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医张褒佳行医之道
11426400000028

第28章 附录(1)

医道为大的无悔人生——追记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老主任张褒佳胡晓军6月5日的郑州殡仪馆,近600人不约而同,为一个好人、一名好医生——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老主任张褒佳作最后的送行。张褒佳的30多名弟子来了,看着恩师的遗像,他们长跪不起;几百里外的老病号来了,皮肤学界的名专家们来了,共事50多年的同事们来了……他们为表达对一颗平凡而崇高的心灵的敬意而来。55年,张褒佳同志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竞逐在皮肤病防治的最高峰,填补了河南皮肤病防治事业的多项空白;55年,他痴情于解除皮肤病病人的痛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以自己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术,树立了一名老党员、老专家的光辉形象。 “和谐谦恭,专心致志,淡泊宁静”,张褒佳的一生,在淡泊中散发爱的火热和光明,在专注中写就医患交融篇章,塑造了大医典范。一方天地间,医道遍所寄时刻有吊唁的人群,到处是挽联的哀思。张褒佳去世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见上心目中的好医生最后一面。10年前被张褒佳医治好的一个老病号赶来了。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马路上的法国梧桐几经秋风吹打,一片清冷萧索。当时的他,为着看似普通的荨麻疹而胆战心惊。

就是这样普通的荨麻疹,经过几次发作,一天内突然恶化,全身的风团连成了一片,奇痒难忍。他呼吸困难,躺在床上痛苦不堪。家人想到了张褒佳。听人说,张褒佳治疗皮肤疑难杂症药到病除。他们想方设法得到了张褒佳的家庭地址。老先生已经70多岁了,他们原本不想打扰,可是病情凶险,到了凌晨4点,实在熬不过去了。不敢打电话,拦了辆出租车,他们忐忑不安地往张褒佳家里赶。敲门的那一刻,他们特意看了看手表——凌晨5点多了。门应声而开,张褒佳的爱人畅阿姨出现在门口。畅阿姨倒好了水,叫醒了张褒佳。他们哪里知道,换作盛夏时分,张褒佳凌晨5点已经起床读书了。但是年龄不饶人,加之积劳成疾,张褒佳落下了心脏病,几十年的萎缩性胃炎也变得难以忍受,而这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睡眠。令他们感动的是,张褒佳几乎在5分钟内就变得精神矍铄,和气地让他们坐下,慢慢褪下病人的衣服,并从上到下用手按压病变的风团,详细询问发病情况。最终的诊断让他们出了一身冷汗,这是风团反复发作引起的慢性荨麻疹,其中伴随的喉头水肿还会危及生命!张褒佳急忙安排了急诊用药,帮他们联系了病房。1个月后,病人痊愈了。10年间,他一有问题就向张褒佳请教,张褒佳每次都耐心地指导。55年了,张褒佳自己也记不清在家里看了多少个病人。看病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富贵贫贱,这是张褒佳1955年来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后,给自己立下的规矩。很多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都门庭若市。每天清晨四五点,就有病人排队挂号,那么多的人各自搬着一个小板凳等着,成为一大“景观”。专家号按规定有一定的名额限制,张褒佳却常常叮嘱挂号处工作人员说,“病人来趟医院不容易,我下班晚点没什么,但一定要让来的人都挂上号”。

对于农村病人,他更是特别照顾,认为他们从外地赶来,路途遥远且多有不便,心情肯定更加着急。于是,张褒佳每天的上、下午门诊都至少延后一两个小时,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为止。为了让更多的人看上病,张褒佳的“舞台”还从院内移到了上班路上、家里。那时,人们经常能在路边或者菜市场,看到张褒佳全然不顾1200度的高度近视,认真地在一个小纸片上记东西——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又在给大家看病了,而这些小纸片正是他不离身的处方。即使在这样的场合,张褒佳也极度认真,望闻问切,仔细开好处方,让病人拿着处方到药房买药。常常有人突然发病,病情严重,在午休甚至半夜跑来敲门,张褒佳总是来者不拒,一概认真诊治。最初,小女儿张琳看着爸爸胃病缠身,休息保证不了,很是心疼,在病人敲门的时候就推说他“已经休息了”。张褒佳知道后把家人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病人来家里看病,一定是急病、急事,来之前肯定犹豫了很久,无奈才到家里,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一定要让他们进来。自此,家中就成为张褒佳看病的一个常规“舞台”,他中午看、节假日看,甚至半夜三更也会披衣起来诊治病人。渐渐地,张褒佳的家庭住址成了一个半公开的“秘密”。 拳拳赤子心,医患情相依在张褒佳看来,病人离不开医生,医生更离不开病人。医生离开病人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便无法开展工作,生命力也随之没有了。因此,他总是将病人的需要视为头等大事,心中都在想着病人。

