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微表情读心术全集
11396300000011

第11章 揭开人性内衣(1)

通过喝茶,读懂人心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的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然而,每个人喝茶有着不同的习惯,对茶的品味也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比如有的人喜欢在街头茶馆喝茶,有的人喜欢上茶楼。如果我们对喝茶者的喝茶场所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就能发现他们不同的心理特征。

喜欢上茶楼喝茶的人

能够经常上茶楼喝茶的人,不是生意人,就是打肿脸充胖子的那一类。因为茶楼如今的收费,会让很多人瞠目结舌。

这种高级场所,已经是有钱人和生意人休闲的天地了,很多生意人会客、谈生意都会在这类茶楼里进行,就好像是自己的办公室一样,而且他们也多半满意这种生活方式。

这种人大多较专断,自我主张强烈,往往自尊自大,自以为是。他们总觉得自己的主张是绝对正确的,是唯一可行的,而别人的意见都有问题。这种人争强好胜,从不愿意承认别人比他高明,比较自大,待人接物态度强硬。他们表面不可一世,但内心又很狭窄小气,脾气执拗,所以处处体现着生意人的性格。这种人是比较专横的,很多人认为钱能摆平一切。

喜欢到街头茶馆去的人

喜欢了解世俗风情的人,一般只去街边茶馆闲坐,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囊中羞涩者。这种茶馆,往往以价廉物美和小道消息多而吸引顾客,而经常进出这种地方的人,一般性情比较随和,很少做无谓的争吵之类的事。四川人讲“安逸”,便是这种人的特征。当然,在今天这种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能去茶馆享受“安逸”的人,不是退休职工,便是做小买卖的中介。

这种人的包容性很强,承受力也强,他们特别能吃苦,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类人。面对各式各样的辛劳、艰苦和困难,他们都能接受,都勇于承当。这种人在工作中是勤奋的,他们从不怕劳累,更不会偷懒,再艰难的事情他们都能够去做。在生活中,这种人有耐心,不抱怨,不发牢骚,有能力,坚强,无畏,能承受生活的重负。不过,这种人的灵活性较差,有时缺乏变通性。

喜欢在家喝茶的人

从某方面讲,喜欢在家喝茶的人守家意识特别强烈,他们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往往不太浓厚,也不愿意到外面去混,更喜欢泡一壶清茶与家人待在一起。他们只关心家里,而对外与世无争,或者根本就没有竞争力。

这种人大都没什么作为。他们平日就是一副得过且过、优哉游哉的样子,对任何事都是满不在乎的。别人看不起他,他不往心里去,别人咒骂他、羞辱他,他也不会去反抗。这种人内心很软弱,终日懵懵懂懂过日子,没有事业心,没有进取意识,更没有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让人家瞧瞧的精神。这种人甘于平庸,甘于无为,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大出息。过去的“八旗子弟”,后来有些“宁吃低保也不就业”的常有这类人。

由开车习惯观察对方心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已经不再是梦想。现代年轻人喜欢汽车,除去经济因素外,选择什么样的车也能显出性格。

喜欢经济型汽车的人,是比较客观实际,非常现实的,他们是能够脚踏实地去生活的人。他们不怀念过去,也不寄希望于未来,只是着眼于现在,做到把握住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寻求飞跃和发展。他们很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穿着非常得体,举止也相当优雅。

喜欢越野车的人,一般有很强的取胜欲望,希望把他人远远地抛在后边,自己永远保持第一名的优势。而且他们有较强烈的自主意识,希望走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喜欢越野车的人的性格往往就像越野车一样,能够不辞辛苦地进驻许多交通工具无法到达的地区。

喜欢客货两用车的人,多是比较勤俭、节省,能够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对旅行车情有独钟的人,他们多希望自己的表现是与众不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吸引他人的目光。他们时常有成功的感觉,这种感觉多来自他人的赞美,可这又不是完全真正发自内心的肯定。

喜欢进口原装车的人,多是现实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缺乏集体团队精神,凡事只要是能给自己带来益处的多全盘接受。他们虽然也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但其中多以物质利益为纽带,一旦这一环节出现故障,那么一切都会不攻自破。

喜欢豪华型汽车的人,多自我感觉良好,他们总是乐于向他人炫耀自己,从而想证明一些什么。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更多的尊重和爱戴。

喜欢面包车的人,乐于与外界进行各种接触,而讨厌死气沉沉的生活。他们喜欢热闹,对色彩鲜艳华丽的事物情有独钟。他们对人多比较热情,富有同情心,能够给予他人关心和帮助。这一类型的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是很快的。

喜欢双门跑车的人,一般来说控制欲和占有欲望是很强烈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够领导他人而不是被他人领导。某一事物,一旦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就会尽一切努力去争取,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喜爱微型车的人,多有自己较独立的个性,他们讨厌被人所左右。他们在绝大多数时候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给他人更多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哪怕这种选择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伤害,也还会抱着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因为这一类型的人不过多地控制和限制他人,所以会赢得更多人的依赖和尊重,为自己营造出比较好的人际关系。

