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三国之风流帝王
1117700000369

第369章 :战鼓声声

广宗的秋天凌晨很有些寒意,一阵阵寒风吹来,象刀子一样刮在哨兵们的脸上,那些值班的哨兵不断地跺着脚,以便暖和暖和身子。此时的幽州骑兵大营里异常安静,训练了一天的士兵们都还沉睡在梦中,而周永也睡得正香。

突然,有几个骑马的朝廷官军朝着幽州大营奔来,他们的身旁似乎还有幽州官军的游哨,纷乱的马蹄声打破了凌晨有寂静,把放哨的士兵们吓了一跳,连忙奔到大营门口,将大营的大门快速打开。

“大人,敌袭。”

似乎还在梦中,周永突然被喊声惊醒,没有比敌袭两个字更管用的了,只要是听到这两个字,睡得再香他也会从梦乡中跳起来。他一面穿着衣服,一面听着朝廷官军传令兵的报告。

“周永大人,今天凌晨,天还没有亮,突然从广宗城里涌出大批黄巾军,直奔朝廷官军大营而来。幸亏被游哨发现,朝廷官军仓促应战,目前激战正酣。皇甫嵩将军命令大人赶快增援,务必歼灭张角。”

“命令全部幽州骑兵,紧急集合。”等皇甫嵩的传令兵说完,周永当即发出了命令。他心里明白,这大概就是张角最后的挣扎,要是能在阵上杀了张角,比他自己病死更有意义,他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等周永赶到的时候,朝廷大军正与张角的黄巾军大战,可是当斥侯报告周永的骑兵快要赶到时,张角毫不犹豫地鸣金收兵,正在冲锋的队伍停了下来,纷纷返回阵中。

“命令幽州骑兵,在侧冀集结待命。”

皇甫嵩的传令兵又一次跑来,向周永下达了战斗命令。其实不用传令兵来,周永也知道自己的位置,象这种双方摆开阵式的大战,骑兵肯定将担任突击的任务,至于什么时候突击,那就要看战场的需要了。

伍家铺,朝廷官军的驻扎地,一个普通的地方,就因为皇甫嵩选择了这里安营扎寨,注定要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地方。荒凉的原野里一片黄色,除了一望无际的枯草,就只有黄巾军的黄头巾了。

这冀州秋天的天空显得格外的黄,连天上少有的几块云彩也是黄色的。远处山谷里树木的叶子,也是一片黄色,在秋风中摇曳着,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田野里仅仅剩下的野草,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冬天。

周永仔细观察了一下黄巾军的大阵,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高举着长枪和大刀,那满天的旗帜在秋风中迎风飘扬,所有的士兵都包缠着黄头巾,与这大地的颜色倒是一个样。

很显然,张角也懂得军事阵法,他必竟比一般的黄巾军将领们不同,他可是刻苦钻研过《太平要术》的。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除了对在汉代十分流行的谶纬之学深有研究,对民间医术、巫术也很熟悉之外,对于排兵布阵也很有研究。

就在离朝廷官军大阵五百多步远的地方,也就是一般弓箭不能够射到的地方,俗话就叫着一箭之地,黄巾军的队伍似乎在作最后的调整,要给朝廷官军致命一击。

在黄巾军与朝廷官军之间,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阳光照在那些枯草之上,大地一片秋色。几乎所有的野花野草都已经睡去,谁也不关心眼前的这声撕杀。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群乌鸦,缓缓地在空中盘旋。

也许,只有这些麻雀才是伍家铺最悠闲、最轻松的了,它们在两军阵前飞来飞去,似乎在研究两军的布阵和阵法,不过它们周永远也放弃理解,人类对于杀戮为什么如此热衷,以至于研究出这么多杀戮的办法。

