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三国之风流帝王
1117700000561

第561章 :董卓迁都

“相国大人,情况有些不妙,骠骑将军周永终于出手了。牛辅将军刚刚来报,周永的大军突然出动,一举全歼了於扶罗的匈奴骑兵。现在周永的数万骑兵屯兵汾水河,随时有可能一泻而下。”

李儒匆匆赶到相国府,递给董卓一封急报。这是他刚刚收到的,一刻也没敢耽搁。牛辅在急报是把幽州骑兵说得非常恐惧,一日之间灭掉七千匈奴骑兵,这可是他几个月都没有办到的,让牛辅很有些紧张。

“该死!”

董卓把急报看了一眼,恶狠狠地骂道。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周永,一旦周永占据了河东郡,洛阳与长安的联络就会受到威协,身在洛阳的西凉士兵要是得知归路阻隔,恐怕顷刻之间就会崩溃。

“命令李啵⒓创煳逋蛉寺碓鲈8ǎ盟枪淌匕惨兀乐怪苡来缶晒谒印8嫠咚橇腋怂鞘竿虼缶腔苟撕佣ぃ腿盟堑交坪永镂褂闳グ伞!

“相国大人,增援安邑确实刻不容缓,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且不说十几万大军陈兵河内,极大地分散了我们的兵力,而周永屯兵汾水河,又全部是骑兵,他可以随时渡河攻击西凉大军。一旦李唷⑴8ㄓ懈錾潦В颐堑暮舐肪突岜磺卸希髁勾缶R印!

虽然西凉大军并没有与周永的幽州骑兵交过手,可是李儒仍然对周永的骑兵丝毫不敢大意。特别是现在的西凉大军大多数是新近整编的北军、西园军,真正的西凉骑兵并不多。

“相国大人,如今东有袁绍的关东州郡联军,北有周永的幽州骑兵,南有袁术的荆州之兵,洛阳虽有八关之险,将士恐怕无防守之心,终将不可守也。我们不如迁都长安,据函谷关天险自守,奉天子以令天下。”

“你说的有道理。洛阳虽有八关之险,可一旦失去了外援,就成了一块死地。而只要我们占据函谷关,随时都可以打进洛阳。”

不用李儒提醒,久经战阵的董卓当然知道现在的处境是多么的严峻。他何尝不明白,就凭李唷⑴8ǖ氖竿虼缶呛苣训沧≈苡赖挠闹萜锉摹R虼耍匦杩悸亲约旱耐寺妨恕

“不过,我们不能这样轻易的被人赶出洛阳,必需要让他们付出代价。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可以让天子先到长安,西凉大军继续镇守洛阳。”

“如此甚好。相国大人,他们与我们过不去,我们也不能让他们安生。”李儒阴沉着脸,冷冷地说道:“孙坚不是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吗?我们再派去一个刺史,让他们的后方不得安宁。”

“洛阳以东都被关东联军占据了,怎么去上任?那孙坚就是一个莽夫,不讲道理,乱杀朝廷大臣,有他在荆州,谁敢去做荆州刺史?”董卓疑惑地看着李儒,似乎不相信李儒怎么会出了这么个馊主意。

“相国大人,派一般的人肯定在荆州待不下去,可是我推荐一个人,他一定能在荆州站稳脚跟。”李儒神秘地笑了笑,自信地说道:“原北军中侯刘表,乃汉室宗亲,与袁绍、袁术等人有隙,又受何进冷遇。让他去荆州,他定然不会与袁绍、袁术同盟,孙坚也不敢杀他。”

“呵呵……刘表确实非常合适,就让他去吧。”董卓重重地点了点头,同意的李儒的推荐。直到现在为止,在用人方面,董卓倒是没有私心。西凉集团的大多没有重用,而提拔的都是关东士人。

……

第二天的朝会,象往常一样,仍然在董卓的相府里举行。也许是董卓也觉得事关重大,所以他一直紧锁着眉头,直到大臣们到齐之后,他才缓缓抬起头来,对朝廷大臣们提及迁都之事。

“诸位公卿,昔日高祖建都关中,共历十一世,至王莽而乱。光武帝建都洛阳,到现在也是十一世了,又逢何进而乱。按照《石包谶》的说法,应该迁都长安,以上应天意,下顺民心。”

对于迁都的理由,董卓也是想了很久,他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怕了□□董卓的联军,是被逼才迁都的。他提出的这种巡回轮说,虽然有些牵强,倒也有几分理由。

董卓的话说完了,可是朝廷大臣们都默不作声,在董卓的屠刀之下,他们很明智地选择了自保。虽然他们反对迁都,可是他们知道自己无论为力。董卓的屠刀教会了他们,沉默是最好的抗争!

