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调理事低调做人
10392200000039

第39章 低调中潜藏着做人的智慧(4)

可是,要成功,要进步,要洒脱,就必须会舍弃,而有些东西人们决不能舍弃,上进心,人们决不能舍弃;自信心,人们决不能舍弃;自尊心,人们不能舍弃,责任,人们不能舍弃;尊严,人们不能舍弃;还有很多东西,人们都不能舍弃……比尔·盖茨就是因为懂得舍弃,并学会了舍弃,才获得成功的。因此说,一定要学会舍弃,更美好的东西才会到来。

含垢纳污的气度

真正有德行的君子应该有容纳他人缺点和宽恕他人过失的气度,绝对不能自命清高,独来独往。生活中难得的不是聪明,而是糊涂。做人难得的是不要太苛刻,太苛刻的人容易失去人缘。

宋朝的吕蒙正,平生不喜欢与人计较,具有含污纳垢的气度。他刚刚担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对别人议论他说:“这个无名小卒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装作没听见,大步走了。其他人却为他忿忿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退朝后,有人询问他为什么刚才不找出那个人。吕蒙正说:“如果我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就会一直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去追查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啊。”在场的大臣们都佩服他的度量大。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别人说你几句,就让他说好了,只要无伤大雅。非要较劲,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吕蒙正作为一朝宰相,是深知这个道理的。所以,他此刻的“糊涂”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做人的睿智。

其实,说糊涂是一种明智,更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容纳他人的缺点,善于“装糊涂”,才能成就一番大的功业。

曹操在官渡之战采用了许攸奇计,打败袁绍后,在袁绍的书文案卷中拣出一束书信,都是曹营中的人暗中写给袁绍的投降书信。当时就有人向曹操建议,要严肃追查这件事,对凡是写了投降信的人,统统抓起来治罪。然而曹操却力排众议,说:“当时袁绍势强,我都担心能不能自保,何况别人呢?”于是,对这些密信他连看都不看,就下令全部烧了,一概不予追查。这样一来,那些怀有过二心的人就全都放心了,并对曹操心存感激,使军心、臣心稳定,更使当时处于势弱的曹操迅速地巩固了胜利的果实。

可见,古今中外,大凡善于用人者,必有宽容之度、容人之量、“糊涂之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宽心、去疑,进而尽心竭丸。

说到难得糊涂,人们通常会联想到清代着名的大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半生为官,看穿了中国的官场文化,于是写下了:“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糊涂更难。”的佳句。

历史上就有不懂得糊涂、不可认真而引来杀身之祸的人。例如自以为一世聪明的杨修,就是不懂得糊涂,而惨遭被斩的命运。

让他人一步又何妨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难免有和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意见相左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的时候,这时我们不妨让自己心平气和下来,想一想跟对方僵持下去到底值不值,难道就为了一点芝麻粒大的小利或是为了满足一点虚荣心而跟对方闹到脸红脖子粗,甚至弄到成为冤家对头的地步吗?有时候我们可能一时冲动,感情无法抑制,说不定就跟对方“翻了脸”,但事后一想原来那样的争吵和僵持完全没有必要,这时候后悔已经晚了,因为你需要花更多努力去弥补你与别人的“裂痕”。

中国象棋上有许多“以退为进”的策略,这也不妨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人都有自知之明,你一次让了人家,别人当时没觉得,事后一想起来,可能反而会后悔他自己的粗鲁,而敬佩你的雍容大度了。大家所熟知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正好可以说明这一点。廉颇自恃功大,对“后起之秀”蔺相如看着不太舒服,于是多次想办法要让蔺相如出丑,甚至在背后对其妄加诽谤。但对这些蔺相如只采取回避相让的态度,始终以国家大义为考虑的出发点而置个人恩怨于脑后,终于使廉颇悔悟,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两人成为“刎颈之交”。所以,一些对个人关系不是十分重要的小事,让别人一步又何妨呢?