远远看去,黄巾军已经排成锋矢阵,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这是一种进攻阵形,目的就是要中央突破。锋矢阵的防御性也很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望着黄巾军布好的阵形,连绵十几里宽,起码有二十万人,周永心中有一种古怪的感觉,就象是在看一场电影,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片,而且还是一部大片,就是这么多军队排成十几里宽的阵形,该要多么强大的演出阵容?该需要多么大的投资?进攻的一方象是在做一场游戏,那些士兵就象是一群提线木偶,在将领们的吆喝声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朝廷军队这边已经摆开了方圆阵,也是十几里宽,皇甫嵩和袁绍、袁术等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兵、弓箭手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皇甫嵩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密集防御,看你张角能耍什么花样。

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为了弥补攻击上的缺陷,皇甫嵩把公孙瓒、刘备都放在边上,连周永都安排在侧冀,他们都有各自防守的位置。

皇甫嵩对这种排兵布阵倒是十分的在行,他们平日里就喜欢互相切磋阵法,经过自己几十年的实战,更加改善了老式阵法,提高了阵法的攻击性能,增强了阵法的防守能力。

“呜呜呜……”

突然,黄巾军的号角声响了,不是一只、二只,而是一大批的号角声在吹响,在这一望无边的大地上,那号角声显得格外的悠扬,似乎要穿透每个人的心房,连旷野上的野草,也在秋风中发抖。

“吹号。”

皇甫嵩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官军阵中的号声立即就吃了起来,所有的官兵精神为之一振。这号声就是命令,官兵们知道,又一次拼命的时候到了,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手中的刀枪。

正在这时,号角声慢慢的停了下来,大地上一片寂静,刚刚适应了号声的士兵们好象一下子不知所措,呆呆的看望着前面。这就是战前的寂静,连空气也似乎停止了流动。

“咚咚咚……”

然而,也仅仅只是安静了一会,战鼓声就响了起来。一槌比一槌急,一声比一声紧,重重地敲打在每个人的心房,以至于士兵们的心跳也不得不跟着加快起来。

激烈的战鼓声把天上仅有的几片云彩也赶走了,战场上倒显得亮了许多,好象这更有利于拼杀。连地上的几只秋虫也知道大战就要开始了,匆匆忙忙地躲进了他们的堡垒。

可是我们人类的堡垒在哪里呢?

双方的鼓手都在卖力的敲击着战鼓,督促自己的士兵赶快进入战斗状态。鼓声响彻长空,惊走了那些在空中戏耍的麻雀,鼓声响彻云霄,连太阳也似乎发出了颤抖,只有那些乌鸦在空中盘旋。

“杀啊……”

黄巾军大阵发出一阵吼声,就象一阵阵闷雷,他们的队伍又开始往前移动了,那支“箭头”向前刺来,整个黄巾军队伍向一支向前飞来的箭矢,射向朝廷官军的大阵。

“咚咚咚……”

黄巾军士兵的脚步似乎紧踩着鼓点,重重地踩在地面上,就象是一只只重槌在敲打地面,刹那间,大地开始颤动,那些可怜的野草被踩在地上,它们的腰都被踩断了,秋虫在洞穴里哆嗦,连天上的云彩也跟着发抖。

黄巾军士兵们迈着整齐步伐,朝着前面的官军大阵,以势不可挡的威势滚滚而来。那轰鸣的脚步声,足可以震垮一座大桥,一座楼房,一座宫殿,如果不是太阳太高,连太阳都要跟着抖动。

“咚咚咚……”

“杀啊……”

突然,从黄巾军的大阵里冲出一支队伍,就象一只箭头,朝着朝廷官军的大阵杀来。那只巨大的箭头向朝廷军队的大阵冲来,就象一队南飞的大雁,为了他们心中温暖的家园,奋不顾身地扑了上来。

“弓箭手,准备射箭!”

