四。”这种称赞才是得体的。

赞美不要太肉麻,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宜太夸张,否则就成了挖苦。

道歉也要找时机

在平时的交谈中,我们难免会得罪别人。如果因为我们说错了话让人不高兴或者受到了伤害,我们就应该主动道歉。不过,道歉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随随便便的道歉,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还会加深彼此的误会或仇恨。

比如,我们在道歉时说:“虽然我有错,但是你也有错啊。”或“对不起,我错了。可你也不能这样啊!”“我都认错了,你到底还要怎么样啊?”等等。虽然我们说的是对的,但是在道歉的时候千万不能这样说,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没有诚意,会使事情越来越复杂。再比如,我们在道歉的时候没有选好时机,趁对方怒不可遏的时候去道歉,无疑会碰一鼻子灰。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去道歉,更不行,说不定对方已经出远门或者……

那么,我们在道歉的时候究竟应该怎么做呢?第一,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有必要,尽量夸大自己的过错。如果确实是自己的错,我们不要推卸责任,也不要抱有小事化了的侥

幸心理,该道歉就要诚恳地道歉。第二,抓住时机,道歉的同时赞美对方。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不要老是拖着。就好比你向银行贷款了,拖

着就会增加利息。我们虽然不能在对方气得情绪失控的时候去道歉,但是也不要拖太久,应该趁早去道歉,只要真诚,对方就会接受。如果再赞美对方几句,说不定他也会向你承认错误!

第三,不要逼着对方马上接受你的道歉。逼着对方马上接受你的道歉,无疑是不明智的,这样会适得其反。虽然我们很希望对方马上接受道歉,并使彼此的关系和好如初,但是我们也

要给对方一些接受道歉的时间。当你道歉之后,对方的怒气和怨气大多还没有完全消散,这个时候,你就要耐心地倾听他的诉说,让他尽量把心中的委屈发泄出来,发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你耐不住性子,说:“我都道歉了,你还没完没了。”那势必将重新激化矛盾。

第四,掌握几种特殊的道歉方式。

如果是亲人之间发生了小矛盾,最好的道歉方式是选择一些日常用语、爱称等。通常情况下,用这类语言可以拉近大家的距离,感情色彩较浓重。比如,父亲和儿子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事后儿子非常后悔自己的行为,但是倔强的性格又让他难以开口道歉。就在儿子一筹莫展之际,母亲告诉他:“如果开不了口说对不起,你可以换一种方式,说‘爸爸,我爱你’,或着说‘你是我的好爸爸’。”听了母亲的话,儿子若有所悟。他主动对父亲说了“爸爸,我爱你”五个字。这五个字里没有“对不起”,只有无尽的爱。父亲自然就不会生气了。

此外,如果是因为和同事的意见分歧产生了争吵,又不愿意道歉,就可以采取趋利避害的方式暗示道歉意图,重新恢复和同事的合作关系。如果是因为工作上的问题与领导发生了争吵,则可以采用自责的方式委婉道歉,自责但不是自卑。比如说:“我要是不和您争吵就好了,搞得现在耽误了这份合同的签订时间。”等等。有些时候,不用你说出“对不起”,道歉就在言语中。

唱反调不是好习惯

有一则对话:

“这部电影糟透了,白白花了两个钟头,看起来一点儿意义也没有。”

“看电影何必要看什么意义呢?其实这部片子也不算太烂,而且我认为它的布景很华丽,一定费了许多工夫。”

“是吗?它的布景设计很差劲。”

“还有演员也相当卖力,只可惜被剧本所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演技。”“好几个演员表演不尽如人意,再说剧本是抄袭的,当然失败。”

另有一则对话:

妻子问丈夫:“我的发型好看吗?”

“不好看。”

“我的衣服美丽吗?”

“不太美丽。”

或她说:“这双黄色的鞋子真好看。”

他却偏要说:“不如黑色的好看。”

或她说:“孩子应该早点儿上床睡觉。”

而他却说:“晚点儿也不要紧。”

试想,这是如何的话不投机啊!

