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13

第13章 装备

斧、钺等各一件,还要准备系马绳200尺。[1]

相比之下,蒙古兵携带的装备要比辽兵要少,但是,他们也因轻便而获得了机动性。这一点至关重要。

另一种观点认为,蒙古帝国刚开始时并不强大,只有少数人才配备武器。除了复合弓以外,其余的武器装备都是在战场上斩获的战利品。直到后来,蒙古人才有一套专业的装备其军队的体系。

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复合弓。这种弓由干、角、筋、胶、丝等材料制成,其最大射程能达到500米,有效射程为300米左右。这种弓比西欧十字军使用的十字弓要好得多。十字弓虽然穿透力也比较强,但有效射程只有75米左右。十字弓最大的劣势是无法兼顾射程和准确度。直至14世纪,威尔士人和英格兰人才制作出可与复合弓匹敌的长弓,其有效射程为220米。

与持长弓和十字弓的弓箭手不同,蒙古人和其他游牧民族,以及中东的弓箭手在拉弓时都会使用拇指环,以减轻弓弦对拇指产生的压力。《十字弓》一书作者、公元19世纪的历史学家、工程师加尔韦说,使用拇指环会使拉弓变得更轻松,从而可以加快拉弓的频率。

复合弓的杀伤力还取决于箭头。制造箭头的材料有铁、钢、角或骨,它们因士兵的经常打磨而锋利无比。箭头的长度在2英寸左右,每种都有不同的功能,有的

[1]《辽史》卷三十四,《兵卫志上》。

用来射穿盔甲,有的用来发射信号。

但复合弓也有缺点。其主要的缺点是,潮湿的天气会降低它的效用。如果在雨天使用,复合弓可能就毁了。因此,如果游牧民族不得不在雨中与农耕民族作战,他们将要么选择混战要么选择逃走。游牧民族通常会选择撤退,他们的马上骑射功夫虽然名闻天下,但是,地面上的刀枪功夫却不如农耕民族。

蒙古军队善于充分发挥武器的优势。由于复合弓的射程远,蒙古人往往用它来震慑敌人,经常制造“箭雨”以破坏敌军的阵形。如果蒙古弓箭手想追求命中率,他们会选择在150米以内射击。

蒙古军队也会使用标枪、长矛、刀剑、套索等武器,但这些武器并非主要武器,因此在这里不作介绍。

盔甲

虽然蒙古大军主要是轻骑兵,但他们通常也有盔甲护体。不过,依卡皮尼的描述,这些盔甲一般都是由皮革制成。

蒙古骑兵更喜欢穿层状盔甲(lamellar armor),因为这种盔甲制作相对简单,而且比铁甲更能防御弓箭的伤害。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尼科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实验表明,铁甲能阻挡一定射程的弓箭袭击,但无法避免遭受伤害。在防御弓箭伤害方面,层状盔甲比铁甲更加有效。”[1]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骑兵的后背通常没有盔甲保护,因为这样腋窝的感觉更自

[1]David Nicolle,Medieval Warfare Source Book:Warfare in Western Christendom,London:Arms and Armour,1995.

在,不会妨碍他们拉弓射箭。有的蒙古骑兵根本不穿盔甲,只穿传统的长衫。他们还会穿上经涂层处理的外套,以免被雨水淋湿,还会穿上风衣御寒。即便是在夏天行军的时候,他们也会携带这些衣物。

蒙古骑兵配备有简单的头盔,一般是铜制或铁制,头盔的两侧配有副翼,以更好地保护耳朵和脖子。

方济各会修士卡皮尼回到欧洲之后,曾建议西欧国家采用蒙古人的装备方式。不过,真正效仿的却是东欧国家。或许是因为经常面临草原民族的威胁,东欧人后来依蒙古标准改革了自己的装备系统,他们还广泛使用了复合弓和层状盔甲。据说,西欧在14世纪出现的锁子甲夹克,其设计灵感就来源于蒙古骑兵衣着。[1]

战马

蒙古帝国霸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战马。无论是对军情传递还是对攻城略地而言,战马都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与西欧和中东的战马相比,蒙古马个头更小,但是,它们更有耐力,更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宋朝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一文中如此描述蒙古骑兵的成长过程:

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索维之鞍,俾手有所执射,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凡其奔骤也,跂立而不坐,故力在跗者八九,而在髀者一二。疾如飙至,劲如山压,左

[1]Christopher Dawson,The Mongol Mission:Narratives and Letters of the Franciscan Missionaries inMongoliaand China in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London:Sheed and Ward,1955.

旋右折,如飞翼。故能左顾而射右,不持抹鞦而已。

13世纪时,征战四方的蒙古骑兵,每人都会配备好几匹马,因为有了替班马匹之后,可以加快并保持行军速度,还可以避免某匹马体力耗尽。南宋赵珙所撰《蒙鞑备录》有言,“凡出师,人有数马,日轮一骑乘之,故马不困弊。”

这是草原战争的性质决定的。草原民族擅长的佯攻和佯退的战术,以及为追求机动性而长时间地奔驰,需要他们在一场战役中配备多匹战马。正如前面所引用的《辽史》,每名辽国骑兵也都要求配备三匹战马。

草原民族对战马的重视,从《金史》和《元史》中可以看出。前者设有《诸群牧马政》章节,后者设有《马政》专篇。金国专设了群牧所,元朝设置了太仆寺,专责主管放牧战马之事情。依《元史》的《马政》篇,“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

在战马养至四岁时,蒙古人会将它去势,使其变得更温顺,更能胜任战争场面。蒙古人还经常骑母马上战场,因为它温顺且能提供马奶。欧洲人的做法则相反,他们都是骑着种马上战场。

在喂战马吃草方面,蒙古人又有自己的规矩。比如,他们禁止被骑着的马吃草。只有在马鞍被卸下、体温下降、呼吸恢复正常之后,战马才被允许吃草。蒙古人一般不会在春天骑马,为的是在春天养肥战马。一旦秋天来临,战马吃草的时间会缩短,因而会变瘦,变得更有耐力。

蒙古人最喜欢在秋天作战。原因在于,秋天是农耕世界的收获季节,而战争会毁坏农民的农作物,因而会导致饥荒,削弱敌国的国力,使其有内乱的危险。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在秋收时节,农民们不愿离开他们的农田,对抗侵略者的兵力会因此而减少。

美国历史学家史密斯认为,对牧场的依赖,影响到蒙古人的行军速度。据他估计,蒙古军每日行军不会超过25公里,因为他们的战马要吃草。[1]而根据马可·波罗的说法,蒙古人只允许战马在晚上吃草,然后次日早上接着骑马行军,到了黄昏再扎营。[2]这两种说法的核心都在于,为了让战马保持最佳状态,蒙古人会选择不紧不慢地行军。当然,如果有必要,蒙古大军也会急速前进。

在征伐过程中的蒙古人,总是会尽力争夺牧场,因为只有战马吃喝不愁,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才能发挥出来。蒙古帝国在中亚和中东共夺得两块大牧场:一块是在今阿塞拜疆境内的穆甘平原,另一块是在今黎巴嫩境内的比哈河谷。

占据牧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关乎蒙古人的作战方式是否有效。我们将在后文看到,由于没有足够的牧场,蒙古人无法在叙利亚这样的地方长期驻扎足够的兵力,往往是在资源耗尽后就不得不选择撤离。

[1]John Masson Smith,“Ayn Jalut:Mamluk Sucess or Mongol Failu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Studies,Vol.44,No.2(Dec,1984).

[2]Marco Polo,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Vol.1,editedy by Henri Cordier,New York:Doverpublication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