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益肾法在临床功用中具体为温肾滋肾,兼顾肝脾,扶正与祛邪并用,重在温补扶正。既提高机体免疫力,又抑制其免疫反应,减轻肝组织损伤。补肾阳宜选用温而不燥之品,如巴戟、菟丝子、仙灵脾、肉苁蓉等,滋肾阴宜选用而用不腻之品,如生地、枸杞子、首乌、旱莲草等。肾阳偏衰时以温肾阳为主,同时益肾气,滋肾阴以助肾阳化生;肾阴偏衰时以滋肾阴为重,同时温肾阳,补肾气以助肾阴生化。当视肾阴肾阳孰盛孰衰,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灵活调理,以平为期。
慢乙肝病人临床始终以“肾虚挟湿兼淤”为主要矛盾。针对病因,兼顾肝脾。益气健脾常用党参、黄芪、白术。张锡纯谓“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清热利湿解毒则多用黄柏、虎杖、猪苓、薏苡仁,苦而不甚寒,利而不伤阴。药理实验证明:黄柏、虎杖对抑制和杀灭HBV,降低和清除HBSAg有显著的、肯定的作用,且能治疗因体液免疫亢进出现的肝外损害。猪苓淡渗利湿,不仅对HBV及其复制指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所含猪苓多糖具有显著免疫增强效果,正所谓“以通为补”,与益肾药有异曲同工之妙。本病病位在血脉,病久入络,多兼气滞血淤之症,症见肝区刺痛,齿衄,红丝赤缕,妇女月经量少、色黑、有块,或量多、色红、难尽,舌有淤斑淤点,脉细涩等;肝穿刺可见明显的肝纤维化改变。常选用丹参、郁金以理气活血化淤。丹参既能清除肝脏的胶原蛋白含量,又能促进肝纤维的重吸收,预防和治疗肝硬变。笔者根据上述理论指导自制益肾法,在慢乙肝治疗中具有整体调控和局部侧重双重优势,证明“治肝多用补”的理论是十分正确实用的。临床所见,以肾之阴阳虚损为主的病例,细胞免疫功能大多低下,抗原抗体系统检验可能正常或趋向正常,此应重在温补扶正,做到温阳不助火,滋阴不碍湿,清热不损阳,利湿不伤阴,祛淤不动血,就能灵活运用益肾法,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
【来源】《新中医》1991年第9期。
灭澳汤治乙型肝炎
【组成】茵陈、鸡骨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桑椹、山楂、丹参各15克,白芍12克,柴胡、枳实各10克,玄胡、郁金、炙甘草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各服1次,13岁以下用量酌减,30天为1个疗程。
每1个疗程结束后复查1次肝功能和乙型肝炎抗原,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不超过4个疗程。
【临床】此方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3例,临床治愈21例,显效20例,好转9例,无效3例。
【来源】罗日升,《陕西中医》。
芪茜汤治肝硬化
【组成】黄芪、红花各20克,茜草、炒白术各15克,莪术30克,姜黄6克,白矾2克,生甘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临床】此方治疗早期肝硬化78例,显效37例,好转23例,改善10例,无效8例。
【来源】高荣慧,《辽宁中医杂志》。
软坚化淤散治肝硬化
【组成】大黄、赤芍、葫芦、虫笋、五味子、半边莲、马鞭草各60克,杏仁、虻虫、黄芩、蛴螬各40克,牛膝、桃仁、生地、甘草各50克,水蛭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天3次,每次10克,温开水冲服。
【临床】此方治疗肝硬变腹水34例,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病例】王×,男,55岁。1978年以来多次以乙型肝炎、肝硬变住院治疗,无明显效果。常感腹胀、恶心、下肢浮肿。检查:神清,膜无黄染,胸部可见蜘蛛痣,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肝右肋下2.5厘米、质硬,脾左肋下质硬,腹水呈阳性,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诊为肝硬变合并腹水。每天服软坚化淤散3次,每次10克。6周后腹水消失,身体逐渐恢复。但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检查血小板正常。给茜草黑糖煎剂后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再以该药每次5克,每天2次,口服半年,病情稳定,可以上班,随访未见复发。
【来源】王志一,《陕西中医》。
降脂复肝汤治脂肪肝