上面几则对话也许你会觉得好笑,不过这情形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有些人已成习惯,专门和别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反驳。其实自己本来一点儿意见也没有,不过你说“是”时,他一定说“不是”,到你说“不是”时,他又说“是”了。这是最可怕的习惯,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往往不自知。

不要自以为比别人高明,凡事都想占上风。

然而即使你真的见识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完全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逼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或许你并没有想要这么做,但实际上你正在这样做。这种习惯会使你与朋友或同事日渐疏远,再也没有人肯提供给你意见,更不敢向你进一点忠告;你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人,但却很不幸有一个爱反驳他人的习惯。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学会尊重别人,首先你要明白,日常谈论的话题十之八九没有绝对的标准,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那么何必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同事如果给你提意见,若不能即刻表示赞同,你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谈天,你更要注意,无谓的意见纷争只会把生活中的乐趣变得乏味。

勿让语意模糊不清

在日常交谈的话语中,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这就是“同语异义”的现象。它会给你带来不少麻烦,也会带来许多便利。巧用“同语异义”比直言更能对听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如果运用不好则会带来很多麻烦。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就很有借鉴意义。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便与陈宫一道到曹父的义兄吕伯奢家求宿。吕伯奢热情接待,上村西买酒去了。

曹操坐了一阵,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于是,与陈宫蹑手蹑脚进了后院,只听得有人说:“捆绑起来再杀!”

曹操对陈宫说:“不先下手,咱们就要死了!”

说着,便与陈宫拔剑冲了过去,见一人便杀一人。他们搜寻厨房,这才看见那里有一只捆绑起来等待宰杀的猪。

这个故事虽反映曹操疑心过重,但“捆绑起来再杀”这句不明确的话,对促成曹操杀人也起了很大作用。这说明“同语异义”的言辞一定要谨慎使用。

二战期间也发生过因“同语异义”而误会的事。当时,由于德军经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高度警惕。在一个浓雾漫天的日子,伦敦上空突然出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英国战斗机立即升空迎击,到飞临对方时,才发现这是一架中立国的民航机。

英国战斗机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请求指示。地面指挥部回答:“别管它。”于是,英国战斗机发出一串火炮,把这架民航机打落了。后来,英国为此支付了一笔巨额赔偿才了事。英国战斗机和地面指挥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地面指挥部,不该用“别管它”这样语意不明的言辞来回答战斗机的请示。这既可以理解为“别干涉它,任它飞行”,也可以理解为

“甭管它是什么飞机,打下来再说”。战斗机的责任是在听到这样可作完全相反理解的命令后,应该再次请示,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就不致铸成大错了。可见,这个“别管它”,就是一种“同语异义”的言辞。你在遇到这种言辞时一定要慎重处理,切勿鲁莽行事,否则它会成为你与人沟通的障碍。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措辞得当,千万不要说模棱两可的话,以免引起误解。

不说容易得罪人的言辞

小齐到客户那儿接洽生意后,回到公司已经下午6点了,公司里只有一位女职员还在工作。小齐心里想:她这么认真,也应该休息一下了。但是说出来的时候却变成:“咦,你怎么还在公司?”

结果对方一脸的不高兴,愤愤地说:“现在就回去!”

本来是存心想安慰她,却反而惹她生气。这样下去,不但被她误会,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问题出在“怎么还在公司”这句话上。这句话听在对方的耳中,好像是:“怎么不快点儿回去?”何况又加上“咦”的疑问词,难怪她会有那样的反应。如果是男同事之间的交谈,也许一句“怎么?不行啊”的玩笑话就带过了,但是对方是女性,情形就不一样了。很明显,是小齐的措辞不当导致了女职员的愤然离去。

另外,大家都熟知这样一个笑话:张三请了甲、乙、丙、丁四位朋友来吃饭。乙、丙、丁三人如约而至,只有甲没到。张三一边看着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乙听了很不高兴地问:“那么,我是不该来的啦?”说完就气哼哼地走了。张三连连叹气:“哎,不该走的又走了!”丙觉得张三话外有音,暗想:“既然乙不该走,那么是自己该走?”他也不辞而别了。张三更急了:“我又不是说他!”站在一边的丁再也忍不住了,暗想:“既然不是说丙,那么只能是说我了。”他也悄悄地走了。

一会儿,甲来了,张三唉声叹气:“不该走的都走了。”甲听了暗想,原来是我该走,于是也走了。结果来的客人一个没剩,只留下了不知所措的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