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20位魅力女主播的人生智慧
11895100000002

第2章 人生选择智慧之一:德不孤,必有邻(1)

代表人物:柴静(中央电视台)

足音:

1. 1994年至1998年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并于1998年至2001年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

2. 2003 年 4 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

3. 2009年12月,离开服务近七年的《新闻调查》,担任过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现在为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

4 . 2011年,同邱启明主持《看见》。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这句话是一种做人的修养与智慧。在有德行的人眼里,关怀弱者、关怀社会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为高尚的品德而活,也许会寂寞、会痛苦,但是最终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欣赏与敬佩。

印象

第一眼:清秀、文静、亲切,她端庄、大气而又富有思想,气质脱俗而不高傲,她的坦诚与从容总会让观众感觉到她的善良和质朴。

第二眼:勇敢、无畏、善良,她的思维清晰缜密,话语简洁流畅、逻辑性极强。她是一个不喜欢张扬的主持人,但观众总是时刻关注着她,因为她永远与真相为伍。

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这是柴静对自己名字的介绍。人如其名,清秀、自然的脸庞,身材瘦弱,有着女性所特有的文静。但看过她节目的人都知道,她其实是一个内心火热的人,对弱者对社会的深切关怀让她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热烈。

柴静这个来自山西的女孩,独自一人去湖南求学,年少的她毛遂自荐进了湖南文艺电台主持节目,温柔的声音帮寂寞的人们度过了无数个夜晚。那时的她是个文艺青年,喜欢写感性的文字,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主持了几年后,不想原地踏步的她,选择去北京广播学院继续学习,再后来被央视看中。她逐渐开始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开始把社会作为关心的对象。

她的睿智和冷静源于多年在新闻一线采访的经历,她喜欢探究复杂事件背后掩藏的真相。她的周身散发着正气与执著,有条不紊的话语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非典”的时候她勇敢地冲在第一线,让人们记住了这个有胆魄的柴静。采访“小学生集体自杀事件”让人们体会到了她的敏感与善良。

她的采访越来越深入到这个广大的社会中去,推动社会进步成了她的使命,她作为主持人也更加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这就是柴静,一个胸怀社会的大气女子,高贵的品格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显现。

智慧之一:从长沙到北京,挑战自我

人生总是充满了无数的变化,一次无意的选择也许就成就了一段美好的故事,一段亮丽的人生之路。性格沉静又有主见的柴静在不断地挑战未知的命运,独自一人从山西临汾到湖南的长沙,最终在北京找到了自己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

柴静在很小的时候就与播音结缘,那时候的她喜欢广播里传出的醉人的声音,常常听郑智化那深入灵魂深处的歌声。后来,柴静到长沙读大学,对广播的喜爱依然不减,最喜欢听音乐排行榜和谈心节目。后来她终于鼓起勇气,写信给湖南经济电台红极一时的主持人尚能表达自己做主播的想法,她说:“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让她去面试。七月份的长沙,天气酷热,柴静借用学校广播站录节目,录完以后,汗水把衣服全都浸透了。面试通过以后,柴静开心极了,她开始做她的第一个节目——《另一种声音》。

第一次坐到真正的演播室里,柴静没有恐惧和紧张,她觉得自己就属于这个地方。此后,她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整个暑假她没有回家,留在了长沙做节目。那段日子,她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常常翻箱倒柜地凑足5毛钱,跑到楼下买一袋最便宜的方便面,计划着吃一整天。长沙很大很热闹,但是无亲无故的她却倍感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即便如此,她仍然觉得很快乐、很安心。

日子就这样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毕业的时间。柴静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山西太原铁路局工作。恰好长沙当时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就留下了。她毅然辞掉在别人看来既稳定又舒适的工作,带着户口和工作关系到湖南文艺电台做节目,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简陋的租住房里,柴静从来不会感觉苦闷,因为心中有梦,她坚信,这些困苦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过眼云烟。

柴静白天忙工作,到了晚上,与她相伴的只有广播中的声音。她喜欢听新加坡电台林伟的《点一盏心灯》,他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灯火。”这句话让柴静感触很深,她决定做电台午夜节目。柴静就和电台的领导申请做一档午夜节目,甚至可以不要工资。随后,她创建了名为《夜色温柔》的晚间节目,一做就是三年。

那时的柴静只有19岁,年少的她心里只想着去实现心中的这个梦想,全然不顾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寂寞。柴静说:“一个人为自己的工作神魂颠倒是多么幸福。”那个时候她主要是接听听众打来的热线电话,什么事情都谈。其实那个时候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毕竟她只有19岁,但是想用声音激发一个有想象力的世界,想用声音为更多的人赶走寂寞。她只需要说“我在,我听到了,我懂”这样的字眼,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就足够了。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柴静主持的这档《夜色温柔》变得十分红火,之后的几年,她基本都是在电台度过的。柴静在每个夜晚用真诚的声音陪伴着孤独的人们,她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在节目里,柴静常常会接到从北京、香港、西藏等地慕名打来的电话,她去大学里做演讲的时候,时常都会有桌椅挤坏的场面出现。

柴静22岁的时候,顺利地当上综艺部副主任,成了湖南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五月的长沙,茉莉花开,景色怡人。凌晨两三点男人们成箱成箱地喝着啤酒,女人们吃着东西。柴静经常能看到大街上享受着这种安逸生活的男人和女人们。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生活,有种莫名的恐惧让她感到害怕。