【组成】生山楂、制首乌各30克,丹参20~30克,益母草15~30克,菊花20克,白芍、草决明各15克,醋柴胡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成360毫升,分3次服,每次120毫升,28天为1个疗程。
【临床】此方治疗脂肪肝35例,4个疗程后,临床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病例】张×,女,44岁。因腹胀、肝区胀痛伴口苦、溲黄而就诊。患者形体肥胖,腹部稍隆起,肝肋缘下1.5厘米、质中等硬;舌质红、体胖边有齿印,苔薄黄,脉弦细。服降脂复肝汤1个疗程后,腹胀、乏力、肝区胀痛、口苦均消失。B超复查肝脏较前缩小,原方继服3个疗程经复查达到临床治愈。
【来源】李书奎,《陕西中医》。
化脾散治肝脾肿大
【组成】鳖甲、穿山甲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次4克冲服。
注:该方有腥臭味,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可用蜂蜜调服或饭后服为佳。
【临床】此方治疗肝脾肿大100例,显效78例,无效22例。
【病例】宋×,女,27岁。自述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2年,伴头晕、牙龈出血半年,于1986年8月12日以慢性迁延性肝炎入院。症见面色晦暗,颈部有2个蜘蛛痣,口臭,牙龈渗血,肝肋下1.5厘米、脾肋下3.5厘米,质中等硬度。诊为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肝脾肿大。口服化脾散2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肝肋下未扪及,脾肋下侧卧时刚扪及,临床痊愈。随访2年未发现肝脾肿大及血小板低下。
【来源】殷义才,《陕西中医》。
加味良附丸治急性胃炎方
【组成】高良姜6~15克(酒炒),香附9~15克(醋炒),青皮9克,郁金9~18克,砂仁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理气止痛,温中散寒。
【临床】应用“良附丸加减”方,临床上已治疗因饮食生冷而患急性胃炎的病人数百例,均获良好疗效。尤其是对于治疗青少年患者,效果尤佳,一般服药1~3剂即愈。
按:实践体会到,在临床上只要是苔白,而舌质不红,脉沉滞而不弦劲的肝胃气痛、寒痛,投以“良附丸加减”方均可奏效。然而,肝胃有郁火或胃阴亏竭,舌质红绛者忌用。
(山东祝汉臣)
温胃止痛汤治慢性胃炎方
【组成】桂枝5克,白芍9克,吴萸6克,丁香3克,云苓9克,砂仁5克,炮姜5克,当归9克,元胡9克,白术12克,红枣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
【病例】观察3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温胃止痛汤”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伍××,男,31岁,农民。于1970年3月6日初诊。胃脘胀痛已多年,时发时止,按之痛减,喜热畏寒,口吐清水,痛时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症属脾胃虚寒,感受外邪,脾阳不运,寒凝气滞所致。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方用“温胃止痛汤”加减,共服药6剂,诸症皆除,惟食后腹有胀感,再嘱其服用香砂六君子丸,以善其后。
按:慢性胃炎为现代医学诊断名称,属于中医之“胃痛”范畴。按中医之辨证,胃痛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郁结型、气滞血淤型、食滞型等类型。此“温胃止痛汤”主治脾胃虚寒型,脾胃虚寒乃中阳不运,感受寒邪,寒凝气滞而疼痛。因此用“温胃止痛汤”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其阳气得复,诸症自除矣。
(江西万孟仪万任儿)
荣胃散治萎缩性胃炎方
【组成】西洋参60克,金钗石斛60克,白木耳60克,香蘑菇60克,灵芝60克。
【用法】共为细末,装入胶囊,每日3次,每次3~4粒;可单独服用,也可作辅药用。
有淤血征象者加田三七60克;脾阳虚者,西洋参改用红参60克;贫血明显者加用胎盘1具。
【功效】荣胃散淤。
【主治】脾胃虚挟淤。
【病例】胡××,男,40岁,军队干部。患萎缩性胃炎已5年,经常上腹隐痛,时轻时重,食欲不振,面色白,舌质紫黯,苔白,曾数次反复呕血、黑便,在某院作过抢救治疗。经纤维胃镜检查,胃窦部充血水肿,红白相间,并有许多结节,取活检,病理报告未见癌组织,诊为萎缩性胃炎。曾服用中药治疗五年,再作胃镜检查,未见好转。来此诊治,投以丹参饮失笑散方并加田三七,以荣胃散(加田三七)作辅用药,治疗8个月余,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结节消失,红白相间区缩小,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嘱其继续服荣胃散,以巩固疗效。
