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六)
10513100000012

第12章 世界之最(2)

空间渡船是一个宠然大物。全长56米有余,高约24米,有7层楼房那么高。它主要由轨道器、外燃料箱和两台火箭助推器三部分组成。轨道器是空间渡船的主体,也是唯一可以载入的部件,很象一架大型的三角翼飞机。平时所说的航天飞机就是指这个轨道器。机长37米,起落架放下时高17米,最大翼展24米,自重75吨,可以重复使用100次以上。轨道器分前、中、后三段。前段是乘员舱,可乘3~7人,特殊情况下可以容纳10人;中段是有效载荷舱,可载重30吨左右;后段主要是3台主发动机。后段还装有两台机动发动机,它们的任务是:在主发动机熄火后,提供推力,使轨道器进入近地轨道,实现机动变轨以至脱离轨道返回地面的目的。轨道器还有反推控制系统,用来保持轨道器的稳定飞行和姿态变换。

外燃料箱只负责给轨道器主发动机提供700余吨的推进剂,是航天飞机唯一不能回收的部件。两台火箭助推器既是空间渡船起航时的动力来源,又负有特殊的职能。当渡船从发射台上起波后55秒钟,推力便降低了三分之一,这样可以确保航天飞机在动压最大时免受巨大的过载。火箭助推器在推进剂燃烧完毕后就与渡船分离,并自动打开降落伞降落,以便回收供下次再用。它可以重复使用20次。

空间渡船的整个摆渡过程可以分为上升、轨道飞行和返回三个阶段。轨道器完成任务后,机动发动机便制动减速,使轨道器进入再入轨道,对准跑道返回着陆。尔后只须经过160个小时的维修和加注燃料,便可再次进行摆渡。

空间渡船具有耗费少,重复使用;大载荷,方便灵活;低加速,乘座舒适;多用途,神通广大等优点。今后,凡发射军用预警卫星、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均可由它胜任;在未来的空间大战中,它可以拦截、破坏甚至俘获敌方的卫星或飞船。在建造大型空间站、轨道结构平台乃至永久性太空城市的时候,它还能肩负起繁重的运输任务。

第一个行星探测器

人们发射了人造卫星以后不久,就开始了行星探测器的研制工作。太阳系内有9颗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探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离地球最近的金星。开始,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屡次失败。直到1962年8月27日,第一个金星探测器“水手2号”发射成功。12月14日,“水手2号”在距金星34838公里处飞过,完成了对金星的逼近考察,成为一颗人造行星,永远环绕太阳飞行,每345.9天绕太阳一周。之后,人们发射了好几个金星探测器,其中有的进入了金星的大气层,有的在金星上软着陆。它们向地球送回了大量的资料,揭开了蒙在金星表面的那层面纱,取得了丰硕成果。

火星是太阳系中一颗迷人的天体。它上面是否有生命,一直是个谜,很自然地,在行星际旅行的最初阶段,人们立即想到要去拜访那些想象中的“火星人”。1965年,人们发射了火星探测器“水手4号”,第一次对火星进行逼近探测。之后,人们发射了好几个火星探测器,有的在绕火星的轨道上飞行,有的在火星表面上软着陆。它们发回了大量资料。但是,没有一个火星探测器找到过火星人的踪迹。

水星探测器“水手10号”于1973年11月3日发射成功。它飞行了506个日日夜夜。在飞行期间,它向地球传送了4000多幅很清晰的电视照片。根据照片,人们已给水星绘制了地貌图。水星给人们的印象是:它是多么地象月亮呵!

为了考察木星这颗外行星,美国在1972年3月3日发射了第一个木星探测器——“先锋10号”。“先锋10号”穿越火星轨道后,同年7月进入小行星带,1973年2月安全无恙地通过了这个危险区域,径直向木星飞去,开始了对木星这颗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的观测。这位重270千克的“使者”飞行了21个月,行程10亿公里,于1973年12月5日风尘仆仆地来到木星上空。从它发回的资料来看,木星上奇异的大红斑是一个耸立在10公里高空的云团。这云团可能是一个强大的逆时针旋转的长寿命旋涡,也可能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先锋10号”被木星的巨大引力加速,终于克服了太阳引力场,成为第一艘逃离太阳系的宇宙飞船。8年之后,它将穿过最远的行星——冥王星的轨道,然后以每小时4万公里的速度向金牛座飞去。