然而也有特别不识趣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怕死。来自弘农的司徒杨彪,在汉灵帝时期就敢与大宦官王甫争斗,并将王甫捕获下狱,死于杖下。如今董卓妄议迁都,杨彪当然不能容忍。

“迁都改制,是天下大事。殷代盘庚迁都毫邑,就引起殷民的怨恨。从前关中地区遭到王莽的破坏,所以光武帝改在洛阳建都,历时已久,百姓安乐。《石包谶》是一本专谈妖邪的书,怎么能相信使用!自光武中兴以来,已经定都洛阳两百年矣!岂可因二、三谶语,便惊动百姓,积怨万民?且汉世祖宗宗庙、园陵皆在洛阳,一朝迁都长安,莫非将尽弃这些不成?”

迁都毕竟是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大事,董卓早就料到朝廷大臣们会反对。虽然他可以用屠刀让他们屈服,可是他还希望这些朝廷大臣们跟随他一起到长安,来撑起朝廷的面子,因此他不得不跟他们讲道理。

“高祖皇帝等十一陵墓尽在长安,何谓弃汉室宗庙?且宣帝杜陵之侧,有武帝所营建陶社瓷器,陇右又多出良木、营建之材,今可顺势迁洛阳陵墓至长安,使世祖、高祖并存一地,岂不美哉!”

“如今山东叛乱,数十万大军,分属南阳、陈留、河内三处,威慑洛阳,意图不轨。万一某将校偶尔疏忽,为敌军所趁,乃至叛贼饶幸入洛阳,惊扰天子却该如何?叛贼一旦入京师,必定举国齐震,以为汉祚已经不能自保。一旦天下人心乱,必将再现秦末之景。”

“关中肥沃,良将无数,故秦据关中能吞六国。今天子入长安,未战关东叛贼,已经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天子安全,我才能随意指挥兵阵,破击关东二十万贼寇!”

“动天下是很容易的,但再安天下就很困难了。”然而,董卓这些理由并不能说服杨彪等大臣,连太尉黄琬也忍不住向董卓建议道:“相国大人,一朝迁都,天下惊动,必将革改今时格局,相国还是再仔细考虑考虑吧。”

董卓的脸色却越来越阴沉,双手情不自禁地握成了拳头。“本相虽令部下防护洛阳八关,隔绝叛贼,然但凡大将者,未战必先虑其败。当今之时,一切应以军事为重,岂可顽固于俗礼繁节。一旦关东众贼强掳天子,伤损国家声名,大汉焉能再威慑四疆?虽未与众贼开战,但是胜败之事不可不早虑也。”

无论董卓如何说理,黄琬、杨彪都有更多的道理等着董卓。他们辩论了许久,某些观望时风的朝廷大臣,以为董卓或能放弃迁都抉择,也都蠢蠢欲动,欲与杨彪、黄琬合势,强行说服董卓。

一直没有说话的荀爽,早已看出朝廷大臣们想要集体劝阻董卓的苗头,暗道一声不好。与董卓交往这么长时间,荀爽已经稍稍了解董卓的性情,凡是他董卓认定的事,肯定要倔犟到底。纵使天下人都反对,只要他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董卓就绝对不会改变心思。若是大臣们强行阻拦,恐怕朝廷上又起血光之灾。

司空荀爽看见董卓已很生气,如果再进一步的激怒他,恐怕他就要当场伤害杨彪、黄琬和众位大臣,他连忙充当和事佬,分开对峙的董卓、黄琬、杨彪。于是和缓地说道。

“你们也不想想,突然迁都,惊扰天子和万民,种种弊病,相国岂能不知?难道相国大人是乐于这样做吗?奈何关东州郡起兵,几十万大军云集洛阳周围,纵然相国大人纵横无敌,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尽数击败关东联军。兵战胜负不可预测,若是一旦天子被俘虏,却是大大损伤天子威严。秦吞六国,汉逐项籍,皆是先据关中,而后虎视中原。今相国所思,多在于兵事考虑,黄公、杨公,众位大人虽然关心国家大势,也当理解相国难处。”

