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灾难
10926500000021

第21章

H本乙型脑炎(简称为“乙脑”)是病毒性疾病,经特殊的蚊虫叮咬传播。这种蚊子滋生在稻田里,叮咬猪及家养水禽后引起感染。因此,该病主要发生在郊外农村地区。乙脑发生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朝鲜和菲樟宾的农村地区,而在日本已很少发生。乙脑的传播类型明显地有区域性,取决于降雨量(在夏天雨季最糟)和其他因素,每年各不相同。传播乙脑的媒蚊叮咬常在黄昏、黎明及阴天。

每年的7、8、9三个月是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在流行地区,几乎人人在15岁以前都已感染乙脑病毒,约99%的感染者不发病,如发病,病毒感染脑部,导致发热、头痛。约1/3患者死亡,另1/3遗有永久性脑损伤。

乙型脑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肝、脾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然后侵入血液,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只有当人体防御机能低弱时病毒才冲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病。从乙型脑炎病毒侵入到发病,一般要经过4~21天,平均14天左右。

乙型脑炎大多数起病急骤,发热,体温常在37℃~38℃左右,常伴有头痛,轻的有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可有惊跳和嗜睡等。约经1~3天后,体温上升,病情加重,发热达40℃以上。除有高热外,突出表现为意识障碍、惊厥。婴儿囟门隆起,严重时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第三十章

乙型肺炎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疾病,国外报道其病死率在20%左右,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病死率下降到5%~10%左右,但重症病死率仍在15%以上。因此,预防乙型脑炎对保护儿童健康显得极为重要。预防的关键是按时为儿童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夏秋季节做好防蚊和灭蚊,以预防乙型脑炎发生。一旦发病,应及时送医院隔离治疗。这里要提醒爸爸妈妈们,在夏秋季节,遇到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骤然发热、头痛或头昏、呕吐、精神倦怠和嗜睡等症状,应警惕是乙型脑炎的可能及时送医院诊治。

全世界每年报告乙脑病例50,000例,但对多数旅行者来说,危险性很低。对某些旅行者则不然,对于将居住在疫区以及屡次到过危险地区或有爆发流行的地区的旅行者,推荐普遍注射疫苗。

日本脑炎属于病毒感染,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是以蚊子为媒介。日本脑炎虽然以儿童为主,但也会发生在成人身上。小孩子应在出生满15个月接种第一剂,然后隔两周再接种第二剂,满两岁在3个月后再追加一剂。

2.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病菌经呼吸道传播。病菌先在鼻咽部位停留,然后由此进入血液,再定居在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该病的发病率通常从11月份开始上升,次年的2~4月份患者明显增多,形成一个高峰,称为流行期。主要是因为这段时期气候变化较大,日夜温差大,使人体鼻咽部黏膜的滤过功能降低,从而促使脑膜炎双球菌容易侵入呼吸道并进入血液和脑膜。人口的大流动,例如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的大串联就曾经促使该病大流行。另外,室内空气的不流通、居住拥挤等因素都有利于细菌通过呼吸道传播。

得了流脑后,最初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流鼻涕、鼻咽干燥、咽痛、全身不适等。一部分人得病后就停留在这个阶段,过几天就痊愈。而有些人的病情还会继续发展,原因是流脑病菌进入血液并很快进入脑膜,接着便会出现流脑特有的许多症状和体征。突然高热,体温常常可达到40℃左右,伴寒战;全身皮肤可以看到出血点,最初是玫瑰色,很快变成暗红色,指压不褪色,大小不一,大的叫“淤斑”,小的叫“淤点”或“出血点”,一般出现在四肢、臀部和躯干,有时口腔粘膜也有。出血点和瘀斑是早期判断流脑的极重要的表现。另外两个很重要的表现是头痛和呕吐,往往在发病1~2天后出现。这种头痛和一般的感冒头痛不一样,疼痛剧烈。呕吐则是脑内压力增高所致,所以是喷射性的,少则每天1~2次,多则10余次。绝大多数病人同时还伴有颈项强直。除以上表现以外,病人还可以有神志的改变,如想睡觉、讲胡话、烦躁不安等,重者可有抽搐、昏迷等表现。

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从出生后几天的新生儿到70多岁的老年人均可受感染,而以1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流脑主要发生在冬末春初,尤其是2~4月份。原因是此期气候多变,日夜的气温变化很大,人们的鼻咽部抵抗力弱,病菌容易侵入呼吸道,加上天寒地冻,人们在室内活动增多,病菌借咳嗽飞沫传播,更增加传染机会。病菌进入人体后,发病与否,取决于人体与病菌斗争的谁胜谁负。如果人体健康、有免疫力,则不发病;如体弱免疫力不足,病菌在人体的进程为开始停留在鼻咽部,继而进入血液,以后到达脑膜。

