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语学习成功之路
10970500000018

第18章 语音的神奇(2)

上面我们谈了听和说,而读当然也涉及学好语音。可以说听说读都取决于听。听多了,听或者说所谓听力自然就没问题了。读,也是如此。语音正确,听得懂,也说得出,读不会有问题。听说读不分家比所谓文史哲不分家要近得多。当然语音的每个分支都是学问,无论是说得好还是读得好,都值得佩服和羡慕。而读得好还取决于英语词汇量大,但别忘了掌握词汇本身就包括读准词汇的发音,而不是绝大多数学习者们都爱做的不注意发音而去“背单词”。我们说词汇是你学没学过的问题,也就是你在文章句子中听过吗,正确地模仿发音学习过吗,意思也理解准确吗等等,而不是你是否单独背过它。这是个句子和话语或文章的问题,不是所谓单词问题。词汇是包括在句子之中的,与词汇一起出现并让你学到的,不仅仅是各个“单个的词”,它包括词语的前后搭配即在前后出现的其它词、词法和句法的变化和什么场景人们怎么表达等。读也取决于你的阅历和综合知识量,对所读内容懂得深的自然读得顺当也生动,反之可能磕巴。

这里我们不禁想到了“看”。中国话里“读书”和“看书”是不分的,可见有声的“读”甚至在这里都抢去了无声的“看”的份额。事实上这个不出声的看和出声的读是很有关系的,就是我们在看书时,通常把书上的文字信号在脑子里先转变成语言声音信号再接受其内容。我们这样是习惯使然,当然无可非议。不过快速阅读的学问里要求人们把文字信号直接转换成内容。这方面我们不多讨论,有兴趣的人请自行研究。

2.危险

当然,绝大多数情形下,咱学不好英语语音不至于有掉脑袋的危险。可不学好发音的表现之一,常常是根据某词汇的拼写瞎蒙其发音,而不是去做应当做的:反复听和查词典把它弄准确,并模仿学好。我们说对一个有文章段落为背景的具体句子中的某些词汇,我们可以猜测其意思,而且往往我们会猜测得十分准确。而对词汇的发音,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会大致揣摩。但如果你不是个休闲阅读者而是个英语学习者的话,无论是词义还是发音,你都必须把它们弄准。否则危险可就来了。英语的拼写对发音来说,很有欺骗性。想按照大致的拼写规律揣摩发音常常上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语言的历史变迁中,一个词汇发音的变化比照拼写的变化要来得勤快容易,拼写要相对稳定得多。如:

Come over.(过来。)

Where's my comb?(我的梳子呢?)

Hiroshima was hit by an atomic bomb.(广岛遭到了原子弹轰炸。)

She put a bunch of flowers in front of her mom's tomb.(她在母亲的坟墓前放了一束鲜花。)

这里的四个词汇come,comb,bomb,tomb中的字母"o"发音四个样。

再看:

Did you hear anything?(你听到什么了?)

There are bears in the forest.(林子里有熊。)

Well,I can see that she is quite warmhearted.(哦,能看出她很热心。)

这里的英文字母组合“ear”在三句话中,发音是三个样。

所以,首次遇到一个生词,一定要听音,要查词典,要模仿,要真正把音搞清楚并学到手。遇到生词而弄清楚并学好它的发音,是完全不能省略的工夫,想偷油这一次,你则可能终身无数次听不懂别人说它,也会因发错音而别人难以听懂你,造成你英文残疾。

