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三国之风流帝王
1117700000553

第553章 :孙坚起兵

凛冽的寒风之中,孙坚正在挥刀猛劈,一把刀舞得虎虎生风,额头上竟然冒出了细细的汗珠。突然有仆役走进后花园,双手递上密封的信件。“报……太守大人,东郡太守乔瑁派人送来的急信。”

“嗯……东郡太守乔瑁?”孙坚与乔瑁并没有什么交情,他怎么会给自己来信?孙坚收刀在手,打开了乔瑁的急信,双目匆匆扫过,不由得大声叫道:“好、好、好!你立即去请程普、黄盖、韩当、朱治、徐琨、孙静、孙贲、孙河等人,赶快到太守府大堂议事。”

原来孙坚接到了的就是乔瑁的三公檄文,只因长沙实在是太远,在所有起兵的州郡之中孙坚几乎是最后一个接到三公檄文的,然而孙紧却又是响应最快、起兵最早的一个太守。

程普、黄盖、韩当、朱治是跟随孙坚南征北战多年的将领,而徐琨、孙静、孙贲、孙河则是孙坚的兄弟或亲戚,他们一直跟着孙坚。不一会,几个人就来到了孙坚的太守府大堂。

“如今董卓祸乱朝纲,废黜少帝、毒杀太后、残杀大臣,已经弄得□□人怨。如今三公征召,号召各地州郡起兵□□董卓,恢复我大汉朗朗乾坤。我欲起兵响应,你们以为如何?”

“大丈夫生当为国家纵横疆场,马革裹尸,岂能老死在□□?如今三公召令天下,□□董卓,正是我等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我们岂能错过?我等愿跟着太守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程普首先站了起来,慷慨激昂地说道。他们都曾经跟着孙坚平定过西凉的羌人叛乱,与董卓并肩战斗过。他们对董卓不仅非常了解,而且对董卓没有任何好感。

孙坚点了点头,身上的血液已经开始沸腾。作为一个军人,这些年来孙坚一直在战场上纵横,他最渴望的就是战场。特别是对于董卓,他更是耿耿于怀,恨不得手刃董卓以解其恨。

“我早就知道,这个董卓不是个好东西。当初我随太尉大人张温征讨西牵时,张温以皇帝的诏书征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晋见张温。张温责备董卓,而董卓应答时竟然毫不恭顺。”

“我当时就上前附在张温的耳边悄声说道:董卓不怕获罪,反而气焰嚣张,口气很大,应该按照军法‘受召不及时到达’一条,申明法令,予以处斩。可是张温却回答说:董卓在黄河、陇山之间一向有威望,今天将他杀死,西征将没有依靠。”

“我说:将军亲自统率皇家大军,威震天下,何必依赖于董卓!我观察董卓的言谈举止,对您不尊重,轻视长官,举止无礼,是第一条罪状;连章、韩遂叛乱一年多,应及时征讨,而董卓却说不可,动摇军心,是第二条罪状;董卓接受委派,无功而回,长官征召时又迟迟不到,而且态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条罪状。古代的名将受命统军出征,没有不靠断然诛杀以成功的。如果将军对董卓加意拉拢,不立即诛杀,那么,损害统帅威严和军中法规的过失,就在您的身上。”

“可是张温还是不忍心动手,便对我说:你先回去,时间一长,董卓会起疑心的。没有办法,我只好告辞而出。如今看来,董卓从来就是一个不知尊卑的粗鲁之人,要是张温听了我的,哪里会有今天之乱?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杀了董卓,这国除害!”

就到董卓,孙坚满肚子都是怒火,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就在孙坚慷慨激昂的时候,突然有传令兵跑了起来,递给了孙坚一封信件。“报……太守大人,荆州刺史王睿大人派人送来急信。”

孙坚微微皱了皱眉头,明显有些不悦。自从他到长沙来当太守,他就对这个刺史大人有些不满。只是他是上司,孙坚不得不恭敬些。他顺手拆开信件,匆匆看了起来。

原来,荆州刺史王睿也接到了乔瑁的三公檄文,他不仅积极拥护,而且还想调集荆州的所有人马,准备北上□□董卓。他这封信就是命令孙坚交出军队,由他统一指挥。

孙坚之所以不喜欢王睿,就是因为在平定零陵、桂阳的蛮夷叛乱之战时,王睿仗着荆州刺史的身份,轻视他们这些太守,收拢各郡兵权,想要统一调度、指挥对于零陵、桂阳的蛮夷作战。

