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03

第3章 巴菲特调侃美对华妖魔化

第三章 巴菲特调侃美对华妖魔化

背后故事

在美国,看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中批评中国,大可不必太奇怪。因为这属于“大方向正确”,中国就是美国的出气筒,就好比冷战时的苏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

美国需要有一个“假想敌”。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和美国交恶的国家不少,但论块头和实力,至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假想敌”非中国莫属。对一些政客来说,“逢中必反”更成了高支持率的保证,何乐而不为。

当然,这种闹剧,明眼人也都看在眼中。在资本市场神目如电的巴菲特,也就忍不住要调侃一番了。对中国而言,这其实也是公道话。

在人际关系中,我总铭记这句格言:“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没人说。”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最在意别人嚼舌头的,往往是本身不够自信。如果有充分自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时也不必太在意外界的飞短流长。

正文

2011年春,巴菲特访问印度时,被问及如何看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这位已过八旬的亿万富翁应声答道:“在美国,每当有什么事不对劲的时候,人们不是责备华尔街和华盛顿,就是责备中国。”

一语道破天机!让人不得不对巴菲特翘大拇指——很多人钦佩巴菲特,不仅仅是股神具有目光如电的投资才华,还在于其嬉笑怒骂但不乏真知灼见的睿智言辞。譬如,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巴菲特就笑言:“只有在落潮时,才知道哪些人是在裸泳。”譬喻生动,入木三分。而此番评点,则是另一个范例。

骂华盛顿自然有道理。在美国,少有人不骂华盛顿的,就像西方人常说的那样——“政府不是供人赞美的,而是作为批评对象存在的。”发生灾难了,政府该骂,为什么没有提前防范好;救灾迟延了,政府更该骂,为什么事情这样一团糟;民众失业了,政府仍该骂,你承诺的就业岗位在哪里;环境恶化了,政府还是该骂,如此罔顾民意,你让我们怎么活?

华尔街该骂,也有其传统。金融大亨们家财万贯,却大多挥金如土、贪婪成性。在金融危机前,华尔街的高薪就是美国舆论抨击的目标。国际金融危机更让美国人对华尔街出离愤怒,因为正是这些大亨的贪婪冒险将美国经济拖至灾难边缘,让无数美国人陷入失业痛苦;但为了救助华尔街,美国政府还不得不动用千亿美元的纳税人钱,而大亨们却借机抓着金色降落伞悠然离开。

但怎么就骂起中国了?中国人很委屈,我们辛辛苦苦生产那么多物美价廉的产品给美国人享用,我们把美元一点一点地积攒下来,以极低的利率借给美国人消费。中国没有华尔街的贪婪,也无华盛顿的职权。中国从不给美国添麻烦,但美国却总是给中国找麻烦。事实就像《金融时报》不久前一篇评论文章中说的那样:“一提到‘中央王国’,西方媒体就没有一句好话。”

所以,也难怪巴菲特要调侃了。要说某些美国人对中国没有一点妖魔化,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当然,我们也知道,被美国妖魔化的,也不只有中国。时光倒退三十年,经常被美国人嘲弄讽刺的,则是中国的邻国日本。当时美国媒体的许多政治漫画,主角都是“丑陋的日本人”。

先是日本,后是中国。原因何在?不过是当时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的经济都在快速崛起,而作为世界老大的美国难免就有失落之感。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近来在一篇题为《世界将沿着中国轨道而行》的文章中就认为,美国的种种怪诞心理,不过是对中国崛起感到难以接受,“新生”力量对“没落”力量造成的困境,总是让“没落”力量感到痛苦的。

一旦痛苦了,就难免会报以幽怨的目光,一有问题,就猜疑是中国搞的鬼。对中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总是吹毛求疵。在意识形态上,基于对“神秘中国”和“共产中国”的疑虑和成见,当需要转移焦点时,某些美国人士更乐于打中国牌。对他们来说,指责中国反正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

妖魔化中国的结果,自然是扭曲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也在事实上使不少中国民众对西方某些国家持反感态度。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能批评中国,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听到西方动辄对中国横加指责,尤其是一些空穴来风、上纲上线且事关主权、尊严的指责,不产生反感才怪。这其实也正是西方所谓的“中国民族主义抬头”的滥觞之一。

所以,当听到西方人指责华盛顿和华尔街时,中国人其实也不必太激动,因为下一个就轮到中国了。当然,中国也别太愤怒,批评总是有的,华盛顿和华尔街都能容得,泱泱大国还容不得?中国更别太过激,信以为真并强硬反对,则让妖魔化找到了市场,降低了自己身份。公道自在人心,如果身子正,就不怕影子歪,在中国澄清真相的同时,也自然会有像巴菲特这样的智者的公道之言。

本文发表于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