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9796000000007

第7章 太宗朝(1627-1643) (1)

极受宠爱的海兰珠

海兰珠,既关雎宫宸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字叫Harjol,哈日珠拉,汉译海兰珠,约出生于1609年,她是孝庄的胞姐,比孝庄大4岁。

她在历史上极其受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26岁,比孝庄晚嫁9年。关于她26岁之前生活,史料没有任何记载,这个极受皇太极宠爱的女人在过去26年里干了些什么事没人知道。

1637年,宸妃生下皇八子,皇太极高兴极了,大宴群臣,还颁发了大清朝第一道大赦令。皇太极有意立这个婴儿为继承人,无奈,这个儿子福薄命短,还没有来得及命名便夭亡了。爱子的死,给皇太极和宸妃带来了很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宸妃,她整日郁郁寡欢,终于忧闷成病。

1641年,宸妃病危,皇太极正在松山指挥作战。他得知消息后,置紧张战事于不顾,立即赶回盛京。当他进入关睢宫的时候,宸妃已经不在人世了,终年33岁。皇太极悲恸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过去,经紧急抢救才渐渐苏醒过来。

为表示对宸妃的悼念,皇太极为其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赐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

自失去宸妃,皇太极沉浸于悲痛之中,饮食顿减,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坏,还昏迷过去,“言语无绪”。后来,诸王大臣请他去到蒲河射猎,借以消愁解闷。不想,路过宸妃墓,触景伤情,又引得他大哭一场。宸妃死后不到两年,皇太极也便命归九泉了。

皇太极对宸妃真情笃意,在历朝皇帝中都是非常难得的。宸妃死后火化,初暂安于盛京地载门外五里的墓地。皇太极葬入昭陵之后,宸妃也被迁葬到昭陵妃园寝内。

皇太极计杀袁崇焕

皇太极要想一统中原,必须推翻明朝,而要想覆灭明朝则必先除去袁崇焕。那么,袁崇焕是谁?为何有此等本事呢?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l619)的进士,却在天启六年(l626)就做上了肩负东北防务重任的辽东巡抚,可以说,他是明末最善于与后金军队作战的明军将领。

宁远一战,袁崇焕用新式武器红衣大炮胜了一次,暂时使辽东战局出现转机。但是,袁崇焕很快被魏忠贤罢免。思宗即位,处理完魏忠贤一事,全力应付辽东战局。天启七年(l627)重新召回了袁崇焕。次年元月,即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将辽东的防务全部委托给了袁崇焕。

公元l629年10月,皇太极率领兵马从龙井关、大安口绕到河北,直扑北京。袁崇焕一时慌了手脚,急忙出兵,想在半路把皇太极拦住,但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皇太极已带兵马来到北京郊外。崇祯帝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一番。但是魏忠贤的一些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到谣言,也有些怀疑。这时,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金兵在轻声谈话。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听说那两人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

太监偷听了这番话,趁看守金兵不注意,偷偷逃了出来,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接到命令后一脸茫然,匆忙进宫面见崇祯帝。崇祯帝端坐在龙椅上质问袁崇焕:“为什么金兵都到北京了,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袁崇焕一听不禁怔了一下,他正想辩解,崇祯帝已命身边锦衣卫将其拿下,押进大牢。有大臣要崇祯帝慎重考虑,崇祯帝不听,而此时袁崇焕的一些内敌又趁机陷害他,到了第二年,崇祯皇帝下令杀了袁崇焕。

有的认为此计为皇太极重臣范文程所设,皇太极只是遵照执行。但不管怎样,此事件可以看出皇太极的军事领袖才能,即便此计出自范文程之手,也可看出皇太极是位善于用兵、用人的皇帝。

阿敏与皇太极是怎么反目的

阿敏生于1586年,父亲被囚时侥幸免死,此后跟一直跟随者伯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阿敏作战勇猛,战功卓著。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封阿敏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在四大和硕贝勒中,位居第二,称二贝勒,仅次于代善。

阿敏战功卓著,地位非常高,那他为什么会很快便跟新汗皇太极反目成仇呢?

首先是由于阿敏对父亲的死一直以来都耿耿于怀。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他畏于伯父的威严不敢有所表示,但堂弟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他便没有那么多顾忌了。有一回他对皇太极说:“我跟众贝勒共议你为汗,你即位之后让我出居外藩就可以了。”对于这个要求,皇太极非常震惊。皇太极及众贝勒都表示反对,阿敏的谋划才没能得逞。阿敏还扬言:“我怕谁?他(指皇太极)能把我怎么样?”他言语桀骜不逊,且生性卤莽,口无遮拦,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散布怨言,矛头直指皇太极,其间还多少夹杂着对先汗的不满。例如:“我何故生而为人?”“还不如山上的一棵树,或者坡上的一块石头”,“即使被人砍伐为柴,甚至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也比现在的处境强”。这不仅仅只是发发牢骚,也是对皇太极的影射,说明阿敏心怀不满。阿敏还向叔父贝和齐说,自己在梦中被努尔哈赤捶打,但是有黄蛇护身。这显然是在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包藏着篡夺汗位的野心。