流脑病死率较高,直至20世纪初流脑在美国和德国发生大规模流行时,患者虽不能说九死一生,但病死率高达70%,令人触目惊心。自使用磺胺药和抗生素以后,至今残废率下降至5%左右。但此病对婴幼儿和老年人仍有较大危险性。人群免疫水平的下降或缺乏是引起流脑流行的基本原因。人群免疫力的消长决定了流脑发病与流行的可能性,其表现为大、中、小城市及农村山区流行间歇及流行面貌有很大差异。当易感者逐渐积累、人群抗体水平最低时,发病率最高。反之,流行后由于人群易感性下降使发病处于低潮。

由于传染源和易感人群的流动而引起流脑的扩散传播,节期间、新兵人营后常出现流行高峰。某些社会因素,如住院拥挤、人口密度过大、卫生情况不良等都有利于流脑的流行与传播。

3.尼派病毒脑炎

尼派病毒逐渐被认为是一种以往未被认识的病毒,因为它首先从马来西亚的Perak州Nipah城死亡病例中分离得到,故命名为尼派病毒。这种致病因子不是乙型脑炎病毒,后证实为一种亨德拉病毒样副粘液病毒。

迄今为止本病主要发生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已明确有三起疫情爆发,1999年3月13~19日在新加坡一家屠宰场的工人中爆发了一些脑炎和肺炎,经筛选共发现35例可疑病例,其中有11例证实为亨德拉样病毒感染,进一步调查屠宰场中的猪来自马来西亚爆发病毒性脑炎地区进口的,且从尸检中分离的病毒限制性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与马来西亚爆发流行的完全一样。因此证实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爆发脑炎为同一病毒所致。最近报道在马来西亚沙捞越东部已检疫的养猪场和屠宰场160名工人中各有2名工人感染尼派病毒。

在马来西亚尼派病毒性脑炎早期被误诊为乙型脑炎,但流行病学特征与乙型脑炎不同,其主要发生在与猪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在同一地区居住而不与猪接触的其他人也不发病;感染主要发生在成人而不是儿童;许多病人接种过乙脑疫苗;感染后有很高的发病率;在人类发病的几星期前他们的猪先发病,甚至死亡。尽管猪是乙脑病毒的储存宿主,但通常猪不发病。这些特征提示其主要传播途径不是人与人的传播,蚊子或其他昆虫也不是传播媒介。人类感染来源可能为猪,野生动物可能是此病毒的储存宿主,如猪、马、狗、猫、蝙蝠和啮齿目动物等。现证实果蝙蝠是尼派病毒储存宿主之一。病毒在扁桃体、呼吸系统上皮组织和呼吸道受染细胞碎片中繁殖,并通过咽喉部和气管分泌物传播的可能性较大。

4.亨德拉病毒脑炎

亨德拉病毒是在澳大利亚Brisbane的郊区首先发现并命名的。这种病毒引起了3例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人类传染病病人。这3例病人都与病马有密切接触,病毒可能通过受感染的马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这3例病人中1例表现为严重的致死性肺炎,1例为轻度的非特异性发热,还有1例最初表现为脑膜炎,一度恢复,1年后再次复发,最终死于脑炎。亨德拉病毒感染与尼派病毒感染病例有相似之处。

5.蓖尼罗病毒性脑炎

西尼罗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由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虫叮咬人畜而发病并引起流行。该病的病死率约为3%~15%。

西尼罗病毒首次于1937年12月在乌干达西尼罗地区的一名发热成年女性血液标本中分离到。1957年在以色列西尼罗病毒引起的爆发流行中发现可以引起人类严重的脑炎。西尼罗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有流行的趋势,它主要分布在非洲、欧洲、中东、西亚和大洋洲,近几年在北美洲突然开始出现并且大面积流行。2000年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中的昆虫和鸟类曾分离到西尼罗病毒,同时出现乌鸦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经过多次采样分离到西尼罗病毒。曾关闭中央公园,引起社会极度恐慌。

截止目前我国尚未发现西尼罗病毒性脑炎病例,也没有分离到西尼罗病毒,甚至该病毒在我国人群中血清抗体的调查研究也是空白。但从我国的地形地貌及存在多种媒介的实际情况看我国极有可能存在西尼罗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性脑炎,只是我们缺少对该病毒及病例的研究。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旅游、人员往来日益频繁,许多病毒的传播媒介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增加了我国爆发西尼罗病毒性脑炎的流行机会。同时,美国9·11事件、炭疽传播事件之后,人们越来越担心恐怖分子会用细菌、病毒向人类发动袭击。美国科学家说“恐怖分子也许已经在美国开展了生物战,两尼罗病毒可能就是他们的有利武器之一”。