虽然大多数郡国都愿意交出军队,让王睿统一调度指挥,可是长沙太守孙坚、武陵太守曹寅却不愿意,他们自己带领军队参加了战斗。毕竟汉世旧例,郡县兵权民事,皆归太守掌辖。王睿若欲用事,必先以个人魅力降服诸郡太守,才能集中荆州所有力量。

而这一次,王睿又想调集荆州所有军队,这让孙坚无法接受。然而,他也不能违抗王睿的命令。毕竟,以他一郡之力,显得势单力薄不说,就是粮草供应,他也无法承受。

“你们马上回去准备,我们明天出发。”孙坚将王睿的信件收了起来,并没有告诉大家信件的内容。他这点小心眼,还不能对将领们明说,不然的话,肯定会让大家离心的。

……

由于孙坚刚刚参加过平定零陵、桂阳的蛮夷叛乱,太守府招募的三千多士兵还没有解散,所以就在孙坚接到乔瑁的三公檄文的第二天,孙坚就带着队伍出发了,而此时其他各路□□大军还在招兵买马。

不一日,孙坚就带领着他的人马来到了襄阳,屯兵在襄阳城下。而此时的襄阳城外,来自其他各郡的兵马正在陆续到来。就象孙坚预想的一样,大多数郡国太守都没有来,都是派了个郡尉带兵,只有长沙太守孙坚和武陵太守曹寅亲自带兵前来。

王睿并没有出面迎接孙坚,而是派了个校尉安排大军的驻扎,态度也很冷淡。孙坚立即就意识到,王睿肯定会反感自己和曹寅。他一气之下很想带兵离开,可是他却没有粮草。

为了保证粮草,也为了缓和与荆州刺史王睿的关系,孙坚决定亲自拜访王睿。就在前不久,荆州刺史王睿、武陵太守曹寅还和他一道平定过零陵、桂阳的蛮夷叛乱,也算是一起战斗过的战友。

当天下午,孙坚把自己的人马在襄阳城外安扎下大营以后,带领程普、黄盖进入襄阳城,拜会荆州刺史王睿。不管怎么说,荆州刺史也是孙坚的上司,途经襄阳也理应拜见。

王睿出生士族豪门,对于出生低贱、仅仅靠着武功起家的孙坚并没有放在眼里。他摆出一副上司的派头,对孙坚不冷不热,对于恭敬行礼的孙坚只是淡淡地打了个招呼:“坐吧。”

还是在平定零陵、桂阳的蛮夷叛乱时,孙坚就感受到了王睿的藐视。不过看在王睿是上司的份上,孙坚一直将怨恨埋在心里。而这次□□董卓,他还指望王睿提供粮草,因此如今对于王睿的冷淡,孙坚也只好强忍着。

“刺史大人,如今董卓乱政,三公传檄天下,号令各地州郡起兵□□董卓。我欲率兵响应,现在已经带兵来到襄阳城下。想跟着刺史大人同往,不知刺史大人意下如何?”

孙坚的态度很明确,他这是自己响应三公的号令,而不是听命于王睿而出兵。因为这毕竟不是在荆州境内平定叛乱,他似乎没有义务听命于王睿。而之所以跟着王睿,无非是为了粮草。

“董卓废嫡立庶、毒杀太后、残杀朝臣,实乃天下公贼,人人得而诛之。我当响应三公号令,举荆州之力,合关东各地州郡兵马共讨之。以还我大汉乾坤,再现大汉盛世。”

王睿说得义愤填膺,冠冕堂皇,他出生世家大族,本来就瞧不起这些出生低贱的武夫,对于董卓窃取相国之位早就愤愤不平。如今得三公号令,不用孙坚跟着,他也准备倾其全力,率兵北上以建其功。

“兹有武陵太守曹寅,目无尊长,不听号令,往往自行其事。而又闻其在武陵郡贪脏枉法、为非作歹、残害百姓,久必成为朝廷之祸。我今欲杀之以除其害,你以为如何?”

