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求】
1.掌握百合病、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熟悉阴阳毒病的临床表现及证治。
3.了解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本篇论述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病的辨证与治疗。这三种疾病,虽各有特征,但其发病多与外感热病有关,在某些症状上亦有相似之处,故合为一篇讨论。
百合病多发生在热病之后,余热未尽;亦可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灼伤心肺所形成。其临床表现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
狐惑病多由湿热虫毒所致,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之蚀烂为特征。在上腐蚀咽喉为惑,在下蚀烂前后二阴为狐。因病情狐疑惑乱,故名。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认为“惑”是“盛”字之误,可参。
阴阳毒是阴毒与阳毒的合称,皆与感染疫毒有关,以发斑、咽喉痛为主证,属急性热病范畴。
百合病
一、脉证、病机与预后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後不能食,常默默,欲趴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热,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晴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隨證治之。(1)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百合病的病位、脉证特点、预后和治则。
语译
人身血脉,分之有百,合之则同出一源,皆源于心肺,源病则百脉皆病。百合病表现为想进食又吃不下,经常感觉精神不振而沉默不语,想睡又睡不着。想走却走不动,有时想进饮食,并且感觉其味馨香,有时却连食物的气味也不愿意闻,似乎像寒证却无明显的寒征,像热证却无明显的热征,唯独口苦,小便黄赤,用一般的汗、吐、下药物不能治愈,有时服药后反而出现严重的吐泻,该病这些变幻无常的症状,就好像有神灵作祟一样。但外表并无显著病态,仅脉微数。如果小便时头痛者,一般六十天左右痊愈;如果小便时头不痛,只感觉怕风或寒栗者,常四十天左右获愈;若小便排解畅快,惟觉头眩者,大约二十天左右痊愈。
百合病的发病各有不同,有的在患伤寒热病之前就出现,有的患伤寒热病四、五天后表现出来,有的患伤寒热病二十天或一月后才逐渐显露,总之,应辨证施治。
阐释
本条是百合病的总纲,原文分作三个自然段,现从病因病机、脉证特点、预后、治则四个方面讨论如下。
本条第一段:从“论曰”至“其脉微数”,阐明了百合病的病位、脉证特点。
(1)百合病的病名由来对于百合病名的由来有三种解释。其一,认为是以病位命名的,因人体百脉同出一源,源病则百脉皆病,如徐忠可曰“百合病,谓周身百脉皆病”(《金匮要略论注》);其二,认为百合能治愈本病,故以之命名,如魏荔彤;其三,以百合之形态比喻百脉的源流,如吴谦。综上所述,徐氏从病机解,魏氏从药物主治解,吴氏从药物形态解,三者不悖,可以并存。
(2)百合病的病因、病机关于本病的具体成因,原文未明确指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揭示了百合病的病位在心肺。人身的血脉分之虽众,实则同出一源,心主血脉,肺朝百脉,故百脉之源即是心肺。心肺气血充足,则百脉和调,心肺病则百脉不和。乃伤寒热病之后,余热伤阴,或情志不遂,郁热伤阴,导致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养而成。病之根源是心肺阴虚内热,所以仲景指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3)百合病的脉证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神志恍惚,变幻无常的表现,即常沉默不语,想睡觉又难以入眠,想进食又吃不下,食欲时好时差,有时觉得饮食馨香,有时却连食物的气味亦不愿闻,想走又走不动,似乎觉寒又无寒象,似乎觉热却非真热。二是阴虚内热,常见表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上述证候许多药物都不能治愈,有时服药后反而出现剧烈吐泻。这些表现就像是神灵作祟似的,使人捉摸不定。但从外形观察,病人无明显的病态,仅见脉象微数。以上证候的产生,当责之于心肺阴虚,总属邪少虚多。
本条第二段:从“每溺时头痛者”至“二十日愈”,论百合病的预后。原文以小便是否畅利,以及解小便时伴随的头部、全身感觉为依据,判断百合病的预后。这是因为本病为心肺阴虚内热,而肺主通调水道,能将津液下输膀胱,膀胱属足太阳经,主表,其脉循行于背部,上达头项人络脑。阴虚内热甚,津伤液耗,则由肺波及膀胱,故于小便时肺气下达而郁热乘虚上冲人脑致头痛,见有这种情况的,其病较重,故六十天左右方愈。如果解小便时头不痛,仅出现怕风或寒栗之象的,表明阴虚内热的程度较轻,肺气下达之际,一时不能卫外,故四十天左右可愈。若小便排解畅利,无何不适,仅觉头眩的,则内热津伤俱微,清阳一时不能上至巅顶,故二十天左右即愈。对这段原文,主要抓住两点:第一,百合病的预后与虚热的多少、津伤的轻重有关;第二,虚热与津伤的变化可体现在小便的畅利与否及小便时是否伴头痛、恶风、头眩。至于具体的日数,不可拘泥。
本条第三段:从“其证或未病而预见”至“各随证治之”,论百合病的治疗大法。百合病若始于情志不遂,郁火伤阴的,可在伤寒热病之前出现诸症;若继发于伤寒热病之后,余热伤阴者,则“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才表现出来。上述两种情况虽均致心肺阴虚内热,但有深浅、轻重之别,故当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百合病与现代神经症的某些类型(如神经衰弱、癔症)以及一些精神病的某一阶段相类似,只要以上疾病辨证符合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者,即可按本病施治。