一次,一名病人在输入青霉素5天后,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当时,他的全身布满红疹,又酸又疼,眼结膜和胃肠道黏膜火烧般灼疼。病人的家人心急如焚,就想到了皮肤科的老主任张褒佳。当病人的爱人赶到皮肤科时,她失望极了,张褒佳刚好去参加省里一个学术会议,没有在医院坐诊。那时,还是没有手机的年代,从哪里才能得到张主任的讯息呢?她万分焦急。皮肤科有人给她出主意,让她到张主任的家里看看,说不定他已经回来了呢。病人的爱人赶紧往张褒佳的家里跑,谁知,张褒佳仍然没有回来。不过,让她稍微宽心的是,张主任的爱人畅阿姨告诉她,如果张褒佳回来了,一定会第一时间告诉她,让他迅速赶到医院。病人的家人怎么也没想到,随之赶来的张主任速度会那么快,因为他们进入病房的时间相隔不到10分钟。接下来的情况更让她动容,原来,张主任开完会刚进家门,一听说医院有病人,来不及细说就赶来了。这样的“第一时间”,真是让人想不到啊!更让人感动的还在后面,当张主任看完病、开完药、病人病情稳定后,大家才发现,张主任的一根鞋带是松开的。一问才知道,他进门刚解开一根鞋带,听了老伴交代的事,来不及系上就跑出来了。来医院的路上,张主任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竟没顾上向自己的鞋子看上一眼。当时,张褒佳已经是国内有名的皮肤科专家了,每天都有100余名病人等着他诊治,但他从来没有感到厌倦。甚至,他完全将病人当成了自己的骨肉亲人。

上世纪80年代,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送来了一个血管瘤患儿。让医务人员意想不到的是,患儿的妈妈刚将哭闹不休的患儿放在病床上,借口要去趟卫生间,就悄悄溜了。这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其未来已经被血管瘤蒙上了一层阴影,眨眼间就又要忍饥挨饿了。张褒佳心疼孩子,将科室人员召集在一起,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治好孩子的病。经过讨论,一套完整细致的治疗方案出来了。 一瞬间,大家发现主持讨论诊疗方案的张褒佳不见了。正疑惑间,张褒佳满头大汗地进来了。只不过,他的手里多了桶麦乳精。 那个年代,市场没有完全放开,麦乳精还是个稀罕品,平常百姓即使买来也会当个宝贝一样珍藏着。而且,麦乳精也是张主任的宝贝,在护理那几十年老好不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上,它的作用还挺大呢!但张褒佳宁可自己不用,忍受胃痛的折磨,也要将最后剩下的麦乳精给患儿拿来喂服。就像啥事没发生似的,张褒佳只是忙着给孩子看病……看着孩子一天天好转,感到特别欣慰。终于,患儿的父母又悄悄回到了病房,原来他们是因为家庭困难,交不上治疗费,担心没医生给孩子看病,所以偷偷走了。了解到这些情况,张褒佳又组织全科室人员给孩子家里捐粮票、捐衣服。临出院那天,握着张褒佳的手,患儿的父母不禁泪如雨下。这就是病人熟悉的张褒佳,他总是为病人着想。有的皮肤病,到外面需要几百元才能看好,但张褒佳却总是开出十几块钱的药便能治好。有时,张褒佳仔细看过情况后,甚至建议不用吃药,自行调养就好了。更难为得的是,在病人的心里,张褒佳已经不再单单是医生,而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好人,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老病号张全龙回忆说:“他给你用药,就问发病情况怎么样?用过什么药?用了这个药感觉怎么样?他是和你商量、和你推心置腹。他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像我们厂矿的一般工人,我们在他面前都是无拘无束的,说话干啥的都很放松。不会像现在的个别医生,看病的时候是大夫,看完病就谁也不认识谁。跟张大夫这样的友情,让人怀念。” “我的一生,有3个老师。一个是书本;一个是学校的老师;第三个就是我的病人。”不含任何刻意和目的性,张褒佳以拳拳赤子之心,亲切地抚慰了伤痛中的病人。生命有所托,勤求精湛术在张褒佳的众多病人看来,他绝对是个可以托付生命的人。可以托付生命,不仅因其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无条件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还在于其高超、精湛的技术。病人遍神州、弟子满天下的张褒佳,在皮肤科防治领域享有盛誉。