柴静对现有成绩的不满足,使她几经考虑做了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辞职去北京读书。她不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就这样达到顶峰,她需要寻找可以不断超越的未来。她放弃了自己已经拥有的光环,到北京广播学院做了一名学生,睡在蓝白相间的格子床单上,学的是电视编辑,生活简单而有激情。

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不到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她打电话过去时对方说已经招聘完了。“你们不是想要优秀的记者吗?这还有期限吗?”她的一句话,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对方让她第二天去试试。第二天她去应聘,负责招聘的人看看她说:“你长得挺漂亮的,不愁没出路,回去吧。”就这样,她被打发回来。没过多久,《三联生活周刊》给她打电话说他们要做一个封面周刊,问她做不做,柴静二话没说,立即答应下来。她用了三天的时间写出两万多字的稿子,就在她放假准备回家时,编辑打电话说让她把两万字改成两千字,她用了两个小时把稿子改完,跑到车站时离开车还有五分钟。之后,柴静在北广的日子一直在做《三联生活周刊》的兼职记者。

当柴静在《三联生活周刊》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湖南卫视邀请她做谈话节目《新青年》的主持人,当时《新青年》是湖南卫视改革后的一个新栏目。柴静答应了,于是她开始一边上学,一边在电视台做《新青年》的主持人。她在做节目的时候,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名人,如,米丘、黄永玉、蔡琴、张朝阳、方兴东、吴士宏等。柴静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证明《新青年》是文化先锋,就做了一期关于20世纪 70年代新锐诗歌的话题,请来号称用上半身写作的女诗人和用下半身写作的男诗人做嘉宾,事后证明她的这次挑战成功了。柴静在节目中变得越来越成熟,她总是能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的交汇、世事的沧桑浮沉刻画得玲珑有致。

一个喜欢挑战人生未知极限的人是不会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地生活的。北广毕业后,柴静并不满足《新青年》中驾轻就熟的工作,于是进入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节目,做记者兼主持人。这对柴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在央视工作之前,柴静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但是来央视做节目之后,一下就蒙了,不能指望别人手把手地教你,只能自己不断地摸索学习。

柴静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文静柔弱的柴静开始时被同事认为不适合做新闻记者,当时她的压力特别大。柴静为了做好节目,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一步一步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每天都待在演播室里,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那时候柴静在采访前,一定是要求自己花很长时间准备做足功课的。有时候,采访完了夜里编片子编到三四点,然后送到台里。柴静是临时工,进不了大门,只能请导播到大门口来接带子。当时柴静住 18楼,回去太晚电梯停了,好不容易爬上去,编导打来一个电话说有问题就再爬下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人们能够从失败与错误中发现更多值得学习的东西。那时发生了一件事,几个天津农民用自行车飞越长城,其中一个因为失误导致死亡。柴静就把其中一个人跟他的教练请到演播室,面对面地做采访。这个访谈播出以后,柴静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同事批评她把节目的重心放错了,有人评论柴静语带嘲讽。后来,柴静才发现自己的确犯了很大的错误,根本不懂得做新闻,她并没有试图理解这些农民,就直接对他们下了一个判断,认为他们是为了成名炒作拿生命去冒险。

柴静真正找到做新闻的感觉是在 2003年3月新疆喀什发生地震的时候,当时她还在《时空连线》做评论主持,这是她第一次作为记者到新闻现场。就是这第一次,让柴静确认了自己的“要什么,怎样要”。

当时负责人白岩松对柴静说:“去喀什,给你半个小时去收拾一下东西。”凌晨,到了喀什,落脚在一片瓦砾、断壁残垣之中。人们正在举行葬礼,柴静根本来不及去思考什么是新闻,新闻就像一盆水兜头浇下来。倒塌校舍旁的两个小女孩,从废墟中走出来的老大爷,倒腾的半截房里湿漉漉的被子,让柴静活生生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新闻,让柴静找到了做新闻忘我的感觉,找到了新闻中最鲜活的元素。

之后,柴静进入《新闻调查》,她更喜欢到现场去发现,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柴静觉得自己在《新闻调查》中找到了自我发展的理想平台。新闻记者不仅成了柴静的职业身份,也成了柴静的生活方式。

智慧之二:独立思考

著名电视人陈虻是这样评价柴静的:“柴静这人有众所周知的缺点,不过她有一个特点:不太人云亦云。”这位昔日发现柴静的伯乐,道出了柴静之所以被称为“新闻女侠”的原因。

新闻的特点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新闻调查》栏目的理念就是要探求事实的真相。每次采访,柴静都会问自己:我说假话了吗?我主动地说了假话吗?说假话是刻意而为,还是因为无知和偏见的局限?

柴静能从一个文艺青年成长为独立思考、探寻真相的新闻斗士,经历了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刚进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年,柴静完全找不到做新闻的感觉,不知道如何提问,真正开始找到做新闻的感觉是在采访新疆地震时。

在这之前,柴静其实不理解新闻是真的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就像生活只是在演播室里面。那次现场报道也没有什么突破,但是让柴静觉得泡在新闻里了。在那次采访中柴静跟那个村长都没有地方坐,脸上都是土,头发都是头盔的印子,这要在北京,柴静根本不敢上镜头。而且在现场当时根本顾不上准备问题了,第一个问题只能问他晚上睡在哪,他说睡在地上。问他睡得着吗,睡不着。这要是在北京,没有进入新闻状态的柴静又得准备一天一夜的问题。经历了新疆地震以后,柴静不仅找到了做新闻的状态,而且在思考问题上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