3.比重

不少人把学习英语分成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或许我们不妨可以把这种划分法理解为大致分寸而接受。那我们也就可以豪不含糊地说,语音占了这个整体的百分之六十,因为语音包含听说读三样。听说读都是有声音的,而这里听当然是最基本的,显然说和读都取决于听。我们甚至也可以说连所谓写和译也都取决于听说读,即取决于语音。因为通常情形下,没有头脑中形成的话语,你如何写得出纸张上的文字呢?翻译也是一样,尽管原文已经存在,你的任务仍然是把它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这个再创作的过程也取决于你两种语言掌握和驾御的能力,且这里的语言,指完整的句子而不是些无机联系的“单词”。而完整的句子是你头脑中活生生的有声物。思维的能量和你能掌握和运用的词句量肯定成正比,甚至或许我们可以假设它们俩之间是等值的。从这个角度,语音差点是英语的全部,至少可以说是占了学习英语的最大份额或内容。而从语音的正确性来说,听说读是同等的,是一件事。那不听也就不会说,进而也就不会读。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学好英语,很大程度上归结为语音要正确;而语音的正确学习,可以归结成要好好地听。只有听得很多很多,才能说出口。强力、持续并大量地灌输进去听,其结果只能象你吃东西极多由饿到饱到撑着,再到受不了而直往外吐。听就要听它个魔魔障障,耳朵出茧,满脑声音;那你也就自然地“稀里糊涂”、嘴巴扇动、口出言语。有谁能达到白天听英语太多而晚上直做英语梦,那就要恭喜在你身上发生了这样难得的好现象。

我们知道如果从小丧失了听的能力,该人一生多半也就不会说话了。我们不是医生,但我们当是容易理解此道理,就是不听则不知道话语是什么样,也就不能说了。不听也就不会说和不会读;不好好听,也就说不好和读不好,你也就会发展出正确语音中不存在的音,就是那种种别扭、歪曲、磕巴、可笑、可怜、可叹的音来。对这样的人,你要好好想想你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学习英语不好好听音,就象去看电影却要把自己的耳朵堵住,简直是不可思议。而且不学好英语语音,那你就是在往一条一点希望都没有的死胡同里走。这能是你学习英语的初衷吗?当然这里我又要说了,在一个几乎是百分之百指望、信任和依仗老师的学生面前,比如是小学生或初学者,老师不向学生大说特说语音的重要性并领着学生听和要求学生听,那他/她是个百分之百的低水平、无能和坑人的老师。我们无数操惨不忍听的英语发音的英语学习者甚至是大学英语系毕业者,很多只是简简单单地因为老师的不告之和不作为,从而自己也就不作为而成为语音极其糟破的人。如果一个教授英语的老师进了屋子一言不发,按下录音机的放音键就坐下,让学生们听满堂而他/她就在那坐满堂,那他/她很可能是个非常不错的老师。任何人包括其他的老师和行政官员甚至校长如指责他/她偷懒和糊弄,那多半是冤枉这位老师,也多半是外行;至少这些人肯定从未和根本不理解语音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听说读写译从字面上语音就至少占了百分之六十啊,所以可以认为这位先生老师或女士老师正在让学生们做英语学习里最本分、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事情哪。当然我这里老师一言不发只是个假想的极端例子,但现实中中国人里所谓外行领导内行,或红眼病啊,或穿小鞋啊等等现象一点不罕见。是啊,有时候,一个副科长,可以管九十九个教授哪。但不管怎样,你作为学习英语的人,尽可以两耳不闻科长事,一心只听英语音。你也许监督不了那位副科长,但却可以尽力操控好自己学习英语份额中的百分之六十或更多。

4.记忆

学习英语,你可能又是写,又是背,又是记,但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记性不好。而声音有助于记忆是个又明显又不被许多人领悟的道理。其实对当前所学内容能否记住,首先是当前你是否把它学习准确了,其次取决于今后你是否多次地碰到(这里的碰到意味着你又一次地熟悉、学习和加深印象)这个词或这句话,或这种表达,不取决于现在你如何工整地或潦草地在纸上写十遍或是五十遍或是一百遍,也不取决于你现在"chair,椅子;chair,椅子;chair,椅子"这样地“背单词”三十遍。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再多谈谈。

正确的语音对学习语言十分有助,声音是记忆的载体,证实这个论断当十分容易。你一定看到过两三岁的小孩子能背诵若干首唐诗吧,也许你自己小时候还有自己的孩子也都能这样吧?小孩多大程度上懂得了诗词的意思我们先不谈,但朗朗上口的语音对孩子的记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等等这些流传千古的篇章首先是我们愿意把它们用嘴说出来,或是吟唱出来,拌着动人的抑扬顿挫声音,我们才进而想到了它所代表的抽象含义和其似乎是可以看得见的美丽情景。当然这期间我们也许也在头脑中掠过语音所指向的文字。对于常人来说,要求你斩断用嘴说出和用脑构思出的语音而表达出文字和思想,等于让你床上睡着觉还得到厨房做出个西红柿炒蛋。

