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华夏耀四方
11081700000022

第22章 机智勇敢

九嫂看着面色铁青的三七,圆润的嗓音冲散了现场的尴尬:“三七同志,现在白马渡口已经是****的地盘,很多人都认识你,我一个妇道人家去一趟不扎眼,只是,需要柱子跟我走一趟,因为,我不认识南下大军的同志。”

九嫂眼看着三七就要出口反对,跟着又说道:“三七同志,我们离开了红岭县城,有没有人与我们联络?也需要有人去看看。”说着,九嫂看了一眼大家,在秦玲的眼神鼓励下,继续说:“临走的时候,我已经按照联络暗号的要求,翻转了门脸上的贴花,三七同志是不是应该去看一下啊?”

如此一来,既尊重了三七的自尊心,又避免了过大的风险,可谓一举两得。

“那好吧,小毕,你就跟我走一趟吧,秦玲在家照顾老毕同志,二娃有定时的任务,到时候,秦玲你可要手摇发电机了,能行吗?”三七不放心的看着秦玲。

秦玲一撩长发,得意的说道:“你说呢?”用肢体语言展示着自己英姿飒爽的风采,三七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

次日一早,九嫂、柱子和三七、小毕就走下了‘一线天’,来到大石缝后面的小台地。

“九嫂,你们骑马去吧,可要早去早回啊。”三七拉过战马,趁着递给九嫂马缰绳的过程,叮嘱着战友,九嫂则报之以感激而坚定的目光。

接着,三七拍着牵马跟过来的柱子结实的肩膀,轻声的叮嘱:“柱子,一定要保护好九嫂的安全,平安归来。”柱子投以坚毅的目光,随手拍了一下腰间隐藏在衣服里的柯尔特手枪,看着三七微微一笑,牵着马走进了大石缝,去追赶前面的九嫂。

待到三七和小毕走过了‘神仙桥’,九嫂和柱子已经骑着战马,一溜烟的离开了视线。

……

红岭县城里的鬼子最近是惶惶不可终日,只因为湘西会战吃了败仗,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妄图打通中国大陆到东南亚的陆上交通线的企图,泡汤了。换句话说,侵占东南亚各国的领土已经朝不保夕。而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美军步步紧逼,已无日寇的立锥之地。

红岭县城前一段时间,鬼子被包括三七在内的抗日军民消灭了一个中队,剩余的一百多鬼子支使着三百多人心浮动的伪军,固守在县城的中心石岭地区,方圆不到五平方公里的核心地带。而县城的外围,完成湘西会战的****先头部队,已经开始探查过来。

三七扮作商人,穿着一袭长单褂,以昂扬高大的身躯,阔步走在进入县城东面的背街上。小毕穿着瑶族藏蓝色短外套,扎着布带,背着一个布褡裢,迈步紧跟在后面。

此时的县城外围地区,已成了对立双方的缓冲地带,无人管理,倒是热闹非凡,摆摊的、挑担的、行路的人们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三七在‘中西药点’铺面外围转了一圈,眼看着门楣上的贴花已经被人翻转了过来,看来,这几天还真有人前来联络,小毕在三七的示意下,看似平常的走到药店门口,用手推开虚掩着房门,闪身而入。刚一进去就被左右两个人,用枪顶住了腰部。

“别动,径直往里走。”柱子听着发话之人带有岭南口音的呵斥,顿时心里就有了底,随即说道:“南燕不过五岭山,敢问客从何处来?”

押解之人一愣,跟着对答:“风向变化事难料,循迹觅食讨生活。”

“药店不能管温饱。”小毕跟着说道。听了小毕的言语,两个持枪人都收起了手枪,其中一人拍着小毕的肩膀,微笑着说:“走路腿疼歇歇脚。”

跟着,就伸出了一双粗糙的手,紧紧地握着小毕,欣喜地说着:“总算是找到你们了,三七同志在吗?”通过来人的问话,小毕能够判断出,来人对三七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随即问道:“你认识三七同志吗?”

“见面就认识了。”对话人诙谐的答着,诡秘的一笑。

“黄伟强,把手举起来。”三七推门而入,随手关上了店门,用手比划了一个手枪的姿势,戏弄着低声喝道。

两人一个照面就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要不是形势紧迫,两个人还不知道有多少话要相互倾诉呐,此时的三七一双有力的大手,搬着黄参谋的双肩,双眼逼视着对方,急切地问道:“岭南的同志们都过来了吗?”

