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发现某种现状很难改变,就不要继续在它上面花费更多的财力、物力,因为很可能你的众多投入都会像以往一样打了水漂。如果你已经对某个项目进行了投资,但当你用发展的眼光去衡量这个项目时,发现它并不能给你带来利益,反而会让你亏损,那么,你现在最好的选择是及时放弃,不要惋惜自己曾经投下去的资金、精力等。如果你希望用加大投资力度的方式来拯救这个项目的话,可能赔得会更多。
20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共同投资,准备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该机不但机身大,而且装饰豪华、速度快。其研发过程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豪赌,光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需要数亿元。项目开展后不久,两国政府发现,如果继续投资开发的话,费用太大,可是这样的设计定位究竟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不过停止研制也不可能,否则以前的投资都会付诸东流,
虽然协和飞机最后研制成功,可是飞机的自身缺陷(耗油大,噪音大,污染严重等)较多以及运营成本过高,不适应市场竞争,英、法政府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假如两国政府能及早放弃,本来能使损失减少,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最后,两国航空公司不得不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这才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而出,可以说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
我们往往会陷入类似的误区。如果你面对的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作,而一旦继续投资,你就会发现并无太大的意义。但是已经花费的资金却覆水难收,如果希望以前的财力、人力不至于白费,人们往往选择继续投资,把事情坚持到底,可到最后却赔得血本无归。即使事情成功,却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我们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精力、金钱称为“沉没成本”。沉没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成本,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但如果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就会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
现实中还有诸如此类的例子,比如: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建议你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一错再错的现象,如果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有利可图,继续坚持下去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那么你最好放弃这种无谓的坚持,把损失降到最低。
洞悉人心奥妙,把握心理脉搏
游览名山古刹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碰到看手相、相面的算命师。在他们周围总有几个游客围着要算命,有的人还不时地点头:“嗯,真准。”神情虔诚至极。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算命师呢?
日本心理学教授多湖辉对算命现象进行过深刻地研究后发现:几乎所有的算命先生都了解人的心理,他们最惯用的心理招数就是:“人们在听到对方语意不明确的几句话时,往往向自己理解的方向去推敲,从而产生‘对方深知我’的错觉。”这是一种自我求证的心理现象。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求证的心理,自我求证的过程,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自我麻醉和变相强化的过程。
比如:
一个女孩买了件衣服,她自己觉得这件衣服很漂亮。
当有人赞美这件衣服漂亮的时候,她会比平时更加信以为真,平时可能能判断对方评价的真伪度,可是现在在自我求证的心理作用下觉得对方说的一定是真话。从而使她觉得自己的衣服的确漂亮,毋庸置疑。
当有人说不好的时候,她可能想法设法把对方的评价当作是嫉妒、没有欣赏水平等,总感觉是绝对不可以信的,不值得信,相反她会觉得更正确了,因为引起了别人的妒嫉。
她问妈妈,衣服漂亮么?妈妈说漂亮,问姐姐,姐姐说,不漂亮。她在自我求证的心理作用下,记住了妈妈的话,抛弃了姐姐的话……
再比如:小时候,当你听到了恐怖的故事之后,晚上一个人独自走路回家,时常会感觉后面有个人跟着自己。当你紧张地回头张望时,黑暗中好像真的有个人影闪过,此时,你的心“嘭嘭”地跳出喉咙,如果你因害怕而跑起来,就会越跑越快,越跑越怕。
还有,生活中的“恋爱错觉”也是因为自我求证的心理作怪。如某男对某女有意,于是他往往会“我见青山真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有意无意地寻找某些现象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想法是对的。只要那位女士偶然地看他一眼,他就会认为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神魂颠倒,想入非非,造成“恋爱错觉”。
同理,老板在楼道见到你时,会拍拍你的肩膀说:“你最近很忙,好好干吧。”你顿时感到老板很了解自己,有一种被理解的宽慰感,工作起来很卖力。其实,老板只是运用了你的自我求证心理而已。
自我求证根源于我们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识自己”开始,我们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但我们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当看到别人的一段经验总结,或者别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我们会从内在去寻找,找到相似之处,然后就以为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感慨或者这样的问题。
所以,你应该恍然大悟了,这就是为什么平时当我们看到一段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时,都倾向于认为这段描述特别适合自己。
很多时候,人们如果得到某种模糊的信息,就会从自己的各个方面推测,越想越多,从而变得疑神疑鬼。信人算命就是其中陷阱之一。所以,认识到了“自我求证”的心理暗示作用,就能避免生活中很多“骗局”、“诱惑”,就不会在现实生活中被蛊惑欺骗。
看穿商家的心理诡计
女人天生爱逛街,逛完后大包小包提着回家后才发现,有些东西并不需要,而此时,后悔晚矣,钱包空矣。只能对着那极瘦的非纯毛毛衣,昂贵的牛仔裤,一洗就缩水的真丝晚礼服,十公分的高跟鞋……发呆。
看吧,冬天穿的白裤子不仅很难和其他衣服搭配,还特别爱脏;下雪的时候绝对不能穿,刮风的时候最好也别穿,家里养宠物不要穿,乘坐地铁也不要穿。总之,一个冬天只穿了两次,还没出门就被门边的灰尘印上一条黑印。更不要说里面愚蠢的标签:不可机洗,不可干洗,不可手洗,不可用刷子刷。烧了它?当初是谁买的呢?