我们还都会背诵小九九: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

九九八十一。

可以说我们运用小九九把语音带动记忆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我们简直是轻松美妙地顺着声音把声音所代表的内容永远不忘地存到了脑子里。这种声音所带动的记忆是如此成功与深刻,我们已经不需再多花一丝气力来担心所记忆的内容会遗忘。那内容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也许你不禁要指出我怎么不是用诗句就是用好背的“小九九”为例,那你的问正好说明了声音,特别是有韵律的声音,是多么地有助于我们的记忆。即便是文章,如你侃侃读念,也容易把它记住,但文章照自身有特殊声音节奏和韵律美的诗词,易记性还是差一些。

也别忘了歌曲中的文字除了个别的全是压韵的诗。语言的语音本来就使我们容易记忆内容,当语言的声音配上音乐的声音,其易记性必陡然大放光彩,易使我们张口就来。比如往往我们可以忘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或主人公的名字,我们却不忘电影中的插曲;我们总是不刻意记歌曲的文字,却能顺着歌声把内容唱出。

声音带动记忆,声音是记忆的载体,声音把内容用声响携出。学好英语的发音,好比你有了一汪清澈的源头,词汇的拼写和文字的内容会象涓涓流水,自然汇集;而学习英语的成功,就会象从源头而来的涓涓流水定要壮大为涛涛江河,是种动人心魄的神奇必然。

5.教养

拥有和运用地道语音连同正确语法会被认为是有礼貌和有教养,从而有利于容入主流和成功。比如你当然应当说:

You were really good at it.(你很在行啊。)

而不当说:

You was really good at it.

还有象ain"t的用法。尽管很多人用它,比如象有首着名英文歌曲"You've Got A Friend"(你有个朋友)里的行文:

Ain't it good to know that you've got a friend.(知道自己有好朋友,难道不舒心?)

也用到ain't的说法,但传统语法和更多的人觉得它有点别扭。还有如:

He don't say nothing.(他什么也不说。)

的说法也是同样,被若干人接受或者觉得无所谓,但另有很多人觉得有问题。

上面谈到的影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也表现了地道语音与教养、礼貌、上流社会和成功间的关系。不管怎么说,礼貌和教养使我们易于融入主流,易于迈向成功。不过我们要懂得,我们所提到的教养和成功等,绝不应当包含对大众百姓阶层的一丝贬义。至少语言是变化的,而且我们应当尊重某些群体的语言表达法,哪怕你认为它不对。而且往往是大众的自我牺牲或是被牺牲,换来了与大众数目相较要少的某些人的利益。正如父母或/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就往往会为了你做出牺牲。所以当你好象“高”于大众时,你当牢记大众群体在使得你现在显得“高高在上”所做的主动或被动的牺牲与铺垫。所以教养意味着我们追求更高更好,而不是对百姓阶层的蔑视。所谓入主流也是同理。在懂得尊重其它群体(不仅是他们的语言)的前提下,我们的确应该向更高更好更进步和多数人赞同的标准和主流靠近。任何人的礼貌和教养,是可以赢得任何其他群体所赞同的,包括“低下”的百姓阶层。而这种礼貌、教养、标准和主流,是一个人向着更优秀的行进。理解百姓阶层和尊重其它群体,不等于否认你自己当向成功和优秀努力前行。因为这种前行也许能使你成为一个了不起甚至伟大的人而对他人或多人甚至更多人做出贡献。爱因斯坦在说自然界慷慨得产生出庸才却难得创造出有高超才能的人时,我看主要的本意不在对庸才们的愤恨,而是叹息我们优秀的人太少,希望自然界这位伟大的母亲多赐予我们一些人才。人才,意味着你有卓越的人品,不凡的思维和令人敬佩的知识或技能。但就学习英语来说,如你置身其中却总学不会,令人怀疑你哪辈子能成为人才,或哪怕是趋向于人才。而英语好的标记和根基,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来说,最大的份额,是地道的发音和流畅的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