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40

第40章 伊斯兰世界 (2)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用美国历史学家拉尔夫的话说,穆罕默德比耶稣要幸运得多,因为他在去世之前已亲眼看到自己的宗教取得了成功。但是,伊斯兰教很快便遇到了新的危机。由于穆罕默德没有来得及确定继承原则,“正统”问题一直困扰着后来的伊斯兰教。

2.伊斯兰教的扩张

在穆罕默德去世后,阿布·巴克尔——穆罕默德的岳父和早期拥护者之一——成为领导者。由于“先知”只有一个,所以,巴克尔以“哈里发”——先知的代理人——的名义统治伊斯兰教。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伊斯兰教统治者皆称哈里发,但只有前四任哈里发是“正统或者获得正确指导的哈里发”。

在哈里发们的领导之下,伊斯兰世界的版图不断扩大。控制着大部分中东领土的拜占庭帝国和萨珊帝国,不断受到来自阿拉伯穆斯林的挑战。

[1]麦地那宪章:又称“麦地那盟约”,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于622年制定的政治纲领,为的是处理麦地那穆斯林“乌玛”的内外关系。

公元636年,阿拉伯穆斯林在叙利亚大败拜占庭军队,随后占领了安提俄克、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等主要城市。10年后,他们将拜占庭人从埃及驱逐出去,而后挥戈西向,并在711年攻入了西班牙。

萨珊帝国甚至被彻底灭亡。公元637年,阿拉伯穆斯林消灭其军队主力,攻陷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巴格达东南)。之后,萨珊帝国几乎没作任何有效抵抗。651年,阿拉伯穆斯林完全征服了波斯全境。当时的一位诗人曾激动地惊呼:“哦,人们,你们没见波斯是怎样毁灭、它的居民是怎样受到羞辱的吗?他们已经变成被放牧的羊群的奴隶,仿佛他们的王国只是一个梦。”

美国历史学家拉尔夫如此总结伊斯兰教在这一时期的扩张动力:

真正促使阿拉伯人走出沙漠的原因,在于这样一种希望,即寻求得到更为富裕的地区并获得战利品。正是这种寻求新的财富的愿望促使阿拉伯人越走越远。

对阿拉伯人来说,非常幸运的是,伊斯兰教的感应作用正产生于各个敌国正处于衰落过程之际。拜占庭和波斯之间长期兵刀相向,双方均耗尽了力量,无力重振兵力。此外,波斯和拜占庭的当地居民,对其官僚帝国施加的财税要求心存愤恨。而且,在拜占庭统治下的叙利亚和埃及,“奉行异端”的基督教徒与实行迫害政策的君士坦丁堡正统教派产生了不合。

由于阿拉伯人并不要求皈依伊斯兰教,所征税额也比拜占庭人和波斯人要低,因而,他们往往比旧有的统治者更受欢迎。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伊斯兰教迅速传播到伊朗和埃及之间的大片地区,并从那时一直生根至今。

由于阿拉伯穆斯林帝国的迅速扩张,新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人口的不断涌入,以及省级总督独立性的不断增长,导致帝国政治局势相当不稳定。

公元644年,在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年在位)去世后,伍麦叶家族的奥斯曼继任哈里发,然而,他是一个软弱无能、反应迟钝的人,所以,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乘势发展了自己的势力。656年,奥斯曼被暗杀,阿里登位,成为第四任哈里发。但是,伍麦叶派与阿里派的争斗非但没有停息,反而愈演愈烈。五年之后,阿里被暗杀。

此后,伍麦叶家族的人一直担任哈里发,直到公元750年,这就是所谓的伍麦叶王朝(661—750年)。伍麦叶王朝将首都从麦地那迁往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定都大马士革的意义在于,它便于阿拉伯帝国进一步扩张,同时,因为与圣城耶路撒冷距离非常近,它无疑更能捍卫伍麦叶王朝的神圣性。

阿里的追随者并不承认失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形成了“什叶派”。这一教派坚持认为,只有阿里的后人才有权出任哈里发,或者对穆斯林社会享有统治权。而那些认可现实情况的信徒被称为“逊尼派”。这两个教派之间的矛盾此后一直存在,至今仍在影响着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

在伍麦叶王朝的末期,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已经非常辽阔,达到980万平方公里。哈里发们无法控制在外的总督,国家财政也日渐空虚,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阿里派的人希望借机确立阿里家族的地位。

于是,穆罕默德叔父的后代阿巴斯顺势而起,在什叶派极端主义势力的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在阿巴斯去世后,他的儿子继续领导叛乱。公元750年,阿巴斯的后裔阿布·阿巴斯,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屠夫”,宣布继任哈里发。阿巴斯王朝定都巴格达,在接下来的五个世纪里,它一直以伊拉克为基地。

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的前半叶,代表着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其科学、学术、文学和诗歌都十分活跃。《一千零一夜》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的景象。

也正是在阿巴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得以兴盛,有不少阿拉伯商人居住在广州、泉州等地方。据说,在公元9世纪时,在广州的阿拉伯商人已达到10万人。[1]

从10世纪开始,阿巴斯王朝开始衰落。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在政治上,争夺王位的内乱频频发生。其中一个例证是,哈伦(786—809年)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马上就爆发了公开的内战。在经济上,两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日益不景气。这或许与本书开篇提到的“中世纪暖期”有关系,干旱的气候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阿巴斯王朝统治者的能力,不足以控制越来越大的帝国——其版图最大的时候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再正常不过的结果是,阿巴斯王朝的实权逐渐被地方架空。渐渐地,阿拉伯帝国陷入分裂之中。

公元909年在北非建立的法蒂玛王朝,以及929年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建立的后伍麦叶王朝,早就开始与阿巴斯王朝争夺哈里发的正统地位。1171年,萨拉丁又建立了阿育布王朝(1171—1341年),统治着整个埃及、今伊拉克北部、叙利亚和也门。这些政权蚕食着阿巴斯帝国的空间。

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势力强大了起来,并建立了塞尔柱帝国(1037—1194年)。公元1055年,他们攻陷了巴格达。从此,阿巴斯帝国名存实亡。哈里发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失去了一切世俗权力。

正如前文已有所交代的,公元1194年,在西辽的帮助之下,花剌子模人终结了塞尔柱帝国。巴格达随之也重新回到阿巴斯帝国的怀抱。尽管如此,花剌子模与阿巴斯帝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狂傲的花剌子模统治者摩诃末对有名无实的伊斯兰世界的领袖、阿巴斯帝国第34任哈里发安·纳赛尔(An—Nasir,1180—1225年在位)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敬意,安·纳赛尔则拒绝承认摩诃末为花剌子模帝国的苏丹。

[1]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Islamic World,editey by Francis Robinson.

除了因内乱陷入分裂、实力被削弱外,在10世纪至13世纪,伊斯兰世界还面临拉丁西方的威胁,这就是基督教世界的十字军入侵(这部分内容将在后文讲述)。

这就是蒙古人西征前的伊斯兰世界。站在成吉思汗的角度看,伊斯兰世界内陷分裂割据、外遭强敌入侵的动荡疲弱状态,正是天神“腾格里”赐予他的绝佳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