是谁在传播脑炎

对于流行性脑炎来说,蚊子是重要的传染传播媒介。1997年美国南方格外炎热,蚊虫密度大增,叉存佛州等八个地区发现携带病毒的蚊子,曾一度迫使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夜晚提前关闭,大众不敢晚间出门。

我国传播乙脑的蚊种有库蚊、按蚊与伊蚊,其中三带喙库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虫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带毒越冬经卵传代,故它又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当然还有其他次要的昆虫)。每年的7、8、9三个月,雨量适中,有利于蚊子繁殖;同时由于天气闷热,晚间人们喜欢在户外乘凉,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增加:

当人体被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就随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经4~21天的潜伏期后,先在局部细胞中生长繁殖,然后经血液到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大量繁殖,再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这时,患者出现轻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恶心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没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身体产生免疫之后,就可以将病毒杀灭。人感染乙脑病毒后,仅少数人发病,大多数人呈隐性感染,即无症状或症状极轻微,可因此产生免疫力;只有少数人由于抵抗力低或感染较重而导致病毒顺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而发病。病人与隐性感染者的比约为1/500~1000,甚至1/2000~3000。

第三十一章

日本脑炎的病媒蚊是三斑家蚊和环蚊家蚊,蚊子从感染的动物(如猪、牛、马、狗、羊、猫)吸入日本脑炎病毒后,3天内病毒就大量增加,7~12天就具有感染的能力。

除了蚊子之外,猪是日本脑炎病毒(JEV)在自然界最重要的扩增动物。在怀孕母猪中此病很重要,因此感染导致死产和其他繁殖障碍;感染的公猪显示睾丸急性炎症。马被感染后,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产生病损,类似病症发现于驴和猴。在其他动物中常星亚临诊感染。

猪的感染和人的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是显然的,迹象表明,猪在集结病毒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流行区,猪总是密度很高,对蚊子的食物来源很有利。在易感猪中产生的病毒血症,保证感染的蚊虫不断生成。在日本和朝鲜,从6月下旬蚊子开始活跃,根据纬度而有差异,稍后猪一蚊循环就很明显。在那时期,猪群中年轻的易感种猪比例很高,对乙脑病毒的被动免疫力经过冬季后已经消失。易感猪的集结在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不明显,因为在那里猪一蚊循环终年连续,使大多数年轻猪在早期获得了主动免疫力。流行病学模式在东南亚地区有差别,因为不同的气候条件改变了虫媒的活动。其他动物和不同蚊种能改变感染循环,这些是乙脑传递的因素。本病对印尼的猪威胁不断增强,与其他流行地区比较,印尼的猪要少得多。在泰国南部,70%的猪被乙脑病毒感染,乙脑病毒的媒介蚊极多,然而人类的脑炎病例却罕见。

.猪通过蚊子叮咬而被感染,感染后产生病毒血症,并持续12小时到数天。乙脑病毒在猪体内的增殖模式尚未清楚,但自人、猴和小鼠已获得一些资料。在病毒血症发生后,病毒散布到血管众多的组织如肝、脾和肌肉,在那里进一步增殖而强化病毒血症。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方式是经由脑脊髓液,通过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感染,或血源性途径。在人和小鼠中,JEV感染后选择性地破坏神经元,大多数在脑干、丘脑、基底神经节和皮质下层。

在蚊体内,乙脑病毒不破坏细胞,侵入2天内在脂质体的吞噬细胞或血液内增殖。病毒抗原广泛分布于许多器官中,但感染4天总会出现选择性地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再过1~2天,能自唾液腺中发现病毒。

近年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爆发流行的尼派病毒性脑炎,也主要是山猪传播的。大多数尼派病毒性脑炎病例发生在与绪有密切接触史的养猪场和猪肉加工厂的工人中。这种病毒由猪传染到人身上后,病人有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主要是由于小血管的内皮损伤引发的严重血管炎,这些损害义导致了血栓形成,引起这些血管所供应区域的缺血和梗死。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和神志改变,部分病人伴有神经系统的定位特征,也有少数病人仅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本病的病死率接近40%。阿昔洛韦在这种新的感染中可能有一定作用。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本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成功控制这种疾病更需要临床医生对其具有高度的警惕性。

目前抵抗这几种猪和蚊子传播的脑炎,人类主要使用的手段是疫苗。

现在国际上主要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两种,即日本的鼠脑提纯灭活疫苗和中国的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我国正在试用中,该疫苗系选用60年代SA14株经地鼠肾细胞连续传代、紫外线照射等措施后获得的三个减毒活疫苗株,远较国外的减毒株毒力低,而免疫原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