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62

第62章 奥巴马引用中国格言暗藏深意

第六十二章 奥巴马引用中国格言暗藏深意

背后故事

在美国担任常驻记者期间,经常碰到从未出过国的美国人,却能娴熟地对你说上一两句诸如“你好”“再见”之类的中文。

普通美国人如此,美国政要自然更不用说。在一些中美交往中,不太懂中文的美国要人,也时常会在讲话中恰到好处地蹦出几个中国历史典故或成语俗语,让旁听的中国人为之莞尔。

奥巴马就是其中一位。他显然不会中文,但这不妨碍他对许多中国俗语或名言信手拈来。而这些中国俗语名言更成为他演讲中的一大亮点。

如果说略有些缺憾的,就是有些引述太过生僻了。比如,2009年中美举行第一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时,他引用孟子的“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说实话,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然后通过奥巴马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孟子》里找到了这句原话。

相信如果没有奥巴马的“提示”,很多中国人也未必能知晓这句话的出处。

当然,我们与其“嗔怪”奥巴马或奥巴马团队引述的中国名言太过生僻,还不如更多地检讨自己:我们对中国的古书经典太生疏了,竟然需要外国元首引用,才使我们重新关注这些至理名言。

正文

奥巴马没有学过中文,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中国的格言警句信手拈来。在2011年年初欢迎胡锦涛主席的白宫国宴上,奥巴马就引用 《管子·权修篇》的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由此倡议美中贵宾为两国和平繁荣干杯。

被奥巴马引用的中国古代先贤的名言还有很多。曾记得,2009年访问中国时,他曾引用孔老夫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在之前的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他还引用孟子的告诫:“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对中国儒家的代表,从孔子到孟子,再到中国政治先哲管仲,奥巴马都有所了解,他对中国文化似乎情有独钟。政治家的语言,尤其是在重大外交场合的语言,显然不会是心血来潮,而是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奥巴马此举,一是显示其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更重要的,则是其中暗藏深意,我们不可不察。

比如,在引用孟子的“茅塞论”时,奥巴马就解释,美中当前的任务,就是开辟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避免猜疑和分歧的茅草将道路堵塞。引述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地点,则是在上海,而上海正是中美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见证——奠定中美关系基础的三个联合公报,头一个就是尼克松访华时签订的《上海公报》。

奥巴马引述管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在国宴上发表祝酒词时。这句话其实跟他此前引述的孔孟名言有着很深的递进关系,即敦促中美两国都需以史为鉴,同时采取建设性举措,为两国和平繁荣奠定良好基础。

奥巴马的这一表态,看似积极,实则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作为世界第一号强国的美国,从心态到地位,都有一个艰难的调整适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间存在着很多的误解。这种误解是双向的。比如,在今日中国,如果问谁是中国最大的威胁,很多人的回答可能就是美国。为什么?因为从军事上的“重返亚洲”,到经贸上的保护主义,美国咄咄逼人之举,让中国人难免不产生美国正在进行新的对华“遏制”的想法。

同时,不少美国人则把中国当做头号威胁对象。这种心态,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排斥心理,更多的则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不信任。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中国崛起可能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则是中国崛起会威胁美国的安全。而在某些美国人看来,所谓的中国压低人民币汇率,中国加强对稀土资源的掌控,中国大举在美国投资扩张,等等,是在挑战和威胁美国。

这种误解,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化解,带来的结果将可能是灾难性的。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遭遇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前车之鉴。

要消除不信任,中美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战略互信,避免互为敌人。这一点,奥巴马在引述孟子的“茅塞论”中就说得很明白。这其实也得到了中方的理解和认同。在这次访美时,胡锦涛主席就强调,中美应增进了解和信任,减少误会和疑虑,“不受一时一事影响,不受偶然事件羁绊”。

作为一种姿态,在2011年初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方就重申,“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言外之意,美方没有遏制中国的意图;中方也随即回应,“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努力”,言外之意,中方并不排斥美国在本地区发挥积极作用。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美作为两个利益广泛的大国,未来不可能不出现一些不愉快的“偶然事件”。从最坏的角度看,如果两国缺乏真正的战略互信,偶然事件就可能演变成爆炸性事件。要避免这种悲剧,双方还必须言出必行。对美国来说,必须放弃遏制中国的想法;对中国来讲,则必须让外界相信:中国和平崛起不是一种谋略,而是一种战略,这不是零和博弈,世界将从中国发展中受益。

奥巴马“大掉中国书袋”,让我们不由不产生一些亲近感。其实,奥巴马更应该知道孔夫子的这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遵循了这一点,方能赢得对方的理解、尊重和积极响应。

本文发表于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