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02

第2章 蒙古帝国

他所遵从的是怎样一种扩张逻辑?起始人口只有不到200万的蒙古国,是怎样变成势不可挡的蒙古帝国?[1]又是怎样征服那些强大的、有过辉煌文明的大国的?那些大国的文明各自存在哪些问题?它们又是如何在精神层面对蒙古帝国进行反征服?在征服与反征服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在起着关键作用?阻止蒙古帝国进一步扩张的力量或者因素又是什么?

本书将着重讲述的内容,是蒙古帝国与被征服者之间、被征服文明彼此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些文明对蒙古帝国的影响。至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的过程、蒙古帝国与被征服文明的内部结构,以及蒙古帝国解体或崩溃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未作详细的介绍。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进一步理解历史的发展逻辑,理解生态环境、民族仇恨、宗教文化等因素以及偶然性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读者或将见证历史不断昭示的真理:

尽管某个国家的政权看上去很强大,但是,如果其内部平衡被打破,不稳定因素越来越难以控制,而其制度本身又不具备自我调整能力,或者当局能够动用的资源有限,只愿意或者只顾得上安顿国内秩序,而忽视了外部威胁因素的存在,那么,这个政权的命运只有解体或灭亡。而政权解体或灭亡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是因内乱失控而解体,要么是因外部侵略者突然出现,并与内部不稳定因素相配合而终结。

宋朝的灭亡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北宋人口达1.25亿,南宋人口达8000万,其经济不可谓不繁荣,其科技不可谓不发达,却先后被金国与元朝所灭。原因在于,

[1]根据什缪尔·艾森施塔的定义,“帝国”一词通常用来指明一种政治体系,它包含广阔而又相对集中的领土。在这个体系中,以帝王个人和中央政治机构为体系的中心形成一个自治实体。它还常常包含某些更广泛、更普遍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含意。

宋廷忙于安顿国内秩序,而无视外部威胁的存在。而宋廷之所以重视安内甚于攘外,一方面是因为它吸取了唐末动荡及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教训,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于一个只能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政权而言,内乱总是更加直接和现实,因而总会被统治者优先考虑。

本书将分析推动蒙古帝国崛起的动力。某些西方历史学家所持的成吉思汗具有国际主义情怀的观点可能过于溢美。更接近史实的判断或许是,在他领导之下的蒙古帝国的扩张,更多是出于生存和复仇的目的,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混合了令人发指的劫掠和暴行,以及许多“计划外的”入侵行为。[1]

至于蒙古帝国霸业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赶上并利用了这样一个机会:被征服者大多处于外交困境之中,正与邻邦进行无休止的消耗战。比如南宋、金国与西夏之间,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之间,都因为陷入这种困境而不能自拔。对于相信“天命”、敬拜“腾格里”(长生天)的蒙古人来说,上天赐予的机会是绝对不容许浪费的。

当然,除却这些客观上的有利因素,征服者们显然具有极其高明的战略眼光,并具备极其出色的战略执行能力。他们还极具学习能力。他们善于吸取其他文明的军事智慧,善于整合其他文明的军事实力。

比如,他们从金国和西夏的汉族军队那里学会了攻城战术,从西亚和欧洲人那里吸收了重装甲的优势。他们利用汉族的攻城战术征略西亚的穆斯林世界,又雇佣西亚的制炮大师征服汉族的南宋政权。

他们的军力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增长了十倍,由最初的十万扩张到了一百万以上。这是因为他们不断整编被征服者的军队。我们将会看到,这支整合自不同文明

[1]关于“计划外战争”的定义,见本书第五篇第三章第2节。

的军队是如何带给他们辉煌的胜利,又是如何让他们遭受令人难以置信的挫折。

对于宗教的作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也极具领悟力。在征讨欧洲、中亚和西亚的过程中,蒙古帝国的大汗们充分利用了宗教的力量以安抚被征服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最有意思的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宗教逐渐对蒙古帝国的大汗们及其亲属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反征服。比如,蒙古帝国的继承国中,多位大汗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虔诚的穆斯林,有的王室成员或高级政府官员甚至成了基督教的圣徒。

蒙古帝国甚至是圣战的参与者。从公元11世纪末到公元13世纪末,为了争夺“圣地”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之间展开了两百年的圣战。而蒙古帝国的西征处于公元13世纪中期,正好赶上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圣战的尾声。蒙古帝国在事实上解体之后,作为其继承国之一,伊尔汗国直接参与了圣战,并尝试与欧洲基督教世界建立某种联盟。蒙古帝国的另外两个继承国——金帐汗国和察哈台汗国——则通过牵制伊尔汗国的方式间接参与了圣战。对于圣战的参与,使这些继承国进一步被宗教化。本书这方面的内容,或将有助于读者理解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读者理解现在的中东局势。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在不妨碍读者理解相关内容的前提下,本书简化或忽略了某些细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叙述的严谨性。比如,本书简化了某些蒙古历史人物的名字,因为他们的汉译全名很多都在七个字以上。因此,成吉思汗父亲的名字在书中简化为“也速该”,而不是全名“也速该把阿秃儿”。书中涉及的欧洲人的名字也只有中文名,而没有附加上英文名。至于书中引用的历史资料,如果比较直白、不会引起歧义,本书一般都直接引用原文,如果原文过于艰涩或容易引起歧义,则会作尽量简化的翻译。

本书内容并非面面俱到。对这段历史作全景式的叙述和解读固然有益,而进行力所能及的取舍或更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