孙坚大吃一惊,虽然是大冷的冬天,可是他的额头上也冒出了细汗。他心里清楚的很,虽然王睿明里说是要杀曹寅,实则心里恨不得把孙坚和曹寅两个人都杀了。

“我对武陵太守曹寅不太了解,不敢妄议。”如今荆州既然已经不承认以董卓为首的朝廷,那么曹寅是否有罪,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刺史王睿的手里。孙坚知道这是王睿在试探自己,连忙寒暄了几句,就匆匆告辞离开了。

……

孙坚刚刚回到自己的大营,就立即派人通知了武陵太守曹寅。他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不管曹寅是不是有罪,他都不能容忍王睿杀了曹寅,更不能让自己处于威协之中。

接到孙坚的通报,曹寅可是吓得够呛。在目前这种混乱的情况下,王睿要想杀他可以说是轻而易举,而且还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他现在就是想反抗,他手下的那点郡国兵也不是王睿大军的对手。

“太守大人匆忧,我看长沙太守既然通知于你,他不仅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而且他也感到了威协。我们只要给他一个理由,哪怕是为了他自己,他也会去杀了王睿。”

曹寅的郡尉张青笑了笑,连忙安慰曹寅。张青曾经参加过平定零陵、桂阳的蛮夷叛乱,对孙坚颇有些了解。同时他也了解自己的太守大人曹寅,在这种乱世,象曹寅这种志大才疏的人,能保条命就不错了。

“太守大人,我们也伪造一份案行使者的檄文,列举王睿的罪状,叫孙坚逮捕王睿,来个先斩后奏。同时告诉孙坚,只要他杀了王睿,我们就推孙坚为首,让他带领荆州兵马去□□董卓。”

“嗯……好主意!”曹寅瞬间明白过来,不由得击掌叫好。既然乔瑁能够矫三公檄文,我为什么不能矫案行使者的檄文?现在保命要紧,孙坚愿意出头就让他去好了。

……

这天上午,王睿正在太守府大堂与将领们议事,忽有传令兵前来报告:驻扎在城外的荆州士兵反叛,现在已经包围了城门,吵嚷着要见刺史大人,否则就要攻打城门。

王睿吓了一大跳,连忙带领大家登上城墙,与叛兵交涉,询问士兵为何反叛。城下士兵纷纷乱言,说他们反叛实属无可奈何,只是粮草缺乏,没有军饷,听说北方如今天寒地冻,他们连过冬的衣服也没有,这样如何冲杀陷阵?

王睿还以为是他用人不当,导致军用物资被人贪污,心中多有歉意。为安抚兵卒,避免内乱,王睿平静回复士兵:“粮草、军饷、冬装没有下发,恐是偶然之失。我这便令人打开府库,为大家发放。”

城门守将打开城门,引着这些叛兵来到襄阳府库,立时向他们发放军饷、冬装,试图将叛乱消弭于无形之中。而那些士兵拿到了军饷和冬装,似乎非常满足,脸上也有了笑容。

望着远处正在领取军饷、冬装的士兵,王睿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顿时放下心来。他刚在离开,突然听到他手下的将领惊道:“啊……刺史大人,你看那个武将,是不是长沙太守孙坚。”

王睿定眼一看,远处那员武将果然就是孙坚。王睿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隐隐觉得有些不对。难道这场兵变就是孙坚策划有?王睿大跨步走上前来,怒气冲冲地质问孙坚:“孙坚,你怎么也在士兵之中?”

然而孙坚并没有回答,他手下的几十个士兵却拔出刀来,将王睿团团包围。

王睿脸色猛的一变,顷刻间意识到了危险:“孙坚,你这是何意?莫非竟要诛杀朝廷大臣不成?”

孙坚单手持长剑,厉声喝道:“正是奉朝廷檄书,诛杀王睿也!”

王睿脸颊一抖,反问道:“何来朝廷檄书?我有何罪?”

“刺史之大罪,便是坐无所知。”孙坚左手一挥,入城领取军饷、冬装的士兵,立即挺起刀枪,直逼王睿。

“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今你以下犯上,刺杀上司,日兵必得报应。”王睿长叹一声,冷冷地看了孙坚一眼,猛地抽出剑来,不屑地说道:“我堂堂朝廷重臣,岂能死于士兵之手。”

王睿挥剑自刎,血溅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