55载的行医生涯中,张褒佳一手创立了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并将其建设成为郑州市内闻名的重点专科;先后担任郑州市医学会皮肤病分会主委、河南省地方病学术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位,推动了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皮肤病防治事业的发展。看到白癜风病人容颜憔悴、身心俱疲的模样,他潜心研制“蒺藜防白丸”;看到牛皮癣病人经久难愈、动辄复发的痛苦,他费尽心血研制“黑光治疗仪”……他为痤疮病人研制“痤疮酊”、为带状疱疹后遗症病人开辟“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病痛”方法、为复发性多疖肿设计“穴位埋线”方法、为痤疮和过敏性疾病设计“穴位自血疗法”、为治疗天疱疮研制合霉素乳剂、以液氮冷冻技术治疗血管瘤等多项技术,在全省甚至全国都颇有影响。一个又一个自创的新药、新疗法,见证着张褒佳技术的高超与精湛。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对病人深沉的爱,来自于对皮肤病学科发展的高度热忱。1929年1月,张褒佳出生在山西省万荣县。从小体弱多病的他,曾经差点被肺结核夺去生命。那时,他立下志愿,有生之年一定要让病人品尝到人生的欢乐。从西北医学院毕业后,为了钟爱的医学事业,为了心爱的病人,他背井离乡,辞别父母妻儿来到“河南省纺织工业管理局职工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前身)。为了让医学之剑更加锋利,他在医学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跋涉,常常以身试药,再现“神农尝百草”之志。有多少次研制新药,为了让药效更加安全有效,他总是在自己身上先做实验,保证没有问题了再用到病人身上。那样的药啊!常常要让皮肤深处面临难以预料的煎熬,或灼痛如火烧,或瘙痒如蚁行,或溃烂而难闻,可张褒佳全然不顾。为了病人、为了疗效,他不仅要以身试药,还要亲自为病人换药,仔细观察病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那么多的皮肤病,外形上让人汗毛倒竖,气味上让人肠胃“翻江倒海”,更不用说很多具有传染性了。但张褒佳不怕,给病人诊断、换药时,疮疡、皮损、癣斑更成了必须要攻克的难关。有一次,郑州市中心医院原泌尿外科主任段传启看到,张褒佳正在俯身凑近病人的皮肤,双眼与患处的距离几乎不足一寸,像个排雷战士一般认真地抠着患处。是啊,张褒佳高度近视1200度,检查时若戴着眼镜,不如裸眼中视物更加清晰真实。就连头黄癣这种早些年常见的传染病,散发着如同老鼠屎尿一样的恶臭,他也同样凑近了用手一点点刮,刮完了再仔细闻闻,以判断其病情。戴着近视镜,拿着针头,握住病人的手小心翼翼挑疥疮;为头癣病人在显微镜下仔细查找菌丝……张褒佳专注的影像,就这样定格在无数人的心中。

十几本记满病例、笔记的“小本本”,是对他专注的最好见证。几十年来,张褒佳都保持着早读的习惯。每天早上5点多,他都准时起床,认真阅读学术杂志。遇到国内外皮肤专科学术上的新进展、新技术,他都一字一句地誊抄到小本本上。他还常常让女儿到郑大医学院借来书刊,并叮嘱一定要尽快送来。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在阅读最新的学术杂志。除了研读医学书籍的心得体会,小本本上还记着张褒佳临床实践的悟道、验方效方等。他总是手不释本、时时翻看。遇到疑难病例讨论会,小本本就成了他的“秘密武器”,助他技压群芳,令四邻拍案叫绝。专注的张褒佳从不肯放过任何专业学习的机会,检验科首次通过显微镜发现白色螺旋菌,他要赶去学;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组成综合病房,作为科主任的他,让每个人轮流讲课,以此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渐渐地,病人开始给他们的好医生起了个“皮肤病大王”的雅号,而业内人士也不甘落后,称呼他们的同行为“西霸天”。“皮肤病大王”是病人对他的“封号”。对病人来说,到了张褒佳这里,不管是天疱疮也好,红斑狼疮也好,“到此为止”了,再不用到北京、上海去。哪怕挂不上张褒佳的号,被他看一眼也就放心了。“西霸天”是同行对他的赞叹。在郑州西部的皮肤医学领域里,他属于泰斗级人物,不仅是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的创始人,还有力推动了郑州市皮肤病防治事业的发展。这是社会各界对张褒佳医疗技术水平的充分认可。他们由衷地赞叹,张褒佳以精湛的医术,托起了生命的希望。性情本淡泊,孜孜求奉献 身为名专家的张褒佳,甘愿做一名简单、普通的人。一次,张褒佳因生病住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按说他是医院的老专家了,可以享受特殊照顾。张褒佳却生怕给大家添麻烦,他不挑剔医生,医生的安排他一一照做;他不挑剔年轻护士来静脉输液,说年轻人更需要锻炼;他不挑选病房,说两人间的病房已经够好了,还能要求什么样的房间?就在最后一次手术后住入重症监护室期间,他醒来的第一句话,仍然是:“谢谢,麻烦大家了!”护士帮他做口腔护理、给他喂饭,他坚持说自己也可以做,不必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