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默多克家族全传
10479100000055

第55章 继承危已然开始(2)

1996年的圣诞节,在科罗拉多滑雪胜地的一个大型别墅里,默多克家族围坐在桌子旁,一家人边吃边谈论工作,很难区分是假日宴会还是商业会议。丰盛的晚餐后,鲁伯特·默多克又全身心投入他平日最喜爱的、竞争激烈的字谜游戏中。与往常不同的是,新闻帝国高层管理人员中的三个新成员围在默多克身边,加入这场字谜比赛中。他们一个个全神贯注,犹如一场权力争夺战。

鉴于自己年事已高,1995年默多克成立了一个执行委员会,并且任命24岁的儿子拉克兰为执行长。拉克兰年纪太轻,缺乏社会历练,但却有将门虎子的风范。他在接受澳大利亚报纸的访问时说:“如果你在24岁的时候不认为自己能够征服全世界,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成功。”

1996年10月,控制新闻公司32%股份的总裁默多克任命了一个五人总裁办公室,包括新任命的管理官员彼得·彻宁和蔡斯·凯里。默多克的妻子、小说家安娜也坐在新闻公司的董事会上。如果安娜的儿子能够继位,她就可能成为董事长。

1997年4月15日,鲁伯特·默多克向外界宣布,他25岁的儿子拉克兰将接管新闻集团公司的澳大利亚子公司——新闻有限公司。分析家认为,在竞争父亲的继承权方面,这个举动使得拉克兰·默多克优于他的姐姐和弟弟。鲁伯特·默多克把南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的一份下午报发展成为80亿美元的公司,该公司是默多克的一切。也许他希望他的大儿子拉克兰能带领新闻集团公司顺利地过渡到21世纪,并继续发展。

第一太平洋股票经纪人公司的一个分析家说:“拉克兰现在比他的姐姐、弟弟占据更高的权威位置,但时间将告诉一切。”

最终,在与时间的赛跑中,既有的局面被完全打破了,拉克兰也在随后的战斗中“败”下阵来了。而导演这场败局的人就是邓文迪。

战斗仍在继续

自从邓文迪进入默多克的世界之后,虽然有关继承的问题被外界颇多渲染,但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邓文迪取得了与安娜第二回合较量的胜利之后,她还是扮演了一个相夫教女的角色,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当然这不意味着,她对新闻集团的工作没有兴趣。结婚时,邓文迪辞去了新闻集团的工作。默多克曾经表示过,这位耶鲁毕业的新娘对于狭小的空间有一点烦,他们将不得不解决这一问题。

据说,邓文迪对《华盛顿邮报》前董事长凯瑟琳一格蕾厄姆夫人颇为欣赏,当然我们知道,《华盛顿邮报》同“水门事件”相联系,一个女人,一份报纸,一次报道和一个总统尼克松的下台。

之后,邓文迪在新闻集团承担了一个低调但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帮助公司甄别潜在投资目标,以及负责亚洲业务的联络。这一期间新闻集团投资了网易,不过,新闻集团在网易股票复苏的时候抛掉了股份。当时有评论认为,是双方在业务方向上存有不同理解,因此没有能够分享到这家公司后来的成长。

尽管默多克的多次表态,似乎预示着邓文迪将成为默氏帝国的继承人。但这个时候谈胜利,对于邓文迪而言,太早了。而且,默多克家族成员肯定也不会让这样一个女人占到这么大的便宜。

2006年7月23日,在成年儿女群起“逼宫”的态势下,默多克不得不做出让步。在参与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的访谈节目时,当主持人问及:“假如说,你离开电视台时被一辆巴士碾过,谁将是你的法定继承人?”默多克回答说,如果自己去世,他与两位前妻所生的四个“大孩子”普鲁登斯、伊丽莎白、拉克兰和詹姆斯将继承集团控股权。默多克同时表明,两名幼女虽无股份控制权,但会由家族公司分得财产利益。

也就是说,他和邓文迪所生育的两个小女儿即使聪明如神也没有任何机会进入新闻集团工作。这第三回合的较量,胜利的天平似乎又开始向默多克的年长子女倾斜了。但这一决定是否会成为默多克的最终裁决呢,没有人能够知道。至少,对精明的邓文迪来说,战斗仍在继续,结局还不确定。

烽烟四起,在默多克家族内部,游走在失败与成功边缘的“机会主义者”邓文迪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外人不得而知。

作为一个并不普通的女子,邓文迪是否有办法让自己东山再起,争取到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呢,我们也无从知晓。

确实,对邓文迪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来说,在未来的“豪门盛战”中,不知还有什么恩怨可能发生。

“女人,总有女人在风暴的中心!”曾有人这样惊呼。的确,在默多克家族财产的纷争中,总能看到邓文迪的身影。日耳曼民族古老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那个本来强盛富足的王国最终在争斗中灭亡了。希望在默多克的豪门里,不会再重演这个为了争夺财富,撕裂亲情,家族毁灭的悲剧。

谁来继承默多克?

