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三国之风流帝王
1117700000323

第323章 :意外收获

在通往汝南郡首府平舆城的官道上,一百五十多个骑兵急速向前奔驰着。他们身穿着幽州骑兵的皮甲,一个个马鞍上挂着长枪,身背着弓箭,略显稚嫩的脸上,充满了自信。

眼看平舆城就在前方,骑兵们的速度不由得慢了下来。可是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突然看到从前面的树林里,冲出几十个骑兵,头戴着黄巾,一看就是黄巾军的斥侯,他们拼命的朝着平舆城跑去。那为首的年青人扬起右手,朝前一挥。

“冲上去,消灭他们。”

一百五十多个骑手纷纷扬起手中的马鞭,在空中挥舞一转,画出一个圆圈,往后一带,甩出一声清脆的鞭响,就象一阵鞭炮响起。群马立即扬起马蹄,“咴……”嘶叫一声,快速向前冲去。

很显然,幽州骑兵的鲜卑马要跑得快多了,一边跑,一边从身上取下弓箭,搭箭在弦。转眼之间,幽州骑兵就追上了那些黄巾骑兵,不用发令,幽州骑兵一阵箭矢,那几十个黄巾军斥侯纷纷裁下马来,但也有几个命大的逃过一劫,朝着平舆城方向跑去了。

“喔嚯……”

那些幽州骑兵的斥侯们扬起手中的弓箭,朝着逃跑的黄巾军斥侯欢呼起来。这些来自云锋山寨的山贼们,自从成为幽州骑兵的斥侯兵,真可谓是如鱼得水,把他们当山贼时的坑蒙拐骗、暗杀下毒、陷井机关等招术都使了出来。

“刘枝,你回去向大人报告,彭脱和黄邵的十几万人马正在攻城,我们在这里监视。”

几个月的斥侯历练,陈仓明显成熟多了。尽管他还是不大爱说话,可是他在斥侯中具有绝对的威信。整个斥侯队就是一群猎人,集冒险、勇敢、残暴、狡猾于一身,淳朴的外表下面,隐藏着机智、聪慧。

很快,平舆城就在面前。

……

酷暑盛夏,太阳高悬天空,活像一个大火球,平舆城墙上的斑斑血迹在阳光下更加耀眼,守城的官兵和乡勇就像待在蒸笼里,闷热难忍。面对一批又一批的黄巾军,官兵和乡勇们在烈日下拼命坚守着。

大地像被烤焦了似的,血滴掉在地上,竟然发生“滋……”的一声响,随即就渗入到地下去了。十多万黄巾军士兵抬着云梯,又一次呐喊着往城墙上冲去,不断的有人中箭倒下,不断的有人跨过尸体,继续往上冲。

云梯靠在城墙上,在将领们的喊叫声的催促下,黄巾军士兵们畏惧地躲闪着将领们手中的大刀,不得不往城墙上爬去。在被敌人杀死和被将领杀死的选择中,他们无疑地选择了前者。

“当当当……”

紧急收兵的锣声急促地敲了起来,那些正在攻城的黄巾军士兵听到锣声,二话没说,转身就往自己的大阵跑来。而那些已经爬到半道的黄巾军士兵,再也顾不了许多,直接就从云梯上跳了下来。哪怕就是摔成残废,也比被杀死要强得多。

就这么一支斥侯队的出现,打乱了彭脱和黄邵的攻城计划。正在指挥攻城的彭脱和黄邵,听到逃回来的斥侯报告,知道幽州骑兵这个老冤家又来了,连忙和张半仙嘀咕几句,然后鸣锣收兵。

“彭将军,幽州骑兵来了,我们肯定不能再打汝南城,还是快撤退吧。”

自从打败王允,彭脱和黄邵就把王允包围在汝南城中。按照彭脱和黄邵的意思,并不想和王允在汝南纠缠,还是逃到慎县去比较稳妥。可是张半仙建议打下汝南,说汝南城富可敌国,打下后彻底解决黄巾军的后勤供给。现在把幽州骑兵招惹来了,彭脱和黄邵又着了急。

“好,我们马上准备撤走。张先生,幽州骑兵肯定不会让我们轻松撤退,你有什么办法对付骑兵?”