最大的宇宙航行博物馆

坐落在华盛顿市独立大街上的美国宇宙航行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宇宙航行博物馆(简称宇航博物馆)。在这座只有208米长,28米高的宇航博物馆里竟陈列着240架飞机、40个空间飞行器、50枚导弹和火箭的实物展品。既有“阿波罗”登月飞船重返地面的指令舱和在月球表面着陆的登月舱,又有号称航天器之王的美国“天空实验室”;既有高21米的“丘辟特”火箭,又有新型“民兵了”固体洲际弹道导弹;既有莱特兄弟1903年设计制成的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又有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复制品。所有这些实物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特殊感觉,难怪人们都把美国的这个宇航博物馆称做人类宇航知识的一个最大宝库。

美国宇航博物馆分设23个展览厅。

架设在“飞行的里程碑”大厅里的一架单引擎灰色飞机特别引人注目。1927年,美国飞行员林伯赫驾驶这架飞机首次横渡大西洋。二层展厅所以把“梅塞施密特-09”和“马克-7”型喷火式战斗机放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上,那是因为它们在二次大战中都是有功之“臣”。在不列颠战役中,它们为英国击败德国空军立下了汗马功劳!“空中运输”大厅里还展出各式各样的民航机。现代民航机的先驱“波音-247”也在其中。参观者均可纵览全貌。看到这些,人们不禁觉得,宇航博物馆展出的是一架架飞机,却记载着一部活生生的航空发展史。

当你走进“太空”大厅时,就象进入广漠无垠、满天星斗的宇宙之中。从天花板到墙壁上挂满了五花八门的飞行器,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真实感和立体感。矗立在大厅里的“天空实验室”招来了特别多的观众。由于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只好规定列队进出。参观者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既可以看一看宇航员是如何操作使用实验室内的仪器仪表的,就连洗澡用的简单设备、锻炼身体用的模拟自行车以及测量人体功能的各种设施,也可以亲自动手试一试。此时此刻,似乎你也成为一名宇航员了。

在一块月岩切片的旁边,竖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摸一摸月亮”的字样。噢,人们明白了,这是希望参观者“摸”的实物展品。月亮是地球的卫星,谁不想亲手摸一摸来自38万公里之远的亲“骨肉”呢!不知是因为摸的人太多还是由于这块切片本来就很平整的缘故,它光滑极了。

美国宇航博物馆自1976年7月至日开馆以来,每年都得接待大约1千万名贵客。

最大的天空实验室

1973年5月14日,美国国家宇航局把一只誉满全球的航天器——“天空实验室”送上了高435公里的近圆形地球轨道。天空实验室长36米,最大直径达6.7米,重约86吨,是迄今为止人类送上太空的最大航天器。

天空实验室主要由“土星”工作舱和“阿波罗”飞船两部分组成。土星工作舱的外面装有两组太阳能电池帆板:一组呈风扇形,专给实验室内的望远镜供电;另一组呈翼形,好似一对大翅膀,空间站所需电能主要由它供给。两组电池帆板的总面积约230平方米,比一个排球场还要大。

在天空实验室内,人们可以从事各种科学实验。因此,称它为轨道空间站,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非常不幸,“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后仅1分多钟,天空实验室就开始“感冒发烧”了。原来,空间站的轨道工作间在穿越大气层时受到了很大的损伤:翼形太阳能电池帆板,一个被完全扯掉,另一个被死死卡住;宇宙尘防护罩也突然脱落了。由于上述原因,空间站供电系统发生严重问题,轨道工作间的内部温度急剧上升。

在这危急之际,字航局决定,立即派出一个精干的宇航小组,奔赴天空实验室,救死扶伤。5月25日,“土星-IB”火箭把载有三名宇航员的阿波罗飞船送到天空实验室,首先承担起抢修空间站的特殊任务。两个星期后,空间站得救了,但只剩下一只“翅膀”了。宇航小组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科学试验后,于6月22日胜利归来。

尔后,天空实验室又接待过两批“客人”,每批都是3名宇航员。前一批在空间站生活了59天,后一批住了84天,全由阿波罗飞船接送。1974年2月,最后一批宇航员返回地面以后,空间站不再接待客人,直到1979年7月11日,终于坠落在印度洋。跟所有的人造地球卫星一样,天空实验室在它“寿终正寝”的时候,也是要回到“娘家”——地球上来的。不过,它在回“娘家”的路上,要经过稠密的大气层,自然会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据报道,最大的1块碎“尸”竟有2270千克重,坠落在离澳大利亚不远的洋面上。

