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50

第50章 式微的拜占庭 (1)

1.东面的威胁

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假设是:假如当蒙古人征伐欧洲时,正值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将会是怎样一种结果。这是类似于“关公战秦琼”的假设。它虽于实际并无益处,却能供我们遐想。而历史的奇妙之处或许就在于,通过让几大帝国在时空上错位,使历史的整个进程不至于太热闹,也不至于太冷清,总会有好戏断断续续、稀稀落落地上场,不断满足后世看客的猎奇之需。

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在遭遇蒙古人的征伐之前,欧洲正值漫长的黑暗时期,罗马帝国的辉煌早已不再。

自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这个帝国一直处于侵略扩张的过程之中。在著名的“五贤帝”统治时期(96—180年),罗马帝国的实力达至顶峰,其土地面积达590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甚至超过了1亿。

两汉史书亦不乏对罗马帝国盛世的记载。《后汉书·西域传》有载:

大秦国一名广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然而好景难长。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便陷入内乱与分裂之中。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去世前,将帝国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分别交给长子和幼子打理。但在名义上,此时的罗马帝国尚未分裂。不过,因实权逐渐旁落于军事首领手中,且不断遭遇蛮族的入侵,476年,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其版图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如法兰克王国、伦巴第王国等。[1]

自公元476年开始,东罗马帝国继承着罗马帝国的称号。由于其政治中心在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前身),再加上出于文献学上的考量,自17世纪之后,它又被西欧学界称之为拜占庭帝国。

尽管在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方面,拜占庭帝国仍然是欧洲最强大的帝国,但它从未恢复过罗马帝国的荣耀。在帝国实力最强的时候(公元9至11世纪),其人口数量还不超过1500万。之所以呈现如此局面,是因为在帝国的东西两面,都有若干势力在对它形成挤压,使其难以伸展。

东面的威胁首先是波斯,而后是阿拉伯帝国。

拜占庭帝国与波斯的冲突,是罗马帝国与波斯冲突的延续。或许可以换一种说法:在继承罗马帝国东部资本的同时,它也继承了罗马帝国东部的负债。这种负债往往让拜占庭帝国不堪重负。

[1]这十个王国包括:东哥特王国(意大利东北部)、西哥特王国(西班牙)、法兰克王国(法国)、勃艮第王国(瑞士)、苏维王国(葡萄牙)、汪达尔王国(非洲北部)、伦巴第王国(奥地利、意大利北部)、盎格鲁萨克森王国(英国)、黑如莱王国(意大利本土)以及阿勒曼尼王国(德国)。

公元502年,因为拜占庭帝国拒绝“花钱免灾”,波斯人对其发动了侵略战争。从226年开始,统治波斯的是萨珊帝国(226—651年)。这个有“第二个波斯帝国”称号的国家控制着今伊朗、两河流域、土库曼斯坦南部、阿富汗等大片地区,领土面积最大时达740万平方公里。

波斯萨珊帝国十分尚武。公元231年,其国王曾致信罗马皇帝,要求罗马势力退出亚洲,由此双方开始长达几个世纪的战争。罗马帝国尚处盛世之时,波斯人尚且如此挑衅,更不用说拜占庭帝国了。

从公元502年至631年,在130年的时间里,萨珊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交战了6次,交战时间总计长达70年之久。这是典型的两败俱伤的拉锯战。在经过如此长时间的战争后,双方的领土范围基本与战前无异,而国力却已经消耗殆尽。之后,波斯陷入了可怕的经济衰退、宗教纷争与地方割据状态之中。拜占庭帝国的情况则是:巴尔干地区被斯拉夫人乘机占据,对安纳托利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控制权被削弱。

最糟糕的是,这两个国家还没来得及稍作喘息,就要面临突然兴起的阿拉伯帝国的威胁。公元651年,萨珊帝国命丧阿拉伯人之手。而拜占庭人则不得不强打精神,勉力与亢奋的阿拉伯人周旋。

拜占庭帝国首先丢掉了叙利亚地区。这个地区的犹太人早就不满拜占庭的统治,他们甚至欢迎阿拉伯帝国的入侵。阿拉伯帝国具有的另一个优势是,与“肥沃的新月地带”——由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区组成——的阿拉伯人有着紧密的经济、文化和血缘关系。

公元634年,阿拉伯帝国开始入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而此时的拜占庭皇帝希拉克里乌斯却病卧在床。两年之后,叙利亚南部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637年,拜占庭人失去了整个叙利亚。据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历史学家巴拉祖里记载,希拉克里乌斯曾在率兵回撤君士坦丁堡的路上失意地感叹:“啊,叙利亚!你给了敌人多好的一块土地啊!”

生活在12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历史学家乔安尼斯,曾如此评论失去叙利亚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失去叙利亚以后,罗马人的整个领土不停地遭到以实玛利人(指阿拉伯人)的入侵和抢劫。”

公元637年,耶路撒冷、加沙、安提俄克也相继落入阿拉伯人之手。同年,拜占庭帝国治下的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出重金分别与阿拉伯人达成了休战三年和休战一年的协议。休战协议期满后,阿拉伯人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巴勒斯坦等地区。639年底,他们开始入侵埃及。

国力几乎被波斯耗尽的拜占庭帝国,难以招架5万阿拉伯军队的进攻。3年后,阿拉伯人攻占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陷落,意味着拜占庭很难有效统治埃及,意味着阿拉伯人可以接着入侵北非。公元643年至644年期间,利比亚东部的昔兰尼亚地区也落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

之后,利比亚西北部的黎波里塔尼亚、迦太基南部的苏菲图拉相继被阿拉伯人攻占。7世纪末,阿拉伯人穿越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了对西班牙的入侵。公元711年,他们攻入了西班牙。

公元674年至678年,717年至718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首府——几度遭到阿拉伯人的围攻。此时是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时期(661—750年)。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以及拜占庭人的新式武器“希腊火”,成功地阻挡住了阿拉伯人的汹汹攻势。

自此之后,阿拉伯人的扩张步伐开始放缓。他们曾试图攻占安纳托利亚,但是没有成功,这块地方最后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但他们成功地在公元9世纪上半叶占领了克里特岛、巴勒莫和墨西拿。

2.宗教纷争

阿拉伯人扩张步伐放缓之后,本应该休养生息的拜占庭帝国,却又陷入了宗教纷争之中。在与阿拉伯穆斯林的交战中,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意识到,“偶像崇拜”无助于提升实力,于是,他在公元726年发布法令,用单纯的十字架取代苦像(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上的像)。

利奥三世的做法被罗马教会指责为“破坏偶像”,导致了世俗的拜占庭皇帝与罗马教皇的分裂。据说,公元732年,利奥三世曾派遣舰队去逮捕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三世(731—741年在位),但没有成功。[1]

9世纪中期的时候,拜占庭帝国的国力开始复苏。公元867年,拜占庭进入马其顿王朝时期(867—1057年),并且开始有了强有力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