黄参谋神情沮丧的看着满怀希望的三七,叹了口气,无奈的回答着三七:“顽军层层设防,我们困难重重,只过来了一个先遣队,大约三百来人,目前,在中岭山区建立了一块根据地,那里山重水复、地势险要,顽军不易到达。”

不用想,三七也能猜到,南岭游击总队的同志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

“此处不是久留之地,走,到我们那里去。”说完,四人收拾了一下行李,从院子后面攀过山墙,急匆匆的往山后小路走去。

坐在街对面杂货铺二楼,一个带着墨镜的青年人,把三七他们进门的经过看的清清楚楚,继续随意的押着手中的清茶,手轻轻的一摆,几个身着瑶族猎壮的青年人迅速围在他的身边,只听一个清丽的声音低声说道:“记住了,只许活捉,不能打死,行动吧。”说完,摘下墨镜,原来,这位带着墨镜的年轻人正是莒岚。

三十几个手提汤普森冲锋枪,瑶族打扮的青年人,迅速包围了这个院子,街上的行人见状,惊恐的纷纷躲避,刚才还喧闹的场景,顷刻间清净了下来。

莒岚牵着一只猎犬,戴上墨镜,手拿着勃朗宁手枪,踱步走下杂货店的楼梯,来到大街上,猎犬不停地张嘴呲牙,伸着血红的舌头,令人不寒而栗。

“报告特派员,人从后山跑了。”莒岚闻听心中一惊,一把摘下墨镜,径直往里院走去,牵着猎犬,让它闻着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衣物,只见,黄黑色的猎犬嗷嗷叫着,飞身越过后院的墙头,向后山小道冲去。

待到莒岚一行人来到猎犬驻足的溪流边,看着清澈而欢唱的溪水,知道已经无从寻迹了。莒岚诡异的微微一笑,心里暗骂道:“行啊,三七,还真有本事,跑的了今天,跑不了明天吗。”

“搜索队的弟兄们,我们撤。”莒岚重新戴上墨镜,无奈的往回走去。

……

在湘江上游的白马渡口,霍司令的游击军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湘南独立旅,在原有兵员的基础上,增加了****军统管辖的搜索队、谍报队,另外编入了湘西会战后第九十四军一个加强营。莒岚在独立旅中的地位明显上升,霍司令有事必须要和莒岚商议。

渡口的治安管控通归莒岚负责,由加强营的特务连和游击军的治安队共同巡逻。

在渡口不远的顺风大车店,已经被独立旅的特务连严密的监视起来,按照地下党的部署,跟进而来,主持这个地下工作站的陆姨,眼看着自己无法走出店门,心里万分着急,好在,大车店房顶预留了一个晾晒衣物,竹木制作的天台,陆姨就以收凉衣物为借口登高望远,观察着渡口上来往的行人。

突然,看见一男一女两个人牵着马,出现在渡口上游的大道上,虽然,看不清来人的面庞,但是,一看这两匹似曾相识的战马,就知道,三七派人来接头了。

怎么办?渡口的运输情报站已经顺利的转移了,怎么才能让三七派来的人知道此地的危险呢?

陆姨抱着晒干的衣物,在平台上焦急的思索着对策,时间在一点点的流逝,来人从远处的山道上越来越近,已经能够分辨出柱子熟悉的身影。望着渡口上支起的炉灶旁的小贩,正在叫卖着油炸粑粑,陆姨顿时心生一计。

陆姨放下衣物,快步走下天台,从灶坑里用火钳夹出两根燃烧的竹炭,径直往天台上走去,燃烧的竹炭在身后留下一串青烟。

其他人都在忙活着各自的事情,对负责做饭和洗衣的陆姨,手拿炭火的举动,也没太在意。

陆姨来到平台上,把炭火放在竹木板上,一件件的拎起干燥的衣物,迅速点燃起来,燃烧的火苗很快就变成了升腾的火光,陆姨正要顺着楼梯下撤,就见,几个****士兵端着步枪冲进院子,出现在了楼梯口下面,大声喊着:“赶快端水灭火。”

陆姨站在楼梯上面,眼看着拎着水桶的士兵就要冲上来,飞起一脚踢翻了竹梯,士兵也叽里咕噜的滚了下去,陆姨此时正要转身跑向火堆添加衣物,就听从地面传来几声枪响,陆姨只觉得胸口一热,一个匍匐扑倒在了天台上。

枪声惊动了整个渡口,大家纷纷望向燃起黑烟的大车店方向,正准备走向渡口的九嫂,连忙逮住马缰,柱子看着枪响的方向,不禁大吃一惊,急促的低声说道:“我们的联络点起火了。”

只见,在火光中陆姨摇摇晃晃的站起来,继续往火堆了添加衣物,随着不断地枪声,舍身报信的陆姨看着路口驻马遥望的柱子,脸带笑容,慢慢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天顶平台熊熊的火光,燃烧着陆姨用整个生命来传递的宝贵信息,柱子情不自禁的喊出了“陆姨”两字充满悲愤的呼声。

敌后斗争经验丰富的九嫂,迅速判断出了陆姨舍身放火报信的目的,连忙拉着柱子,翻身上马,循着来路飞奔而去,急驶的战马,惊动了渡口的****,密集的枪声在九嫂他们身后响起,不时地有‘嗖嗖’带响的子弹,从战马奔驰的身后呼啸而来。等到渡口上的****猛然醒过梦来,迅速组织起追击的队伍,但此时,九嫂和柱子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

“柱子,我们不能顺着大路往回跑,****肯定会进行阻截的,跟我来。”骑在马上疾驰的九嫂一带缰绳,战马止住了奔跑,九嫂拉着缰绳,引领战马,朝着湘江上游的岸边驶去,柱子按照九嫂的吩咐,打马紧随其后。