庞大的传媒帝国在“后默多克时代”将何去何从?传媒大王默多克亿万家财日后如何分配,一直是人们注目的焦点。时下,这个谜底似乎正在慢慢揭开。

2007年2月4日,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报道,年届76岁的默多克刚刚送给6个子女每人价值约1亿美元的“默多克新闻公司”的股票。报道称,据该公司发言人安德鲁-布彻3日宣布,默多克的家族信托基金向包括他的两个小女儿在内的每个子女赠送了约440万无表决权股份,5岁的格雷丝和3岁的克洛伊的股份暂由信托公司保管。布彻还特别强调,默多克的每个子女都得到了相同的股份,此次分配是家族财产计划的一部分。

尽管此次共授予六名子女2620万股股票,但默多克仍持有3400万股非投票权股票,价值8亿美元。此外,默多克还拥有3亿股具有投票权的B股股票,价值73亿美元。

这是默多克首次对财产分配做出如此大的动作,澳大利亚联邦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克雷格·詹姆斯说,赠与股份对他的子女也许是一次考验,“他可以借此发现那个能将其遗产发扬光大的人”。

2007年至今的种种迹象表明,默多克似乎已经找准了自己的继承人——次子詹姆斯——一个能将其遗产发扬光大的人。

2007年6月初,当默多克与班克劳夫家族终于坐在谈判桌前讨论其出资50亿美元收购道琼斯公司一事时,默多克就意识到这次谈判不会一帆风顺。因为控股道琼斯公司的班克劳夫家族早前曾公开表示,他们担心默多克会过多地干预其所珍视的《华尔街日报》。

但鉴于班克劳夫家族早前曾明确拒绝过默多克的收购提议,这次他们同意进行谈判可谓是一个积极信号。不过,默多克仍需说服他们,令其相信收购道琼斯的目的是光明磊落的。因此,身为新闻集团总裁的默多克和34岁的儿子詹姆斯一同出席这次谈判,希望他能消除班克劳夫家族的担忧。詹姆斯亲昵地称呼父亲为“老爸”,他在谈判时就坐在父亲的右侧。默多克家族年轻一代的形象有助于吸引班克劳夫家族的注意,进而消除他们的担忧。

2008年8月,新闻集团成功地收购道琼斯,这次谈判是詹姆斯成为父亲心腹人物之一的标志性事件。

2007年12月6日晚,詹姆斯开着一辆白色丰田普瑞斯悄悄地来到伦敦上流社区Mayfair的Claridge酒店。在酒店舞会厅里,正举行着一场英国商业领袖聚会。置身于一群亿万富豪和商界巨子中,相貌英俊的詹姆斯低调得近乎沉闷。他依然像往常那样喝着矿泉水,小口地咀嚼甜点,低声与朋友聊着他最新的环保举动。

在人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刻,詹姆斯对商业社交活动仍然显得漫不经心。两天后,坐在纽约新闻集团总部的鲁伯特·默多克宣布了一项让全世界为之一震的人事任命,刚满34岁的詹姆斯出入意料地被破格提拔为新闻集团欧亚业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一任命也揭开了新闻集团的最大悬念——看来,詹姆斯将成为这个全球媒体帝国的法定继承人。

据消息人士透露,34岁的詹姆士将辞去目前担任的英国天空广播公司CEO一职,转任该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局主席,而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CFO杰里米一达罗奇将接任CEO。作为新闻集团欧洲和亚洲分部的主席和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将继续留在伦敦,掌管从亚洲卫星电视运营商StarTV到意大利的Skyltalia等新闻集团的国际广播、出版和网络业务,其中包括英国《泰晤士报》和《太阳报》、亚洲卫星电视运营商星空传媒,以及意大利卫星电视等。

默多克的这一任命,让詹姆斯正式成为继默多克本人和彼得·彻宁(现任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的首席代表)之后的新闻集团第三把手。默多克此番对詹姆斯委以重任,意味着在默多克有朝一日宣布退休之后,詹姆斯将顺理成章地接替父亲出任新闻集团的主席和首席执行官。2007年,76岁的默多克曾经坚决表示,他的接班人必须是默多克家族的成员,这意味着目前新闻集团的第二把手彻宁不可能是接班人选。美林证券分析师科恩认为,詹姆斯将成为他父亲理所当然的继承人。但他还说,“在默多克退休时,现任首席运营官彻宁将掌管新闻集团,詹姆斯接管新闻集团还得等彻宁退休。”有新闻集团的高层认为,默多克可能会在“5年到10年之内”退休,正式把其一手打造的传媒帝国交给詹姆斯接管。

但也有分析家表示,现在讨论詹姆斯是否能顺利继位还为时过早,因为现年76岁的老默多克仍然生机勃勃、精力旺盛,丝毫没有放权的打算。安德鲁-尼尔说:“毫无疑问,从默多克希望建立家族王朝的野心来看,詹姆斯很有可能成为接班人。但是不要忘了,虽然默多克支配着新闻集团,但这是一家股份公司,还有其他大股东。因此,默多克退位后,詹姆斯并不一定能顺理成章地替补上位。”

年轻赋予了詹姆斯比他哥哥和姐姐更敏感的职业触角,这一点对于媒体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恐怕也是老默多克力排众议重用詹姆斯的原因。詹姆斯使父亲认识到了网络世界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一个演讲中,默多克告诫报刊的编辑们,要准备迎接网络时代,“否则就会碌碌无为”。3个月之后,新闻集团用5.8亿美元收购了社交网站MySpace.como詹姆斯本人在“MySpace”上拥有个人主页,而这次收购正是默多克和詹姆斯商议后的决定。当其他公司还只在口头上宣扬环境保护的益处时,詹姆斯已经开始敦促父亲把新闻集团打造成一家“绿色企业”。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青春期后,詹姆斯终于不断逼向权力高峰的顶点。他下一个可能的职位,将是这个媒体帝国的掌门人。

智慧锦言

纵观全球,家族企业的传承方式各种各样。例如,有稳定控股宝马的KORT家族;有通过家族基金会持有公司股份,家族成员淡出企业的GE沃森家族;也有家族成员完全控股的KONGGOUM企业,等等。不管采取哪种模式,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目的,是要达到企业的持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