相反,当交际中发生争执你处于优势,而对方处于劣势时,你却穷追不舍,逼得别人无路可走,常常会把对方激怒,对你大动“肝火”。在古代处世论着《菜根谭》和着名的军事着作《孙子兵法》中都写道:不要断了对方的退路,如果彻底把对方的退路堵死了,到时候“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说不定他会跟你来个背水一战,进行反击,那真是一发而不可收,所以交往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条后路,不要让对方失去尊严。

荷蒙曾经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矿冶工程师,他一生中有许多动人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讲他从国外留学归来找第一个工作的有趣经历。

荷蒙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到德国弗莱堡修完硕士,学成回国后他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希望能在他那儿工作。但赫斯特是个性格怪癖、执拗,自己没有学历但又不相信有文凭的人,他一向看不起那些文质彬彬专讲理论的工程师。

当赫斯特看完荷蒙的简历后,头也不抬一下便粗狂执拗地对荷蒙说:“我不想用你,因为你是弗莱堡的硕士,你的脑袋里装的是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不需要像你这样文绉绉不懂实务的工程师。”

荷蒙早就了解到这个矿主的脾气,他灵机一动对他说:“如果你答应替我对我父亲保密,我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于是答应了他。

荷蒙故意神秘地一本正经地对他说:“我在德国其实什么都没学,我在那里白白混了三年,我肚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有。”

一听这话,赫斯特满脸高兴,笑嘻嘻地对他说:“好!很好,很好!我录用你,你明天就来上班吧!”

荷蒙之所以在一个非常固执的人面前轻易地就讨得他的欢喜而达到了他的目的。就是因为他懂得“必要时不妨让让人家”的策略。

有人缘的人对付反对意见时常常尽量地考虑使自己让步,每当一个争执发生时,他们会在心里盘算:对于这一点能不能稍作一点让步而无损大体呢?其实,许多别人所坚持且自以为很重要的东西,对于我们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你可以仔细想想。

不可骄矜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意思是说能够建立宏大功业的人,大多是处世谦虚圆融的人,容易失败抓不住机会的人,一定是性情刚愎固执的人。

东汉末年,何太后之兄何进有忿于十常侍弄权,欲请外兵入京诛杀他们。京城乃军机重地,藩镇军马照律不经宣诏不准进京,以防作乱。但出身屠家的何进见识浅,不谙此理,动了这念头。曹操知道后,对何进说:“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曹操这话很有道理,一则天子不应让宦官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二则要办他们的罪时,也只须把他们交给狱吏究罪就行了,不必要动用到外兵进京。何进不但不听曹操劝阻,反而猜忌曹操怀有恶意。曹操感叹说:“乱天下者,何进也。”果然,由此演出董卓进京,淫乱内宫的悲剧。

天下乱始于何进,而何进在十常侍设下阴谋算计他时,不但不听部下的劝告,反而认为自己掌天下大权,无人敢奈何他。这就注定了他的灭亡。掌天下大权是说明权力大而已,并不能证明自身的安全。相反,权力之顶峰,成了众欲之望,众矢之的,反而成为别人谋害的对象。何进的结局就是这样。虽然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之弟袁术带领,并亲自护送何进入宫,但宦官矫传太后懿旨,阻止袁绍兵将进去。何进就在太监们的围攻下被砍成两段,成了十常侍作乱的第一个诛杀目标。

何进的见识与他的出身有关。因妹妹入宫为贵人,生皇子辩,妹妹被立为皇后,何进由此平步青云,一下子成了大将军。他位于人臣之极,但却外强中干或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成不了大事。他看不到三步棋,只看见自己的权势和职位,以为有了权力,就有一切,就进了保险箱,任何人都会拜倒在他跟前。这太自大了,死也死得不冤,他是死在自己手上的。权、财、势大时,容易冲昏头脑,小看对手。

在生活中,拥有何进的权位,非一般人所有。作为普通小人物,小百姓,小干部,小领导,可以从何进的教训中吸取的经验是,对待问题,应多思,慎虑,认真对待。不要以为有把握,或是已熟悉了,就可以轻视它。问题在未解决之前,即使是百分百的把握,也应视为三成、四成的把握来考虑。事情是变化着的,人与人,人与事,关系都会转过来。在关键的地方,错失一步,可能会全盘失去。故此,万事小心为上,切不可骄矜。

不仅中国人强调不可骄矜,而应谦虚谨慎、低调处世,很多聪明的西方人也非常推崇这一做人的原则。

一次,本杰明·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痛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一边看着比正常标准低矮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着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的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不要忘了。”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看成最大的收获,牢牢记住了前辈的教导,并把谦逊列入他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学会低头,也就学会了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小忍以图大谋。学会低头,就能顺利跨越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低矮“门框”而免受无畏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