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庶女无敌
1171000000298

第298章

那么,怎样让民间将货币拿出来流通呢?

这篇策论里还指出了现在的一个现象,那就是钱会的盛行。钱会的出现为一部分急需用钱的百姓解决了继续解决的问题,却也留下了无穷的后患。文中列举了许多实例,可见作者是下了功夫去调查的。

作者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堵不如疏。即便严刑峻法取缔地下钱会,急需用钱的百姓还是会想办法,借高利贷的事情还会发生,钱会这地下生意,还是会火热的发展起来。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疏导,用立法让钱会合法化,通过立法的方式强行规定低息借贷,让借者有利可图同时也少了风险;同时减轻了贷者的负担,让他们换的起债务。

将钱会合法化变成钱庄,通过存储得利息的方式让钱庄得到更多的流动资金;通过借钱还利息的方式让钱庄有利可图。钱存储在家中无利可图并且要冒着钱丢失的风险,存进钱庄却有一定的利息可拿,何乐而不为?

有了钱庄的周转,百姓口袋里藏着的铜钱就拿出来了,民间的铜钱不足的问题,也能得到缓解。

自然,那篇策论里写的,比我现在陈述的,要稍稍详细一些。

那篇策论的主人,估计是忙着写这篇文章,将四书五经八股的所有题目都空了……三天时间,就交上了一篇策论。

可是,虽然几乎是交了白卷,主考官却不敢轻忽了这个交白卷的书生。

如郭菀央所料,文章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的案头。虽然说这文章不一定实用,但是却给大明朝的官员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朱元璋是一个小农民,他的思想古老而简单,他一直试图用最固定的模式来解决这个社会出现的任何问题,而且希望这个模式能天长地久的实行下去。但是这些也不代表朱元璋的思想的古板的一成不变不能接受新思想的。至少,他比历代任何君王都更热切的希望能将国家给治理好。

于是朱元璋就叫来了写文章的人……一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神童。与郭玥长谈五个时辰之后,他将皇太孙叫进了自己的书房。

具体过程郭菀央不知道,但是郭菀央也为郭玥捏了一把汗。

两天之后,皇帝再度将郭玥叫进皇宫。一个时辰之后,朱允炆给郭菀央带来了消息。郭玥成了本科最年轻的进士,也是开科举数百年以来最年轻的进士。而且皇帝已经给郭玥任命,那就是去扬州担任钱会提举司同提举官,从六品。相对于一个才考中进士的十二岁孩子来说,这简直就是不能想象了。更让人不能想象的是,所谓的钱会提举司现在还处在草创阶段,而正提举则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功臣之后,名叫李景隆。

这个时候,甚至连新科进士榜单还未曾公布。而郭玥却已经踏上了征程。

听闻了这个消息,郭菀央心中掠过一丝不安。朱允炆笑着安慰她:“皇上也知道玥哥儿年轻,恐怕压不住人,所以特意派隆哥儿一道前去。你只放心,隆哥儿是懂事的人,孤也特意给他交代过了。凡事两人商量着办,如果实在压不住,可以调动军队,直接镇压,你放心,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再说了,这事情都是他首先倡议,做事非得他去不可。扬州是最近的一个地方了,他年纪虽然小了一点,可是思虑周密,也是一个大人了。现在先历练历练,将来孤还要重用呢。”

这些都是在郭菀央的预料之中。开办钱庄的事儿,虽然说是以商人为主导,但是官府的督责引导却是重中之重。万一处理不当,那就容易引发暴乱。所以皇帝也知道京师乃是钱会最猖獗的地区,却也不敢拿京师给郭玥做试验。

想要找一个钱会猖獗的地区,又要让郭玥所做的一切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那扬州地区就成了皇帝的最好选择。

虽然说如愿以偿,但是上司是李景隆,却让郭菀央有些紧张。这个上司,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如何。

郭菀央微微叹息,说道:“十二岁就成了从六品,虽然是副职,却也是极大的压力了……这孩子,我本来是想要他多读几年书的。早知道这样,就不叫他参加这次科考了。”

对着朱允炆的安慰,到底有几分惭愧。

郭菀央向来是脸皮极厚的人,但是对着这样的朱允炆……却不由一而再再而三起了想要转投的心思。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想法。郭菀央知道朱允炆是失败者,作为穿越者,盲目的支持失败者是一种很不明智的选择。

何况朱允炆除了对自己温柔一些之外,他并没有成为明君的潜质。

郭菀央叹了一口气,这事情先搁一边罢。

春去秋来,转眼又是半年。这半年里,郭菀央有意隐匿,因此却没有出过任何风头。太孙妃倒是想要折腾郭菀央,但是郭菀央却是最擅长打太极拳的,太孙妃始终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再加上有朱允炆的护卫,竟然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这天正处理着手上的杂务,却听茱萸前来报告:“宁妃娘娘那边来的消息,说是请您过去一趟。”

宁妃让我过去一趟?计算着日子,竟然是八月十五了。正是娘家人能进宫探亲的日子。估计是马夫人进宫来了吧。说实话,我有些不高兴,但是也没有办法。当下就简单收拾了,去宁妃宫中。

远远就听见宁妃的笑声:“小辈之中,你却是最有福气的,一子一女,全都这般有见识又有能耐。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