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技轶闻趣事(科学知识大课堂)
10493500000044

第44章 偶然故事(4)

花草“报矿”是个普遍规律。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有两个化学家,他们在研究沃斯兰近郊玉米的化学成分时,用显微镜发现玉米灰中有“细丝”和小金属片。奇怪!这些东西竟像黄金一样,只能溶解在王水里。难道会是黄金吗?他们分析了那里的土壤和矿石,发现每吨矿石里真的含有约0.2克黄金。黄金怎么跑到玉米粒里去呢?进一步研究表明:玉米和某些其他种植物都能从土壤中吸收黄金等金属元素,并且还能将其积聚起来。

显然,植物“报矿”的原因是因为它吸收的养料中有各种不同的矿物质,而不同植物吸收哪几种矿物质各有不同的选择。经研究表明:艾蒿报锰矿,铁苦麻报铁矿,异极草和车前草报锌矿,石松报铝矿,铃形花报磷灰石矿,锦葵报镍矿,紫苜蓿报钼矿和钽矿,等等。而荞麦、黄瓜、萝卜、紫云英等植物还可帮助寻找铀、钍矿,这是因为铀和钍会放射出看不见的射线,对植物生理有很大影响的缘故。此外,中国长江沿岸有一种叫海州香薷的植物,也能像铜草那样报铜矿。

中国唐朝《西阻杂俎》记:“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说明祖先早已知道植物报矿这一规律。

不但植物可以“报矿”,动物也能“报矿”。例如,在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有一种灰色羽毛的小鸟,它常栖息在一种叫“莫拉”树的枝上,发出尖厉的叫声,很远都能听到。通常只要闻声寻去,便能在鸟儿附近找到含金的矿脉。因此,人们叫它“矿工鸟”。为什么动物也能报矿呢?原来,莫拉树只生长在含金矿脉附近,而矿工鸟就喜欢栖息在莫拉树上。此外,狗、蚂蚁、蜜蜂等也都能帮助人类找矿。

利用生物与矿藏的上述特殊关系,加拿大科学家还别出心裁,坐着飞机“走马观花”地去探矿。因为有些植物在吸收了金属矿物元素之后,会形成金属有机物,并通过叶片、花粉排出植物体外,这些金属有机物微料随风飘到空中,被飞机上的仪器捕获后,就知道当地地下有什么金属矿藏了。

利用植物探矿也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生长在某一地区的植物群落,与该地区所蕴藏的矿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中国人民是最早注意和利用这种关系的民族。”这一发明的时间可从记载有植物探矿的《山海经》、《文子》中得知,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五六百年。而外国发明这一方法比中国约晚2000年。约1600年,英国托马斯·查洛纳(Thomas Challoner)爵士和他的堂兄查洛纳,在英国约克郡吉斯马勒的贝尔曼银行以前的地产上,看见栎树叶的色调比其他地方的更深、树枝更伸展、树干更矮小健壮,几乎没有树液、没有深的根等异常情况,发现了第一个铝矿。这些内容,记载于约克郡大教堂的一份手稿之中。

误算引出的发现

美国学者A.P.弗伦奇指出,“1930年发现冥王星”,是按牛顿力学的“推算来确定望远镜的指向去寻找新星”而发现的。许多资料也有类似的说法。事实果真如此吗?

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H.W.皮克林和P.洛厄尔根据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摄动进行分析和用牛顿运动规律进行计算后,预言海王星以外还存在一颗未知行星。1919年,美国天文学家M.哈马孙根据这一计算的位置进行照相搜索,结果一无所获。从1905年开始,洛厄尔组织过他在1894年于亚利桑拿州弗拉格斯塔夫建立的私人天文台人员,对该行星进行搜索,但直至他1916年去世时,也未能如愿发现。1929年,洛厄尔天文台又制造了一架更大的天文望远镜,专门用来寻找这个预言存在,但20多年仍未找到的行星。1930年2月18日,该天文台的C.W.汤博(1907~1997)在大约同前述预言位置相差约5°的天区的照片上,终于发现了这颗行星。这就是冥王星发现的简单经过,也是弗伦奇等看法的“依据”。

可是,后来美国E.W.布朗等天体力学家和其他天文学家指出,冥王星的质量太小——仅为九大行星中倒数第二小的水星质量的二十几分之一,或约为海王星质量的1/7000,或天王星质量的1/6000,不足以产生当初皮克林和洛厄尔预言的它对比它大几千倍的海王星和天王星的较大摄动。换句话说,是计算导致冥王星的偶然发现,而计算本身则是错误的。由此可见,冥王星的发现,是偶然计算错误引出的偶然巧合而发现的。

在冥王星的搜寻过程中,还发生过一次有趣的偶然事件。前述哈马孙所摄照片上本应摄得冥王星,但由于它的像正好位于照相底片乳胶上的一条小裂缝中,导致其未被发现。由于胶片上的这一小疵,竟使这一天体的发现被推迟了11年!