看到司空荀爽为自己说话,董卓的怒气稍稍平息。不过他还是不想放过杨彪、黄琬,冷冷地说道:“如今天降异象,乃大臣不尽为臣之责。本相即刻上奏天子,免除黄琬、杨彪的职务。同时任命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

黄琬、杨彪随即站起身来,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冷笑,什么话也没说,昂首走出了相国府。对于他们来说,也许这是一种解脱,与其天天在屠刀下当官,还不如回家去清闲。

……

听说董卓要迁都,已经升任督军校尉的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也跑去劝说,他们两人仗着董卓多次听从他们的建议,自以为是董卓的心腹,积极的劝说董卓重用黄琬、杨彪,并反对迁都长安。

然而,督军校尉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绝对没有想到,此时的董卓已经将他们列入了奸细名册。黄琬、杨彪反对他迁都,不管言辞多么激烈,他都可以接受,因为那毕竟是他们的真实意图,而对于周毖、伍琼,他就没有那个耐心了。

自董卓进入洛阳之后,由于周毖、伍琼的主动投靠,董卓确实一度将他们列为亲信,两人所有的建议,董卓多依计而行。如命韩馥为冀州牧、孔莆ブ荽淌贰⒘踽肺鹬荽淌罚芪澈L亍⑼蹩镂教亍⒈盼帽毕唷⒁约罢髡偬煜旅俊⑽橙恕酢醯鹊龋嗍侵鼙选⑽榍砬苛医ㄒ椤

可如今关东起兵之州郡,差不多都是周毖、伍琼推荐的士人。董卓早就疑心这一切都是周毖、伍琼两人的布局,或者是袁傅的设计。如今袁傅已经被杀,他岂能放过周毖、伍琼?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在与关东联队决战之前,类如董卓这样的战阵大将,肯定要先根除隐患。

周毖、伍琼两人此时劝说董卓重用黄琬、杨彪,废弃迁都计划,却给了董卓一个借口。他知道大臣们都会反对迁都,不杀人是不足于震慑群臣的,而周毖、伍琼正好是最合适的人选。

“本相初入朝廷,是你们两个劝我为天下党人□□,重用良善之士,如韩馥、孔啤⒘踽贰⑼蹩铩⒈诺鹊龋医砸蝗缇福÷加弥6虏还拢ァ⒖啤⒘踽贰⑼蹩铩⒈诺热吮阌寄贝蟛荒嬷拢酝脊ハ萋逖簟!

“早就有人提醒于我,说你两人暗通关东众贼,实为关东众贼内应。我念及情谊,不忍你们受关东众贼牵连。谁知你们两人变本加利,却又想阻止迁都大计,协助关东众贼破杀我等,你们两个人多次出卖于我,我又有什么对不起你们!”

董卓恶狠狠地瞪着周毖、伍琼,被欺骗的怒火冲天而起。他实在是不明白,自己对他们两人这么好,他们为什么还要设计害自己。虽然他可以立即下令诛杀他们,不过,他还是想留下时间,让周毖、伍琼为自己辩解,也好让自己知道,他们这是为什么。

“哈哈哈……你以为你是谁!无非一蠢猪耳,也值得我等投靠?”伍琼见董卓大怒,知道董卓再也不会留他,不由得放声大笑,厉声说道:“我等推荐才士,皆为大汉江山考虑,岂因你董卓一人而废公心?纵然你今日杀了我等,你的死期也不远矣!”

“孰可忍,孰不可忍。你两人既不顾国家大义,暗中布局以乱于下,又不讲私人情谊,视我董卓为蠢猪,你心中既无我,我又何惜你两人性命?纵然我明日即亡,也要让你两人早死一日。”

董卓杀过无数的人,可是却从来没有觉得这般屈辱。周毖、伍琼临死都没有悔改之意,似乎根本没将他放在心中,董卓也不再多言,即刻命令卫兵诛杀周毖、伍琼,宣扬威势。

眼看周毖、伍琼身死,朝廷大臣们顿时汗流浃背,违心向董卓道歉,并瞬间改变心意,赞同董卓迁都长安决议。在朝廷大臣们的眼中,身为董卓亲信的周毖、伍琼,董卓就能随意斩杀,何况他们这些不相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