“对付骑兵最好的办法还是骑兵,可是我们没有骑兵,那就只能以防守为主。如遇骑兵进攻,阵前集中长枪兵,密集防守,谅他们也不敢贸然进攻。他们是私兵,伤亡太大,他们是不会干的。”

张半仙还是那个老样子,不温不火的说出了自己的办法,不过这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自古以来,步兵对付骑兵最好的武器就是长枪、长矛这类长兵器,再伴之以树桩、深坑、绊马索之类的陷阱。当然,你要是跑到深山老林里,骑兵也是无能为力。

彭脱和黄邵对张半仙那是言听计从,果然收兵回营,组建长枪、长矛队,准备对付幽州骑兵。可是率领幽州骑兵大队的周永并没有攻打彭脱和黄邵,而是直接来到平舆城下,进入了平舆城。

……

周永是应王允的请求从颖川赶过来的。王允兵败王家坡,慌慌张张地逃进了平舆城中,也顾不得百战百胜的名声,立即变得谦虚起来,一面据城自守,一面连忙派人向周永求救。

进入平舆城中,周永才感觉到汝南的繁华。汝南郡下辖三十七个县,居全国之首。拥有四十多万户,二百多万人口,不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十分发达,其规模仅次于相邻的南阳郡。而市区人口有近三万人,在当时可算是大城市了。

街上的商户一家挨着一家,行人也不少,房子也比辽东漂亮。最主要的是许多士族豪门都在郡城置有财产,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难怪黄巾军也选择在这些地方起事。

周永他们骑在马上,引起了平舆城的注意,行人纷纷驻足观看。这并不说周永他们是什么显贵名人,而是汝南城中早已经传遍了幽州官军的神气经历,加上这一个个身材魁梧、面相英俊的将领,大大地吸引了平舆城百姓的眼球。

有些商铺的小伙计跑到街上,跟着小小的马队走了好远,因为人们对英雄总是非常崇拜的,这些英雄们的气质,深深地震憾了他们。更有些大姑娘、小媳妇的眼光紧紧地跟随着他们,互相传递着小道消息,说什么这些幽州官军将领都没有结婚,看谁家的女儿待字闺中,也许能结门亲事。

这次来汝南,周永把幽州骑兵的大营也一起带来了,新参加幽州官军的辛评、辛毗也一起来到了汝南。今天来见豫州刺史王允,周永特意带上了自己的几个将领和几个文士一起来到太守府。

……

王允和他的两个从事尚爽、孔融,汝南太守王止,太监左丰等都在太守府等着周永。一见到周永和他的兄弟们,王允和他的随从们似乎吓了一大跳,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笑嘻嘻地上前迎接。

“天啊,好几员虎将!怪不得周永大人连战连胜,原来有这么一大批威武的将领。”

“呵呵,全仗兄弟们虎威。”

欢迎的阵式让周永有点发晕,他没有想到,在汝南城里竟然能见到这么多名人,特别是见到孔融,心中有些激动,这可是千古神童啊,看起来比自己也大不了几岁,可是人家已经名扬天下了。

到底都是当今名士,见面好一番客套,之乎者也的不亦乐乎,大家互相作了介绍,又互相吹捧了一通,只差把祖宗八代都要讲述一遍,然后又是一阵寒暄,末了王允才扯上了正题。

“周永大人,感谢你来解汝南之围。然黄巾势众,周永大人可有破敌之策?”