那人们为什么用计算来预言未知天体的位置和存在而发现它呢?这却不是偶然的。

1705年,英国哈雷在《彗星天文学论说》中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算出后人以其姓氏命名的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回归,并推断1531年阿皮安、1607年隆哥蒙坦斯、1682年开普勒等发现的彗星都是将要回归的这一颗。但1758年底,彗星并未回归。这使望眼欲穿的天文学家们大失所望,并使万有引力定律面临严峻的考验。不过,法国数学家克莱罗细算了哈雷彗星回归的时间后指出,未在哈雷预言的时间内回归的原因是其他行星对它的摄动所致。他还预言这个彗星将于1859年4月13日通过近日点,其时间误差约一个月。1859年3月12日,它果然通过了近日点。不过,哈雷的预言也是近似准确的。虽然1758年底尚未回归,但它却在接近回归点的途中不远处:1758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德国一位业余天文观象者、农民约翰·帕尼茨在夜观天象时发现了这颗彗星。这是用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天体运行取得成功的第一个例子。

后来,人们又发现天王星轨道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不符,人们猜测这是它附近有一颗未知行星对它作用的结果。经过两年计算,英国剑桥大学学生J.C.亚当斯于1845年10月21日将它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结果,通知了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皇家天文台长爱勒,但爱勒不相信计算可以找到行星而拒绝发表和观测。

比起亚当斯更幸运的是法国U.J.J.勒威烈。他的计算结果于1846年9月18日用信件通知柏林天文台台长伽勒:“请把你们的望远镜指向黄经326°处宝瓶座内的黄道一点上,您就将在离此点约10°的区域内顺利发现一颗明显的新星,它的亮度约近9等……”伽勒就在他收到信的当天——1846年9月23日晚上,用天文望远镜在勒威烈预言那点附近52′处发现了这颗新星,这就是海王星。这是又一个用万有引力定律预测的天体。

以上两个实例,就是科学史上万有引力定律著名的部分实验验证。这些实例,充分显示出科学理论对实践的伟大指导作用和强大威力。这在哲学、文化史上也有重大意义:人类建立了有能力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自信心,使思想得到解放。同时,也引出前述对冥王星的预测——一次错误的计算。

冥王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后发现的一个。它的质量仅为地球的0.24%,约为1.43×1022kg;体积仅为地球的0.9%;但由于它在九大行星中形体最扁平,所以,其直径却大到约为地球的21%——指其赤道直径公认值约为2700km,是九大行星中质量最小、体积最小、平均距离太阳最远的。其公转周期为247.7年,自转周期为6天9小时17分9秒。1978年5月,美国克里斯蒂发现其卫星“冥卫一”,定名“卡戎”于同年7月7日公布,其公转周期恰好与冥王星的自转周期相同,成为太阳系中惟一的天然同步卫星。

“天狼”打“醉拳”

贝塞尔(1784~1846),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

1810年,贝塞尔任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他主持建立了哥尼斯堡天文台,且任终生台长。1834年,他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狼星”时,偶然发现它并不沿“直线”——大圆的弧运动,而是沿波浪形的曲线运动,好像喝醉了酒的醉汉打“醉拳”一样。咦!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分析后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天狼星受另一颗紧挨着的星吸引被“摄动”造成的。经过10年观察和仔细的计算,1844年他从理论上断定这颗星的存在。

1862年即贝塞尔死后16年,美国天文学家克拉克根据贝塞尔的计算,将他新磨制的、要小试牛刀的18英寸天文望远镜对准天狼星时,果然看见了这颗星旁有一个伴星,即“天狼伴星”。贝塞尔未能看到的,但作出预言的结果被证实了。

天狼伴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白矮星”后来得知,它的体积不大,仅为太阳半径的1/50,但密度却大得惊人,为水的17万多倍,为太阳的12万多倍,故质量与太阳相当,为太阳的0.98倍。

天狼伴星的光很暗弱,后来得知,仅为太阳光度的2%。因此,即使用肉眼通过天文望远镜也不易发现。由此可见,贝塞尔当年不是通过它发的光,而是通过天狼星受它的“摄动”从而打“醉拳”来发现它,是很不容易的。这显示出他具有很强的实验观察和思维计算能力。同时,也因该星暗弱,所以长期被人们误以为是内温很低的红色星。直到1915年,才由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通过光谱分析确认,它是体积类似行星但质量却类似恒星太阳的、温度极高——表面温度约104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的白(矮)星。

1924年,英国爱丁顿依据质量和光的关系推测,白矮星是质量与太阳相当的超密态天体,应具有谱线致宽的引力红移效应。1925年,亚当斯用一具大色散的摄谱仪配置在2.5米口径的大望远镜上,果然观测到这一引力红移,且红移量与理论计算一致,这既为广义相对论的验证提供了又一实测数据(相对频移量实测值6.6×10-5,理论计算值5.9×10-5),也证实了白矮星的高密度。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福勒用刚诞生的量子力学建立了白矮星的简并电子气体理论,阐明了第四种物态即简并物态的存在。其后,印度美籍天体物理学家昌德拉塞卡于1931年推导出白矮星具有质量上限,为太阳的1.44倍(1.44倍在天文学上称“昌德拉塞卡极限”)。目前天体演化理论认为,白矮星是天体演化的几种归宿之一,依靠冷却发光,最后变为“黑矮星”而走向死亡。

目前,已观测到的白矮星在1000个以上,据计算,恒星在核能耗尽后,如它的质量小于1.25个太阳质量,它将成为白矮星。如质量在1.25~2个太阳质量之间,将变为“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比白矮星还大1亿倍。如恒星的质量在2个太阳质量以上,最终将变为“黑洞”。

贝塞尔生前还观察到南河三星也以天狼星同样的方式运行,推断出它也有一颗伴星。这一推断在1895年由美籍德国天文学家约翰·马丁·舍尔勒的天文观测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