从阅读喜好中观人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大处讲,书更新着人类的思想,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从小处看,书是我们寂寞烦躁时永远不离不弃的朋友,交给我们谋生的本领,催我们上进,激励我们奋发。从一个人喜欢看的书籍种类上,可以了解他的个性及情绪变化。

必读畅销书的人

通常能够卖出数百万本的畅销书,之所以能有如此的销售量,自然是因为内容有吸引人之处。而一旦卖座之后,便会产生一种加乘效果。也就是说,书越卖越好,这本书也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好像没有读过就插不进别人的话题似的。因此读者越来越多,书也越来越畅销。

有一位餐饮店的老板娘,由于许多客人都在讨论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一书,她便想到图书馆借来看看,但是想要一睹为快的人实在太多,必须很久才能轮到她,最后她干脆自己掏腰包买一本来看。

的确,身为服务业的一员,阅读畅销书以迎合他人的话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反之,必读畅销书者通常也善于迎合他人,其个性应该是适合于服务业的。

但是,畅销书也有各式各样的种类。有些人不管自己的兴趣、喜好,一味附和潮流,这种人总会说“所有人都读,我当然也要读”“没读过的话,不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吗”“这本书这么畅销,内容一定不错”。

这种类型的人,即使很努力工作,但还是缺乏创造力,而且他们对于自己能创造出什么的认知也不足,若从事企划工作,很难会有什么新鲜的创意。

真正有创意的人,对于世俗中流行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只专注于自己想要做、有兴趣做的东西,然而往往就是这种作品才会成为时代的主流而大受欢迎。这种类型的人不管现在的畅销书怎样,他们只阅读自己钟情的书籍。

在此顺便提一下,曾写过《侏罗纪公园》大作并不断推出畅销作品的作家麦可·克莱顿,就是属于这种类型。不管时代的潮流如何变化,他只研究自己有兴趣的东西,写自己感兴趣的作品。

喜欢阅读历史小说的人

以日本战国时代武将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其忠实的读者可说是相当广泛,遍及各个阶层。即使是一些商业性质的杂志,也常会挪出一些篇幅,作一系列的特别企划。历史小说之所以能如此吸引读者,自然有许多要素在其中。

首先,是因为其壮阔的故事内容。这些故事内容充满戏剧性,和上班族们平日单调的生活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虽然和现实生活差距颇大,但是故事中所提及的战略运用、人际关系的运筹帷幄等,在某个部分,似乎和现实生活又有所关联。比如说,丰臣秀吉是如何取得人心的?如何自一个默默无闻的市井小民,迅速爬升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代枭雄呢?这些历史故事,对于强烈希望出人头地的人来说,的确相当具有吸引力,并具备参考的价值。

书中所记述的政治上的伎俩、谋略等等,令人宛若置身于动荡的历史舞台,尤其是男性读者,对这种情节、这种气魄更是向往不已。在现实的时代中,人们为了争夺天下、得到霸权而互相仇杀的事,已不复存在。但是在过往历史中,尔虞我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用战争来一决胜负的历史大变革,以及主角身在这样的舞台上浮浮沉沉的跌宕命运,使读者们在不知不觉中便离开了现实中平和的世界,而神游于充满刺激的时光隧道中。

喜欢这种历史小说的人,大部分以男性居多,他们在个性上十分罗曼蒂克,充满浪漫情怀,女性和他们相比较之下,反而显得现实许多。有时当他们向自己的另一半诉说着自己的野心、理想、梦想时,没想到得来的回应却是“下个月的房租没有问题吧”,令他们为之哑然,话题无法接续下去。就算他们紧接着说些公司刚制定了一项新规定,我可能因此升职”之类的话题,似乎也无法和生活费扯上任何关系,因此这类型的男性,只好把自己的梦想、抱负寄托在这些战国时代的武将身上了。

他们的心中暗藏着出人头地的愿望,但可惜的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是属于再平庸不过的小人物而已。而偏爱励志性的书籍,例如《比尔·盖茨传记》,就比喜欢阅读历史小说的人显得更为积极,并且更具前瞻性。

只阅读财经方面书籍的人

在书店中,有专门展示所谓“财经类书籍”的区域,这些书籍中包含了商业方面的专门信息、个人成功的传记、优秀企业的成功秘密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财经类书籍,是相当好的信息,而拼命研读这类书籍的人,当然对于商业方面持有相当浓厚的兴趣,非常认真,充满上进心。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类人要出人头地、一举成名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阅读财经书籍的人,其生活圈一定非常狭窄,缺乏各方面的知识、学养以及广阔的视野。为了在商场上能够出人头地,因而研读有关商业方面的书籍,这是很正常的想法,也没什么不对,但是仅仅这样做就想成功,那就太异想天开了。如果这类书只是你阅读书籍中的一小部分,那么当然不是问题,但是如果你是那种非财经书不读的人,做人不就太没有乐趣了吗?就算能侥幸成功,也无法完全掌握员工的心理!

真正有办法、有能力的人,会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摸索出迈向成功的技巧及秘诀,他们甚至可以把这些心得写成一本书。只有靠自己去真实体验得失,再加上一些书中的知识,如此一来,书才可说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工具。换句话说,能够善用他人的智慧和箴言的人,往往自己本身也必须拥有多方面的经验,且具备足够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