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1世纪的中日关系
11450400000067

第67章 21世纪初期中日关系展望(8)

近年来,日本各界颇为流行“中日关系的1972年体制已经过时”、“要超越1972年体制”的说法,其要害就在于日本要突破1972年中日两国在历史、台湾、领土问题上达成的基本共识。如任其得逞,就意味着日本可以为所欲为地否认侵华历史,肆无忌惮地干预台湾问题,得寸进尺地把窃取钓鱼岛的现状加以永久化。如本书第二章所述,“1972年共识体制”是中日双方从发展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经过艰难的外交谈判而达成的两国关系原则底线。如果说要根据中日复交30多年来的变化而发展这些原则,首先只能是日本进一步反省侵华历史,更好地恪守台湾问题上的承诺,严格遵守在钓鱼岛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两国共识;在此基础上,中日可以根据30多年来内外条件的变化而补充新的共同原则,而这项工作已在1998年《中日联合宣言》中有了很大的进展。

有鉴于此,未来几年内中日关系的当务之急是重新确认两国关系的原则底线及其扩展方向,敦促日本回到遵守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精神的轨道上来。

未来中日关系的重中之重,就在于能否就未来相互关系及地区与国际秩序问题不断扩大战略共识,致力于把两国的双边与地区层次上的对立与竞争纳入“双赢”轨道,防止陷于“中国威胁论”和“日本威胁论”的恶性循环之中。中国应通过各种渠道强调指出,日本坚持“专守防卫”方针、不参与美国的对台干预体制、不采取“协美制华”战略思维,是缓解中国对日本安全警惕的根本措施。日本应正视东亚崛起和走向合作的时代潮流,立志改变一个多世纪以来“脱亚入欧(美)”的思维定式,积极融入亚洲。这是日本在外交上避免成为“亚孤”、经济上恢复活力的最佳选择,也是中日关系走向成熟的必要前提。中日互为对方的重要安全环境。中日如能增进互信、改善相互间战略环境,就能降低安全成本,从而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其他国计民生领域。

中国应积极推动多层次、多渠道的对日政策对话,围绕两国间的诸问题,以及中日美关系问题、日美同盟与中国安全问题、导弹防御系统(TMD)问题以及其他敏感事项进行共同探讨,致力于预防争端、增进互信,建立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机制。这将是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中国应继续保持主动姿态和足够的耐心,积极推动中日政治与安全关系改善进程,致力于消除相互间的戒心,增进相互信任。

中日关系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两国在各领域、各行业广泛形成更加稳定、成熟的社会间交流与合作关系,以便使两国关系不致因政治摩擦而出现很大波动。针对近年来中日相互舆论与民众感情恶化的现实,中日面临着如何改善双方舆论氛围、妥善疏导民众对立情绪的课题。其中,如何把因历史问题摩擦而引发的舆论恶化趋势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减少其对中日关系总体发展氛围的冲击,将是两国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当前,中日两国应致力于缓和感情冲突,开展各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规则和两国关系基础上进行有序的良性竞争。

“中日相争,美国得利”的局面能否向中美日建设性三角关系转变?长期以来,日本对待美中两国始终面临两难困境:既想借助美国抑制中国,又想避免被美国拖入中日对抗之中。但近年来,日本在与美国共同干预台湾问题、力图拉美国卷入中日钓鱼岛争端等方面更加积极,对华姿态日益强硬。对此,美国一方面利用日本强化控制东亚的军事体制;另一方面,又对日本拉美国在中日争端中表态、摊牌表现出忧虑和慎重。从中国的视角看,未来中美日关系能否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取决于中国国力能否持续增强、中美关系能否更趋稳定、日本能否向“入美入亚”方向转型、东亚合作能否走上快车道等多种因素。

中日双方“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大道理。中日两国要想避免“斗则两伤”的负面影响,就应共同探讨推动“双赢”趋势的途径。为此,仅有“和则两利”的原理显然远远不够,还必须共同设计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双边关系模式。该模式应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取向、行为方式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找出可以达成一致的领域;对那些暂时难以达成一致的领域,则宜共同商讨尽量减少相互损失的妥善方式。1998年,中日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2006年,中日就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新的共识。这是中日关系重新定位过程中的两个中期成果中日两国应积极而慎重地就落实“战略互惠关系”进行冷静、理智的对话,促成两国间成熟的战略谅解与合作关系。同一地缘政治区域内的两个同时“崛起”中的大国要想真正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其难度之大、进展之不易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如此,两国应从基础做起,官民并举,点滴积累,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对话与交流,以求增进相互认识、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这是防止最坏前景、争取理想前景的必由之路。

21世纪初期,中日关系的前景既充满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我国来说,强大国力和强者心态,加上强有力的决策与运作体系,包括政府与舆论、决策与实施、内政与外交的良性互动,是在对日工作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的必要条件。

二、共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

在各种未来图景中,中日共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前景,不失为中日实现双赢、中日与地区乃至世界实现协调的蓝图。中日共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将产生有效控制两强竞争、得到本地区各国的理解、以多边体制缓解日美同盟的负面影响、共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和确保海上安全、最大限度地实现中日共同利益等多重功效。

中日作为两个东亚大国,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迄今为止,东亚区域合作的进展之所以不够理想,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日尚未能在这一领域达成战略共识。正因为如此,东亚各国都十分关注着中日关系的走向。中日共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并不意味着两国主导地区事务,而是意味着两国共同融入东亚一体化进程,都以东亚一员的身份与其他成员和睦相处和对等交往。

中日两国真正进入共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角色,需要成功地渡过一些重要的中间环节。其中,摒弃“一山不容二虎”的“零和”观念、形成“双赢”的战略心理和现实条件,是最关键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