我当然有破敌之策,如果无法破敌,我来汝南旅游来了?看你们一个个文邹邹的我就有气,臭显摆什么,我可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是有破敌之策我也不能告诉你们。

“黄巾势众,但破之却也不难。只是我三万多骑兵,每天消耗巨大,如果士卒伤亡过多,抚恤更是惊人。大人也知道,幽州骑兵乃私人资助,无法承受。”

这是要谈条件啊,早就听说这个周永是个大地主,生意做到我刺史大人的门前来了?王允颇有几份鄙视地看着周永,嘴角边甚至露出了一丝冷笑。

“有什么要求,周永大人尽管讲,只要是能做到的,本官绝不推辞。”

本来当作孔圣人的后代,跟你们谈钱说利实在是不好意思,不过我也不能白给你们帮忙不是?既然你这么干脆,那我就不客气了。

“我准备把这十多万黄巾军一网打尽,但要向王大人提三个要求:一是要借给我三万装备精良、能征善战的汝南乡勇,二是我要这十多万黄巾俘虏,并让这些乡勇送到幽州去开荒种田,三是要给我十多万俘虏一年的粮草。”

很显然,周永的这些条件倒是没把王允吓住,毕竟汝南那是全国有名的富裕之郡,这些条件真是微不足道。不过他倒是对周永那么有把握一网打尽黄巾军感兴趣。

“这些条件倒是不难,只是周永大人能否透露些许,如何一网打尽黄巾逆贼?”

尚爽、孔融、王止、左丰等人都睁大了眼睛,想知道周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豫州官兵和汝南郡兵、乡勇总计十多万人一败涂地,而周永只有三万多人竟然想一网打尽,有点悬了吧?

然而周永笑了笑,又摇了摇头。“还望王大人见谅,恕在下不能相告。”

“呵呵……”

王允笑了起来,他能理解周永,就是他平时指挥打仗,也并不愿意别人打探他的计划,他朝大家摆了摆手。

“既然周永大人不便透露,我们也就不追问了。不过周永大人,你为什么要这么多俘虏呢?把这告诉我们,不会是军事机密吧。”

“王大人说得没错,这还真不是什么军事秘密。”

说到俘虏是事情,周永知道总有一天这事情会让大家议论的。与其让别人在背后瞎胡乱说,不如自己找个机会公开说明,免得大家误会了自己的意思,特别是不能引起皇上的猜忌。而王允、尚爽、孔融都是当今名士,左丰又是皇上身边的太监,这个机会再好不过了。

“我认为,张角之所以能够鼓动这么多人跟着他造反,皆因为流民太多。这些流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衣不遮体,食不裹腹,仅仅只有烂命一条。他们没有了生存的希望,就是不造反也是死路一条,因此张角振臂一呼,他们就会群起响应,以至于在短短几个月来,黄巾军就能聚起百万之众。”

“而我把这些黄巾俘虏送到幽州去屯田,就是给他们以生存的希望,使他们不再追随黄巾军。同时,幽州地广人稀,有些地方胡人甚至多于汉人,极不利于朝廷对边境的管理。如果有了这些屯田兵,就能增加边境地区的汉人数量,极大地稳定大汉的边境。”

王允也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当即就理解了周永的做法,把俘虏集中安置屯田,确实是一个减少流民、稳定边境的好办法,立即兴奋地说道:“周永大人,你的这个做法,确实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本官答应你的所有条件。不过,本官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

“哦……王大人有什么条件?”周永吃了一惊,他猜不出这个小老头有些什么花招。

王允的脸色严肃起来,缓缓地说道:“不瞒周永大人,幽州上谷郡太守王敬,代郡太守王解是我们并州王氏家族的兄弟,他们时常来信抱怨,说当地汉人稀少,胡人野蛮,长此以往,恐怕守地有失。我想请周永大人把这些俘虏安置到上谷郡、代郡去屯田,如何?”

周永心中暗喜,脸上却不动声色。上谷郡、代郡地处幽州最西部,如果控制了这两个郡,就把幽州东、西两端控制起来了,差不多就能控制整个幽州,这正是周永所须要的。不过,他还是犹豫了很久,似乎是极不情愿地点了点头:“既然王大人这么说,那就送去吧。”

“谢谢周永大人,我这就与那王敬、王解写信。”王允还觉得周永给了他多大面子,兴奋地对周永说道:“借给你的三万乡勇就送给你了,就是那些乡勇、黄巾军俘虏的家人,我也让他们陆续送到上谷郡、代郡去,让他们安心在那里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