来到河岸边,九嫂招呼柱子下马,眼看着河道里浪花滚滚,九嫂选择了一处浪花最大的地方,挽起裤腿,开始深一脚浅一脚的拉着战马过河。

柱子开始还有些不理解,当看着到河道里阻碍河水流淌,隐没在水下的各种大石头的时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有浪花的地方就有阻碍河水流淌的‘垫脚石’。

等到二人艰难的拉着战马淌过河去,突然,听见前方公路的远处传来了隆隆的汽车声,二人迅速拉着战马隐蔽在茂密的树丛里,警惕的注视着即将出现的汽车。

不一会儿,一辆军用卡车,车厢里的军人手端着冲锋枪,气势汹汹的沿公路驶来,坐再驾驶室里,戴着墨镜的莒岚,紧张的注视着眼前的公路,紧紧地攥着手枪,随时准备射击。汽车隆隆的开了过去。

“九嫂,你可真是料事如神啊。”柱子看着树丛后面慢慢站起来的九嫂,发自内心的感叹着。

“走吧,我们要尽快赶回去报信。”九嫂心情沉重的牵着战马,向前方的山区小路走去,柱子完全理解九嫂难过的心情,其实,柱子的心里更难过,但是,一想到临行前三七对他的嘱托“一定要保护好九嫂”,也只能强压住内心的悲愤,跟着九嫂的身后默默地前行。

……

刚才英勇的一幕,被躲藏在白马渡口东边山坡密林里的几双机警的目光尽收眼底。

“妈的,抗战还没胜利呢,就举起了屠刀,尖刀班跟我走,跟上前面两个骑马人。一连长你带一个班留下来,接应团长,就以刚才路过村子北面的道观为联络点。”独立团的二营长,带着战士们,沿着山坡的密林,悄悄地向九嫂遁去的方向跟进。

……

在清风道观的后院里,秦玲拎着篮子,准备到院外的林地下面,采蘑菇、摘野菜,一身瑶族服装的老毕,用绷带吊着右臂,慢慢的走出东厢房,看着不停地操持的秦玲。“秦大夫,我也去吧,这几天在屋里都快憋死了。”

听到说话声,穿着对襟短褂的二娃,也从正房走了出来。

“好吧,二娃你在院里看着,我和老毕在院外走走,提高点警惕啊。”二娃看着说完话,转身走去的秦玲和老毕,默默地点着头,此时,要是和平年代该多好啊!

来到院里,老毕拎着篮子,看着心事重重的秦玲,不停的闲聊着:“你看啊,这林子里的松蘑还真不少,就这几棵树坑里的蘑菇,就够我们吃一顿的了。”

秦玲心不在焉的应付着老毕的对话,随手摘着蘑菇,老毕急忙上前把篮子拎过去。“对了,这要是有只鸡那就更好了,鸡肉炖蘑菇,别提多美味了。”老毕说着,眼看着林地里山喜鹊叽叽喳喳的飞来飞去,顿时计上心来。

老毕把菜筐往秦玲的身边一放,快步往回走的同时,留下了一句话:“我这就抓两只喜鹊。”

半个小时后,在林地里用小棍支起来一个竹筐,竹筐下面的地面上撒了几粒苞谷,小棍上绑着长绳,长绳的另一端老毕和二娃伏在树丛里,警惕的注视着竹筐。

不大一会儿工夫,贪吃的山喜鹊就蹦蹦跳跳的钻进了竹筐,老毕手上的拉绳一拽,‘哐当’一声,山喜鹊就被扣在了里面,随着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林地里惊飞起一大群飞鸟。在红柱山上飞翔盘旋。

他们就这样如法炮制,很快就凑够了炖一锅蘑菇的四只山喜鹊。二娃在老毕的指导下,就像杀鸡一样,拔掉颈部的毛,割喉放血开膛后,在开水里浸泡退毛,忙活的不亦乐乎。

……

“老毕,你还真行啊!”二娃把收拾好的山喜鹊递给秦玲的同时,夸赞着老毕。

老毕若无其事的说着:“等我伤好了,咱们掏点鸟蛋吃。”说完,看着秦医生,面色焦急的探问着:“这伤什么时候能好啊?”

“快了,再过两天就该拆线了。”秦玲一边往炖锅里放着剁成块的山喜鹊,一边耐心的解释着。

有了老毕添加的乐趣,这时间过得也快,转眼就到了中午饭的时间,秦玲和二娃去上房里屋值守电台,老毕则看着炖锅,又往炖锅里放了几颗小山椒。

“这三七他们还没回来,真让人着急。”秦玲缕着长发,走出上房,嘴里埋怨着。

“我们回来了,味道好香啊!”随着洪亮的声音,三七和黄参谋一行四人,迈步走进了后院。

跟着三七来的同志与大家相互见面认识之后,三七叫上老毕、二娃和黄参谋径直往上房里走去。秦玲看着风尘仆仆的三七,本来想劝说两句,等吃过饭再说事,但是,看着一脸严肃的三七,知道事情肯定十分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