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益阳评论
- Newman
- 删除
- 举报
把文昌阁与文庙混为一谈,又把大成殿与文昌阁混为一谈。宋代封建基本上“独尊儒术”,儒学正统应该祭祀孔子,后来一般叫文庙或者圣庙,儒学本应该与文昌神无关。虽然宋代就开始了祀祷文昌神,但学校流行设立文昌祠在元代,之后,就是“有学必有庙”。所以,宋代早期益阳是否有文昌阁(祠)值得怀疑。“文昌阁旧在儒学东,明代隆庆四年(1570)知县石震建。治南龟台山麓旧亦有文昌祠,天启间(1621-1627)知县邓元忠建,明季均毁”。此时益阳儒学其制完备,“益阳县学宫最盛于隆庆五年(益阳县儒学记,江闿,乾隆益阳县志卷二十)”。之后,即明代中期。明孝宗继位后,经礼部议决,经皇上下诏,拆毁“其祠在天下学校者”
2020-03-01 08:43:0300 - Newman
- 删除
- 举报
【虽不是府制的益阳州拥有辖县的权责,《益阳县志》记载,“元九年,命州府司县达鲁花赤及治民长官”,遗憾的是“所领五县已不可考”,据说其中就有一个叫桃花县的。】?? 什么时候益阳州领五县?益阳州与县显然是同一个概念,益阳没有领五县的时候,没有考证的必要。
2020-03-01 08:51:5400 - Newman
- 删除
- 举报
【益阳的名称出现至少起源于两千年前。《汉书·地理志》应劭注:“在益水之阳,故称益阳。”《榖梁传》云:“水北山南曰阳,水南山北曰阴。”据此推断,益阳秦代置县应在益水之北,此乃益阳之名的由来。】 《包山楚简》简 83:罗之观里人湘因,讼罗之庑域之者邑人疋女,谓杀益阳公合,伤之妾叴举。这是一则关于楚之罗地属民涉及一桩杀人命案而被起诉的档案记录。简文中“益”字,原报告释作“衰”,后黄锡全改释为“益”。此“益阳公”应是楚益阳县之县公,说明战国中期楚已在益阳设县。这是设置益阳县最早文献依据。 益阳秦代置县应在益水之北-显然不能成立,那是生产力低下,江北水灾太厉害,县城设在哪里不可想象。兔子山遗址的挖掘,表明早期的县城在江南。 由于无法说明益水的历史,目前一般认为益阳地名来源未定。
2020-03-01 09:03:1300 - Newman
- 删除
- 举报
【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皇室贵烰被封为益阳王,在益阳城建有规模不小的府邸。正德六年(1511),太祖五子之嗣睦株被封为益阳王,亦在益阳城兴修宅院。这是继贵烰之后,又一位明皇室成员在益阳城受封。】 有误 1、《明一统志卷二十六(万寿堂刊本)》记载:“藩封周王府在府城内正北,洪武十一年即宋故宫遗址建。益阳王府......俱同城。”是在荆州府城。不是益阳。 2、朝廷对诸王藩禁极严,包括就藩后,二王不得相见,“非请命不得岁时定省”,“出城省墓,请而后许”。 所以很难想象益阳县有两个益阳王府。
2020-03-01 09:09:0400 - Newman
- 删除
- 举报
【“益阳十景”的说法最早源于明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时任益阳县令刘激和龙洲书院教长蒋道林对益阳美丽的山水景致赞叹不已,按照“潇湘八景”形式,组织市井百姓遴选了益阳最负盛名、最有影响力的八个景点,并请文人墨客题诗歌咏。后来翰林大学士赵贞吉在此基础上增加两个,形成了“益阳十景”。】 不正确!早在刘激百年之前就有益阳八景,网上有“益阳八景”详细介绍,
2020-03-01 09:23:4400 - Newman
- 删除
- 举报
【魁星楼于明代天启年间为益阳知县邓元忠所建,原名斗魁阁。因屡次被洪水冲毁,后重修不绝。清乾隆年间,知县高自位重建时改阁为祠,内供魁星之位,为避免与资江南岸的斗魁塔重名,改称魁星祠。】 有误,知县高自位重建的是魁星楼。就算是魁星阁或者魁星祠都不与斗魁塔重名重名。乾隆益阳县志:“台楼与(文昌)阁隔岸对峙,星垣璨烂,朗映资江”。
2020-03-01 09:33: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