立于大阵中央的皇甫嵩高声吼叫着,手中的宝剑高高举起,弓箭手们搭上了箭矢,抬起了弓箭,只等皇甫嵩一声令下他们就拉弓射箭。一切就这么简单,战斗才刚刚开始。

大地在微微颤抖,整齐的脚步声就象敲在大地上的战鼓声,每走一步,那鼓声就响一下,越走越近,那鼓声也越来越响,以至于黄巾军士兵的心跳也跟着脚步声起伏着,一下一下,心跳得越来越厉害。

“放箭!”

随着皇甫嵩一声令下,官军阵中射出一排排箭矢,向下雨一样的向冲锋的黄巾军射来,那箭矢飞行的速度极快,划破空气的声音特别的刺耳,从远处看,就象是一群长着大尾巴的黄蜂,张牙舞爪地向着人群扑来。

一阵阵的箭矢,就如飞出的一阵阵箭雨。官军士兵们的弓箭好象并不整齐,有的射得很远,以至于射到了黄巾军的队伍中,也有的射得很近,射在了黄巾军队伍的前面。

“噗噗噗……”

这是箭矢穿入人体的声音,尖利的箭头刺破了衣服,撕裂了肌肉,撞碎了骨头,深深地穿入了人体。而那些没有射到人体的箭矢则无声无息地插入了地下,也有一些倒霉的小虫子被钉在了地底下。

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声音还使人发抖,一股股寒流在心中涌起。可是时间长了,人们就麻木了,因为这声音太多了,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士兵们的脸上一片茫然,谁也没有在意那些声音。

无数的箭矢在空中飞翔,它们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夺走一个个珍贵的生命,它们所到之处,流出的是鲜血,飘走的是灵魂。一个个生命的气息在空中消失,然而杀戮才刚刚开始。

黄巾军的士兵大批大批地倒下了,立即就有鲜血渗入了土地,继续前进的黄巾军士兵也沾满了鲜血,那是倒下的黄巾军士兵喷射而出的鲜血,将他们全身上下染成了暗红色。

两军阵前,立即充满了浓郁的血腥味,暗红色的鲜血,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的艳丽,长久干渴的土地,立即贪婪地吸收着黄巾军士兵们流下的鲜血,有的地方,由于鲜血太多,土地来不及吸收,以至于形成了一个个的血坑。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然而,就在这个秋天,却收割了一个个的生命,扼杀了一个个希望。只有那纷飞的小麻雀不知忧愁,不管冬天是多么的寒冷,不管撕杀是多么的残酷,他们依旧在空中翻飞。

“这些该死的乌鸦,为什么一直跟着我们?”

一个黄巾军士兵望着天下的乌鸦,恶狠狠地骂道。那些黄巾军士兵们也知道,乌鸦是个不吉祥的家伙,谁也不愿意看到它。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咒骂,那些乌鸦对他们仍然不弃不离。

不管官军的箭矢是多么的密集,也不管官军的将领们如何的喊叫,黄巾军士兵们终于还是冲了上来。毕竟,冲锋的距离实在是太短。三百步,只需跑三百步,再优秀的射手也来不及射过六箭。上千的黄巾军士兵们倒了下去,可是更多的黄巾军士兵们已经来到了官军大阵的面前。

这就是进攻一方必需付出的代价,要想冲破敌阵,就必需冲过这三百步的死亡之地,全面冲锋是不可想象的,只能攻其一点,重点突破,打开敌阵的缺口。只要与敌人展开肉搏,后面的援军就会源源不断地涌上来,迅速扩大战果,全面进攻。

冷兵器阵地作战,除开地势、阵形、谋略、士气等因素,胜利往往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要么有精锐的士兵,要么有武勇的大将,如果兼而有之,胜算更大。

朝廷大军就是走的精兵路线,朝廷官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兵精锐,虽然数量较少,却是百战之兵,精锐之师,具有超强的战斗力。遗憾的是朝廷官军的将领多数是世家子弟,谋略有余,武勇不足,象袁绍、袁术等人,完全靠指挥别人作战,自己不能冲锋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