按:临床实践证明,荣胃散对于恢复胃黏膜而防止恶性变有明显效果,且药力平和,持久,故可适用于各型胃炎的治疗用药及辅助用药。
(河南宋善安)
补中益气汤治胃黏膜脱垂方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柴胡6克,黄芪30克,升麻6克,陈皮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胃痛重者加川楝子15克,元胡10克,炒枳壳10克。
【功效】调胃补中益气。
【主治】中气不足,胃气不和。
【病例】临床已治疗数例,均获痊愈。
刘××,男,50岁,冶金厂工人。患者感觉进食不舒,每每进食后胃即疼痛,身体日趋消瘦,行动艰难。经某医院作X光钡餐透视检查,发现为胃黏膜脱垂。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进行治疗,服药3个月余,病获痊愈。
(河北郝耕圃)
加味平胃散治胃溃疡方
【组成】炒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甘草9克,五灵脂10克,生蒲黄10克,归尾12克,丹参15克,山药15克,薏米15克,煅瓦楞15克,广木香10克,紫草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燥湿化热,养血健胃理气。
【主治】脾湿胃热,热伤血络。
【病例】李××,男,45岁,干部。患胃病已近5年,饥饱皆痛,时常呕酸水,大便为紫褐色,有时为乌黑色,潜血试验经常为阳性。经检查,临床诊断为胃溃疡。投以“加味平胃散”加减,共用药3周,诸症消失,饮食增进,大便检查,试验已转为阴性。后又投以丸药,以巩固疗效,方为:当归120克,熟地120克,党参130克,白术10克,茯苓150克,甘草100克,广木香100克,陈皮100克,砂仁70克,玄胡90克,沙苑子120克,枸杞120克,乌贼骨120克,丹参150克共研末,以白蜜1.6千克作丸,每日2次,每次10~15克,早、晚姜汤送服。一料服完,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湖北黄慎之)
治胃寒腹胀痛方
鲜荔枝根30~60克,水煎后加红糖适量调服。
开胃消积方
方一山楂糕或条切丁,白糖30克。
方二麦芽或谷芽50克煎水去渣,与粳米50克煮粥,甜、咸自便。
方三萝卜丁60克,加入玉米面粥同煮,加盐、味精、葱、油若干。
方四炒鸡内金粉5克,拌入粳米粥内,甜、咸自便。
特点:开胃、消积、消痰。
方五麦片50克,白糖30克煮粥。
方六豆蔻5克,白糖30克,拌入粳米粥内。
特点:芳香醒脾,开胃化浊。
方七浓咖啡200克,白糖30克,对入稠粳米粥内。
方八苹果末5克,拌入粳米粥内。
特点:去积、开胃。
温胃止痛、热性胃痛方
方一干姜5克,饴糖30克,煮粳米粥500克。
方二五香粉拌猪肉末30克,酱油、味精、姜末若干,炒熟后拌入粥内。
特点:温中散寒。
方三肉桂粉2.5克,丁香2.5克,大小茴香、酱油、盐若干,熟鸡蛋打碎壳,同煮1小时,取出切片,将原汤拌入粥内吃。
方四猪肚100克,胡椒粉、黄酒若干,煮烂后猪肚切碎连汤与粳米煮粥,加盐、味精适量。
方五茄泥60克,辣椒酱、酱油、味精各适量,拌炒后加入粥内。
特点:温中,健胃,止痛。
方六沙茶酱、牛肉末、酱油、味精、黄酒适量,炒熟拌入粥内。
方七刺猬1只去皮(可加煎服),取肉切末,干姜2片,丁香2只,酱油、味精、盐各适量,炒熟焖烂,拌入粥内。
特点:散寒、止痛。
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方
方一乌贼骨5个,水煎取汁,对入稠糯米粥,盐、味精各适量。
方二鸡蛋壳(连衣)3个,水煎取汁,对入稠糯米粥,麻油、盐、味精适量。
方三百草霜30克,与炒黄豆粉50克,煮粥糊,加白糖30克。
方四苏打饼干6块,切成小块,加入沸水锅内,鸡蛋1个,浇成蛋花、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方五卷心菜丝50克,入沸粥内烫熟、盐、味精、麻油适量。
特点:护胃膜、促愈。
方六蛋黄数个,在勺子内熬出蛋黄油,每次15克拌入粥内,甜、咸自便。
特点:护胃膜,有胆道疾患者忌。
方七牛奶半瓶,蜂蜜30克,加入沸粥内拌匀。
方八山药100克,阿胶10克,同炖,烂酥后加白糖3克。
方九水发鱼肚50克,与粳米同煮粥,盐、味精各适量。
方十猪肚剁成肉酱,加山芋淀粉及调料做成肉丸子,放在砂锅里炖熟,每次一个连汤入米粥(冬至后服)。
特点:滋补、护膜、促愈。
鸡内金治胃下垂、胃扩张、胃功能症方
胃下垂、胃扩张的病人往往胃内积有气体,因而导致食欲不振。鸡内金能逐出胃内气体,并促进胃液分泌,故除胃下垂、胃扩张外,还能治疗胃神经官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