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05

第5章 华为遭遇美国“潜规则”

第五章 华为遭遇美国“潜规则”

背后故事

截至2011年春,中国外汇储备已达3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储备,购买一些美国国债,自然没任何问题,美国人举双手欢迎。大款又送钱来了,干吗不要?但如果中国想购买美国公司或资产,许多美国人的态度可就要有所变化了。

比如,最近几年,中国华为公司在美国的一系列并购活动,哪怕是只有几百万美元的小生意,总会渲染成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风波。在美国政客、舆论的压力下,这些并购大多铩羽而归。

这是华为的错吗?未必都是。主因,可能就在于美国人对中国的不良心态。按照华为北美地区发言人比尔·普拉默(Bill Plummer)所抱怨的,华为之所以在美国市场连连败北,原因是美国人总是“戴着棱镜”看待华为。

换言之,中国竟然成了华为进军美国的“原罪”。

但这种明目张胆的保护主义的做法,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似乎已成了常态。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起或多起的对华贸易制裁活动,华为公司不过是在美国遭受挫折的众多中国公司之一而已。难怪《华尔街日报》要斥责奥巴马是“一位保护主义总统”。

在多次中美对话和谈判中,美国高层也总是会强调,欢迎中国投资,会给予中国投资公正的待遇,但华为的悲情遭遇,则成为美国人“口惠而实不至”的最佳证明!

正文

在美国投资的中国大企业中,华为的遭遇可能是最悲情的一个。区区200万美元收购美国三叶公司(3Leaf Systems)部分资产的交易,2011年初在美国一些政客的操纵下,最后只能无奈放弃。强势的华为在美国屡遭拒绝,显然是被“潜规则”了。

美国的投资潜规则的核心词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国家安全”。只要是来自中国的投资,美国政客都会拿着放大镜甚者哈哈镜观察,只要有一点不入眼的细节,就不惜极力渲染。而他们渲染的一个由头,就是“国家安全”——在国家安全这面大旗下,美国政府一贯标榜的自由贸易等诸多原则,统统让路。

这其实不是华为第一次在美国被“潜规则”了。2008年,华为联合贝恩资本收购3Com公司,也遭到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的棒打,原因也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2010年,华为竞标美国斯普林特公司移动电讯设备合同,也因美国议员提出的“国家安全”原因而受阻。而此前的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也因美国政客的有关“国家安全”的指控无果而终。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国家安全真就这么脆弱?其实,在这一系列受阻的并购案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美国人严谨的调查能力,而更多的是想象能力。在当年的3Com收购问题上,我看到当时的《华盛顿时报》就发挥“索引”功夫指出,华为老总任正非曾是军人,以此暗示华为就是中国军方的代表,最后佐证出的一个论点就是:将3Com出售给中国华为,将损害美国国家安全。

在这次3Leaf并购案上,美国政客老调重弹,声称这笔区区200万美元的交易同样因为华为的身份而会损害美国的安全。尽管华为再三表示,中国政府和军方都不是华为的股东,老总任正非手里的股权也不到公司的2%,而且,华为欢迎美国政府对所谓的威胁国家安全进行深入调查。但在美国政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拨弄下,华为背负着“中国的原罪”,自然不可能获得通融。其中,拒绝华为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标榜的公正性就很让人怀疑。CFIUS由美国财政部长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劳工部长、贸易代表等多名内阁官员,具体审查外来投资是否会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就曾对我坦言,作为该机构的前成员,她认为CFIUS受政治影响太大,这也是“在美国做生意比较丑陋的一面”。

遭遇了一系列的潜规则后,美国媒体就总结,一些外来投资不得不“聪明”起来,在美国投资开始遵守四条不成文的规则:第一,不并购整个公司,只购买小额股份;第二,事先会表明,不寻求控制权,不改变董事会结构;第三,事先与美方相关机构或一些关键人物进行私下接触;第四,避免触及石油等敏感领域,这些领域即使是小股份,仍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200万美元在华为看来只是非常小的投资,但至少在一个方面,华为显然“越界”了。那就是华为事先未将美国“有关机构”和“有关人物”打点好,由此,政客翻脸,合同撕毁,一地鸡毛。尽管美国政府口口声声确保外来投资在美国享受公正、平等和非歧视性的待遇,但中国企业家还是要明白,这是美国人的表面文章,在对中国投资笑脸相迎的同时,他们背后还藏着有美国特色的“潜规则”。

本文发表于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