还有那些无袖高领毛衫,当然,它非常漂亮,幸好如此,因为它的功效仅仅是挂在衣橱里供人欣赏;天热的时候,受不了它的层层高领子,天冷的时候胳膊上都是鸡皮疙瘩,反正什么时候穿也不舒服——但为什么买呢?
很多时候,20元一件的T-shirt或小衬衣,看上去还不错,怎能错过?打1折的D&G长裙,腰身好像肥了一些……可这有什么关系,太值了!于是柜子里充斥着这些便宜货和有瑕疵的打折货。可到后来终于发现,不愿意穿这20元一件的衬衣上街,也不愿意穿紫红色的过时长裤去见客户,那怕它出自VERSACE家族。除了把它们送人,还能有别的办法吗?
当打折季节到来的时候,节省钱财的渴望变成了对尺码的宽容。他们往往断码了——可断的恰恰就是自己需要的那个码。没关系,不是正想减掉两公斤吗?下个星期不要吃巧克力和蛋糕就是了。可结果是,永远也减不掉这两公斤。同样的问题还出在鞋子上,平时穿37号鞋,可只剩下36号的一双漂亮短靴。导购小姐保证说这种皮质非常合脚,越穿越松快。被“对折”的标签刺花了双眼,心甘情愿地相信她的话。可结果是,只要站着……
更糟糕的是:比如看到一件漂亮的黄色衬衣,价格也够合算,试穿之后喜不自胜,为了防止日后再也买不到这么合适的衬衣,一口气买四件,黄色,紫色,蓝色和绿色。下场可想而知:谁都不愿意总穿一个款式的衬衣出门,哪怕它们的颜色不同。
当然,在我们这些糟糕的购物经历中,导购小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我们从试衣间里走出来,如果衣服紧绷绷地贴在身上,她们会说:“这料子穿穿就松快了”。如果衣服肥大,她们又说:“这料子洗后会缩一些。”有时候她们还会利用其他顾客达到自己的目的:“先生,你说说看,这位女士穿这条裙子好看吗?”那位可怜的先生又能说什么呢?
于是,一件又一件根本用不着的衣物填满了衣柜,而大部分时候,只是因为它“便宜”、“划算”……
更甚者,在面对“免费”赠送的时候,就不只是女人们疯狂了,所有的人都会疯狂。
“买高清DVD机免费赠送影碟。”
“购买巧克力,赠送泰迪熊。”
“在该商场购买商品满80元,免费赠送食用油一瓶。”
这种时候,人们通常会为了得到免费赠送的东西而购买指定的商品,不惜花时间,排长队,疯狂抢购,然而到最后却发现这些东西,其实自己并不需要。
刘先生和妻子一起逛商场,恰好该商场搞活动。在家电专柜,有一项优惠活动是“买高清数字电视,免费赠送最新款超强纠错DVD影碟机”。看到免费的商品,刘太太很是高兴,因为自己一直想要一台DVD机,刘先生也很高兴,于是就马上决定买回家去。当把电视和DVD都搬回家时,才突然醒悟过来,其实自己并不需要电视机,家里的电视机也刚买没几年。为了买DVD,反而多买了一台电视机,真是亏大了。
看来,免费对人们有着超乎想象的吸引力,以至让人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见到免费的东西,不管需要不需要,就会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贪图便宜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心理倾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特别是在购买商品时,很多顾客对打折的商品、免费的商品趋之若鹜。
这种不理性的消费掏空了钱包,却换来了一堆不实用的东西。
问问你自己,在那么多人惨痛的教训前,你是否会戒掉如此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呢?小心了,那些商家设置的“圈套”,可正等着你钻呢。
即使你胜了,其实也是败了
只要是针锋相对的争论,无论你说得多么精彩,多么富有哲理,也很难让对方心服口服、甘拜下风。。
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心思灵敏,在生活或工作中和别人有利益或意见的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
长此以往,这种人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不管自己有理无理,一用到嘴巴,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住你语言上的漏洞,也会转移战场,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虽然你有理,他无理,但你就是拿他没办法。
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会议室和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是对的,你辩赢了后者,只凸显你是个好辩之徒。
而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人们虽然不敢在言语上和你交锋,但大家心知肚明,反而会同情“辩”输的那个人,你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支持,而且别人因为怕和你在言语上交锋,只好尽量回避你。如果你得理还不饶人,把对方“赶尽杀绝”,让他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已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这对你绝对不是好事。
有好口才不是坏事,但运用不当则会坏事,因此你若有好口才,建议你:
把口才用来说明事理,而不是用来战斗。不过当有人攻击你时,你当然可以“自卫”。
有好的口才,也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内涵,否则别人会笑你全身只有舌头最发达。
要驳倒对方,保卫自己的意见时,点到为止即可,切莫让对方“无地自容”,换句话说,要给对方台阶下。
别人得罪你时,你虽理直气壮,但也不必把对方骂得狗血淋头。
若自己的观点有错,要勇于认错,并接受对方的观点,切莫用辩论的技巧死命反击,因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硬辩只会让人看不起你。
空有好口才而不知收敛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把“逞口舌之快”当成一种“快乐”的人,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千万不要为了逞口舌之快和他人强辩,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是孤立自己,将自我陷入众矢之的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