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医张褒佳行医之道
11426400000001

第1章 序

学习张褒佳同志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对于激励全市各系统各行业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打牢践行宗旨、服务为民、爱岗敬业的思想基础,勇做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先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张褒佳同志,就要学习他热爱党、一心跟党走、立志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做爱党爱国爱民的仁德医生;学习他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做爱党爱国爱民的科技尖兵;学习他情系百姓、倾心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品格,做爱党爱国爱民的白衣战士;学习他热爱本职、忘我工作、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做爱党爱国爱民的岗位先锋。张褒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他的精神一直在鼓舞、感召着我们。借此机会,希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结合学习张褒佳等先进典型,进一步掀起创先争优高潮,努力践行“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人民健康好卫士,英雄谱里一奇葩人民健康好卫士,英雄谱里一奇葩

(郑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顾建钦)在郑州市卫生系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河南省医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医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中心医院共产党员、原皮肤科主任张褒佳同志,就是在这一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朵奇葩。张褒佳主任从事皮肤科专业五十五年,以自己的毕生精力致力于皮肤病专业,使医院皮肤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至今发展成为郑州市卫生系统首批重点专科。他是中心医院皮肤科当之无愧的创始人、奠基人,是河南省皮肤科学界著名专家之一。张褒佳“痴情”于解除皮肤病患者的痛苦,填补了河南皮肤病防治事业的多项空白;他把病人当亲人,谁也记不清他在家里看了多少个病人。他的行医格言是,“看病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富贵贫贱”。

2010年5月30日,张褒佳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张褒佳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对病人满腔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以博大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造福千万患者,以坚定的信念发展医院皮肤病专科,以强烈的责任心培养技术人才。他“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思想境界和大师风范,赢得了广大患者的爱戴和赞誉,赢得了医务同仁的尊敬和称颂。他曾担任河南省地方病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南省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郑州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郑州市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和名誉主委,先后荣获郑州市劳动模范、郑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市总工会优秀积极分子、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习张褒佳同志,就是要大力弘扬他爱岗敬业、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张褒佳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作为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树立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专家学者的良好形象。从医五十五年来,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去世前两周,还到病房查看病人,为他所挚爱的医疗卫生事业耗尽了毕生心血,实践了“一息尚存,从医不止”的夙愿。他一心为公,退休后仍然牵挂医院的发展,为了医院病房大楼早日开工,他坚决拥护院党委决定,克服种种困难,毅然带头搬迁,体现了一名老党员顾全大局、无私无怨的高尚情操。他常说:“穿上白大褂就多了一份责任和力量。”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嫌弃皮肤病患者身上怪味难闻,也从不畏惧皮肤病极具传染性。为了诊断准确,科学治疗,他总是摘掉一千二百度的近视镜,几乎把脸贴在病灶上望闻问切,甚至有时还用手去抠一抠、闻一闻病灶。为方便病人随时求诊,他家的住址已经成为半公开的秘密。无论上下班,只要有病人找他,不管是正在吃饭,还是正在休息,他都是立刻放下碗筷,起床接诊,真正践诺了“医生离不开病人”的誓言。他行医半个多世纪,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

他关心的是把患者的病治好还要让患者少花钱,他关心年轻医生怎样找到自己的职业志向,他关心医院怎样发展壮大……唯独不关心自己开出的药能挣到多少钱,自己生病住院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待遇,一辈子甘愿坚守清贫。为人,他淡泊名利;为子,他孝顺勤谨;为夫,他关爱体贴;为父,他慈厚爱深。他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真金白银,却留下善良、诚实、认真、简朴、知恩图报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的引导下,他的子女、孙女都成为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并颇有建树。他廉洁行医,两袖清风,从不接受病人的红包和吃请,对贫困患者总是给予特殊关照,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他悉心培养年轻医师,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他严格要求医师书写病历,注重总结经验教训。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英文影印本皮肤病杂志无私地送给弟子,让他们博采众长。他创立的郑州市皮肤病疑难病例会诊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他坚持提携后学,甘为人梯,用自己的双肩托起一代又一代年轻医师成为学科带头人,被他的学生和徒弟称为“恩师”、“益友”和“慈父”。张褒佳同志是我们身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代表,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当前,全市卫生系统正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心医院在纪念张褒佳主任逝世一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大医张褒佳行医之道》一书,为我市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增添了精神食粮,为医务工作者优质服务提供了典范楷模。我们就是要把开展向张褒佳同志学习的活动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与医德医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以张褒佳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患者记住你的名字

(郑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郝义彬)春去春又回。享誉中原的皮肤科专家张褒佳走了。一年里,他的亲人和同事,他的弟子和病人,时常念叨他的名字。郑州市卫生系统把他作为创先争优的先进代表,缅怀他那大医精诚的精神,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张褒佳”成长起来。玉碎光华在。张褒佳在省内外皮肤科学界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品德而著名,“江湖”人称“皮肤科大王”。“张主任一来,我们心里就踏实了!”在一些特殊的会诊场合,人们总会怀着这样的心情期待着张褒佳的出现。“张主任来了,病人就有福了!”在弟子们的记忆中,张主任查房时,总是走到患者的病床前轻声叫大叔大妈、兄弟姐妹;出诊时,他总是戴着一千二百度的高度近视镜,亲手抠一抠患者病灶,再细心地闻一闻;为老人看病,他看完以后总是先站起来将老人送出门外,再诊断下一个病人。他把每一张处方,作为一次病人对自己工作的“检验”,作为一份责任、一份承诺,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在病人的记忆中,“张主任开的药既便宜又治病,常常是药费没有路费多。”张褒佳去世以后,几乎省内所有的媒体在纪念张主任的时候都配发了他深入到偏远山区为孩子们治病的照片,我们可以从那招牌式的笑容里体会到智慧和仁爱。张主任走了,留下了二十多本朴素的“工作日志”——记录着各种病历、验方和病人的名字、电话,留下了专注一辈子潜心研制的四十多个验方。张主任走了,带走的是大医大爱的故事,留下的是永生的精神和给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启示:作为一位以拯救生命为天职、承载着社会道德最厚重部分的职业,医生应该如何对待病人?在现今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医生手中锋利的手术刀,如何才能保持不被杂质腐蚀?张褒佳如同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人们当以他高尚的品格反观、自省:如何让患者记住自己的名字?!记得那个“悬壶济世”的故事吗?“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那老人的药事实上应该解释成他自己。在《大医张褒佳行医之道》一书里,我们品味的就是一个新时代“悬壶济世”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请记住医药是有穷竭的,唯有不竭的爱能温暖一个个受苦的灵魂。古老的医术中不可或缺的是“探脉”,大家能否想象一个医生用敏感的指尖去探触另一个人脉搏的神圣画面?我深信那样简单的动作里蕴藏着一些神秘的象征意义。“自己的生命有多重,病人的生命就有多重。”真正仁者的双手并不沉浸在甜美的花汁中,而常忙于处理一片恶臭的脓血;真正仁者的双目并不凝望最挺拔的高峰,常常是和蔼可亲地察看一个个卑微贫民的病容。让我们懂得如何用双手去托住别人的健康幸福,以仁心仁术抚慰患者苦难的灵魂。我希望,我们的医生决不能只收获医疗费,而应当收到更多患者的感念,收到更多患者以祈祷的嘴唇默念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