天聪元年,阿敏奉命征朝鲜,他有意自立门户,因此当朝鲜国王接受和议条件后,他不急于退兵,而是打算在朝鲜屯居久住,不再归国。最终遭到包括他的亲弟济尔哈朗在内诸贝勒的一致反对,阿敏无奈,纵兵掳掠三日而回。

天聪三年三月,阿敏奉命率军驻守永平。不久,明兵反击,后金军队连战失利,损失惨重,阿敏惊慌失措,下令屠杀城中汉族降官降民,财产洗掠一空,弃城而逃。

阿敏妄自尊大、专横跋扈,积怨颇多。他大败而归后,受到举国上下的谴责。于是皇太极乘机利用此事除掉了阿敏。

在皇太极精心罗织的16条罪状中,第一条大罪是:“(太祖在时)挑嗾其父,欲离兄汗。”其他重罪还有“自视为汗,欺凌在下诸贝勒”“丢弃永平,残杀降民”“使恶名扬于天下”等等。经议政王大臣会议,阿敏当处斩。皇太极下令免死,改为囚禁,10年后死在狱中,终年55岁。他的命运,与其父简直如出一辙。阿敏被囚,客观上为皇太极加强汗权扫清了道路。

真假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是奉秦始皇之命所镌的。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面纽交着五条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此后,历代帝王都视其为国之重器,具有天命所归的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

大汗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通用的称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想称帝,就没那么简单了:你必须要有一定的称帝借口,例如什么天降神瑞之类。皇太极能够称帝就是因为他得到了一枚玉玺——据称这枚玉玺还是一枚传国玉玺!

天聪九年,多尔衮率军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他临之以威、施之以谋,导致林丹汗余部不战而降,并献出了中华帝国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多尔衮得到这颗传国玉玺并献给皇太极,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

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赝品。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传国玺真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了哪里?至今众说纷纭。

从后金汗到大清帝

从后金汗到大清帝,是皇太极一生经历中最大的转折。这是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国以来的一次飞跃,标志着满族社会的进步。

皇太极从即汗位以来便不断地向中国历代封建统治制度学习,加强集权,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改成自己南面独坐。另外,皇太极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削弱诸贝勒特权,最终登上皇位。

天聪十年,一开始是诸位贝勒大臣们以远人归服、国势日隆为由,请求为皇太极上尊号,皇太极没有同意。之后萨哈廉让诸贝勒检讨过去,表示今后忠诚效力,皇太极才答应可以考虑这件事情。然后皇太极又询问汉人官员“早正尊号”是否合适,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对此都表示赞同。萨哈廉又召集诸贝勒各自书写誓词,表示效忠皇太极。“外藩”诸贝勒听到了这个消息也请求上尊号,最后皇太极表示同意。天聪十年三月末,上尊号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就绪。

四月五日,满蒙汉文武官员齐集,分别由多尔衮捧满字表、巴达礼捧蒙字表、孔有德捧汉字表率众赴宫门跪下,皇太极命满、蒙、汉三儒臣捧表入,众人行三跪九叩礼,左右列班等候旨意。三儒臣捧表至御前跪读,表中极力赞美皇太极的文治及武功,说上合天意,下顺民情,请求上尊号,所有需要用到的仪物,都已经准备好了,只等着赐允了。皇太极听完之后表示同意,并发誓忧国勤政。儒臣传出消息后,众人都踊跃欢欣,叩头而出。

第二天,选四月十一日为举行登极大典的吉日。届时正式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建国号大清,实际是把后金改为大清,改元崇德,即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清朝诞生了,这个封建王朝跨越了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

大清国号是怎么来的

皇太极为什么要立国号为大清呢?有个传说是这样的:

有一次,努尔哈赤落难被敌人追杀,驮着努尔哈赤的是一匹跟随他多年的青色马,他跟这马有很深的感情。大青马似乎也通人性,不知疲倦地一路狂奔,终于帮助努尔哈赤摆脱了敌军。而这匹马却也累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努尔哈赤非常心疼,含着泪把马埋了,并在马的坟前祷告说:“大青马呀,大青马,倘若有一天我努尔哈赤霸业有成,我的国家就叫‘大青’!”后来清军入关,皇太极就按照当年努尔哈赤的意思,改国号为大清。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其实大清源自于“daicing”的音译,意思是善战者,优秀者。皇太极以“大清”为国号,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英勇善战、永远优秀。

“满洲”一词的来历

关于“满洲”一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满洲”为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的祖先李满住名字的谐音。

第二种说法是,由于中国古代王朝五行五德轮替的说法,明朝为火德,“满”和“洲”的汉字都为水字旁,皇太极的这种做法有以水克火、以清代明的意思。

第三种说法是源自通古斯-满语和蒙古语中谐音是“满洲利亚”意为吉祥、幸福、平安的土地之意。

第四种说法是,满洲为“曼殊”的转音,“曼殊”为西藏人对文殊菩萨的称呼,全称是曼殊师利菩萨。

不过,多数历史学家都不怎么认可第四种说法,根据东北历史的发展,他们比较认可的是第三种说法。

议政王大臣会议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帝之后,把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并且下令除了八旗固山额真继续兼议政大臣之外﹐每旗另外设置三位议政大臣。如此一来,清代历史上正式出现了“议政大臣”这一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