在空间站里工作的三批宇航员拍摄了17万5千多张太阳照片、3万多张地面目标照片,录制了72公里长的磁带,还进行了30多项包括空间生物医学、空间材料加工在内的科学实验。宇航员还对周期长达7500年的科霍特克警星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设计师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在空间技术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可是谁曾料到,为这次飞行作出杰出贡献的第一个总设计师,竟是一个被判死罪的苦役犯,他的真名叫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是一个天资聪明而又勤奋好学的人,很早就显露出超群的才干。他25岁时就编写出版了专著《火箭发动机》,26岁时成功地参与设计了苏联第一枚液体火箭,27岁那年又写出另一本专著《火箭飞行》,29岁时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地设计了苏联第一代喷气式飞机。

在1937年,他遭到了厄运。当时的陆军参谋长屠哈切夫斯基因里通外国嫌疑而被立即处决。受他的牵连,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被捕,因国家需要飞机而未被处死,囚禁在监狱工厂进行飞机设计。身为火箭主设计师的科罗廖夫则判为死罪,押赴西伯利亚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挖掘金矿。

由于图波列夫的多次请求,科罗廖夫才脱离死牢,转到第4号特种监狱工厂研制火箭。虽然他们从事的是科研设计工作,但身份是囚犯,每天工作12小时,警卫森严,不得随便聊天,毫无行动自由。就在这种条件下,他先后成功地设计了苏联第一代导弹和中程导弹。

1957年8月3日科罗廖夫设计的洲际导弹试验成功。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世界各国赞扬科学上这一巨大成就。科罗廖夫为苏联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可是苏联政府仍不准他公开露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这时他已拥有私人别墅,可是别墅的保卫人员就是当年监狱工厂的警卫!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以后,科罗廖夫又为第一艘载人飞船设计了火箭。科罗廖夫的科研态度是严肃而认真的,但他的科研工作随着苏联领导人的意图而转。当时,他虽已从被关押的劳改犯变成被“保护”的“要人”,但睡梦中时常发出“混蛋,快起来!马上出发”的咆哮声,那苦难岁月的阴影还笼罩着他。1966年1月,他终因劳累过度、心力衰竭而死,终年59岁。

科罗廖夫一生的成就是卓越的,但他一生的遭遇却是悲惨的。

第一位女宇航员

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是苏联的B·B·捷列什科娃少尉(生于1937年3月6日)。1963年6月16日格林尼治时间9时30分,她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在拜克努尔宇宙飞行场起飞,从而成为进入宇宙空间的第一位妇女。她在离开地面233公里的地方,环绕地球飞行48圈以后,于1963年6月19日8时16分平安地在卡拉干达东北620公里的地方着陆,总共飞行了70小时46分钟。在捷列什科娃空间飞行期间,苏联早两天发射的另一艘宇宙飞船东方5号也在空中。东方5号与东方6号进行了编队飞行,两艘飞船最近时距离不超过5公里。

捷列什科娃的飞行任务不仅要考察飞船的操纵系统,更重要的要研究宇宙飞行条件下妇女生理的变化。据报道,她返回地面以后各方面情况良好,后来还生育了一个女儿。

最贵重的衣服

乘坐阿波罗飞船奔向月球的宇航员,临行之前必须穿上一套特殊的宇宙服。

到月球上去探险和考察,宇航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完成考察任务,宇宙服内装有各种精密的仪器,而且安排得十分巧妙。宇宙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保护性宇宙服,是由十几层能防微流星、能保暖的织物制成的连衣裤。第二部分是一个轻便型生命保证系统,外形是个背包。背包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可以供给宇航员呼吸用的氧气,可以进行压力通风,可以为宇宙服换气,可以过滤掉循环中产生的杂质和臭气。包中还有电源以及无线电通讯设备,供宇航员通话和将各种遥测数据传给地面。第三部分是紧急供氧设备,当背包内的仪器一旦发生故障,它可以提供30分钟的氧气,以应急用,让宇航员有时间去排除故障。

这套宇宙服总重83千克,在月面上重14千克。由于精致复杂,造价很高,一套宇宙服价值30万美元,可算是最贵重的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