二、治则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後發其汗,此爲逆;见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爲逆。(9)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百合病的治疗原则。
语译
百合病表现为阴津虚偏重的,应该用泄热法救其阴;反之,表现为阳热突出的,又当以养阴法降其热。如果见虚热之象,反用苦寒攻下耗伤阴液,并加以辛温发汗,则是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误治法;倘若见到阴虚之征,反用辛温汗法助其燥热,并加以苦寒攻下,亦属于误治法。
阐释
本条是总论百合病的治疗大法,旨在强调百合病为阴虚内热,邪少虚多之证,当以补阴调阳为根本原则,不可妄施汗下。
(1)正确治法百合病“见于阴者”,指阴津伤明显之证,如误下使阴液下夺者,病久伤津“渴不差”者。诸如此类,理应养阴生津,然燥热不解,则阴液难复,故当“以阳法救之”,即泄热之意。所以用滑石清热利尿,瓜蒌根清热生津,牡蛎敛降浮阳。百合病“见于阳者”,指阳热突出之证,如汗后、吐后及“变发热”者。此阳热实乃阴虚之热,阴液不复,则虚热不退,故当“以阴法救之”,即养阴、顾阴之意。所以用知母养阴润燥,鸡子黄滋阴养血。百合滑石散虽未另加养阴之品,但方后注强调“当微利者,止服”,亦体现了泄热应该顾阴的精神。
(2)错误治法“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即见阳热突出之证,不用养阴之法,却误用攻下法,使阴液更伤;见其不愈,又复发其汗,则重伤阴津。此皆以实治虚之法,故称“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即见阴虚偏重之证,不清降虚热,却误作表实证而辛温发表,致燥热更甚;见其不愈,乃复施攻下法,则重竭其阴,虚火更炽。此亦属以实治虚之法,故云“亦为逆”。
【临床应用】
《灵枢·五色篇》:“用阳和阴,用阴和阳”。补偏救弊,调整阴阳,是治病的基本原则。百合病有阴虚证,也有阳虚证。见于阴者,多属阳虚阴盛,治当温养阳气;见于阳者,多属阴虚,治当滋养阴津。如此,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三、证治
(一)百合病主方(百合地黄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湯主之。(5)
[白话语释]
提要
论百合病的正治法。
语译
百合病没有经过涌吐、攻下、发汗诸法误治,其病状仍与发病当初相同者,用百合地黄汤治疗。
阐释
“百合病未经吐、下、发汗”,说明本证没有误用吐、下、发汗法治疗。“病形如初”表示发病后虽已经过一段时间,但脉证仍与发病当初(即原文第1条所述证候)相同,故病机亦属心肺阴虚内热。当益阴清热,润养心肺,此为百合病正治之法,而百合地黄汤则为其治疗的主方。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心烦、惊悸、失眠、多梦、干咳、少痰、口干口苦燥、心神涣散,大便干小便赤,或欲卧不得卧,舌红少苔、脉细微数。未经吐下发汗,病如第1条所述者。
[病机]
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
润养心肺、凉血清热(滋肾)。
[主方]
百合地黄湯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主方分析]
方中百合甘淡,养阴润肺,益气安神,亦能清气分之虚热,寓见心之病,知心传肺,当先实肺“治未病”之意。生地黄汁甘寒以益心营,清血分之虚热,且滋养肾水,使心火受制,则火不乘金,亦即亢害承制之意。泉水引邪热下行,利小便。三药合伍,心肺(肾)得润,气血两清,阴复热退,百脉调和,病自可愈。
[注意事项]
以上百合病诸方,皆采取先分后合的煎法,陶葆荪认为意在协调阴阳,以防偏颇。对方后注“中病,勿更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服本方获效后,不要更换方药,宜守方续服。一种认为服该方获效后,则剩下之药不必再服。前者是从病多呈慢性,其势缠绵难愈的角度提出的,后说是从生地黄汁甘寒而润,碍胃滑肠,久服可致泄泻立论的。似乎二者各有所据,但结合《金匮要略》中“更”字的习惯用法,如大建中汤方后注“后更服”与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方后注“不汗,更服”均为继续服之意,此处“勿更服”以后说更符合仲景原意。“大便当如漆”是中病后的反应,为地黄汁所染,热除之征,并非大便下血。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多发性结节病、干燥综合征,热病的善后调理。有以此方与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柴胡疏肝散等合用,加柏子仁、合欢花、龙骨、牡蛎、磁石等,治疗更年期忧郁症、夜游症和轻微脑功能失调以及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有用此方加麦冬、沙参、五味子、贝母治疗肺燥喘咳;加丹参、赤芍治疗胸痹;加茅根、黄芩炭、知母等治疗鼻衄。
[医案举例]
内翰孟端士尊堂太夫人,因端士职任兰台,久疏定省,兼闻稍有违和,虚火不时上升,自汗不止,心神恍惚,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难,溺则洒淅头晕,自去岁迄今,历更诸医,每用一药,辄增一病。用白术则窒塞胀满;用橘皮则喘息怔忡;用远志则烦扰烘热;用木香则腹热咽干;用黄芪则迷闷不食;用枳壳则喘咳气乏……遂致畏药如蝎,惟日用人参钱许,入粥饮和服,聊藉支撑。交春,虚火倍剧,火气一升,则周身大汗,神气欲脱,惟倦极少寐,则汗不出而神思稍宁。觉后少顷,火气复升,汗亦随至,较之盗汗迥殊。直至仲春中澣(huàn),邀石顽诊之。其脉微数,而左尺与左寸倍于他部,气口按之,似有似无,诊后,款述从前所患,并用药转剧之由……石顽曰:“此本平时思虑伤脾,脾阴受困,而厥阳之火尽归于心,扰其百脉致病,病名百合。”此证惟仲景《金匮要略》言之甚详,本文原云:诸药不能治,所以每服一药,辄增一病,惟百合地黄汤为之专药,奈病久,中气亏乏殆尽,复经药误而成坏病,姑先用生脉散加百合、茯神、龙齿以安其神;稍兼萸、连以折其势,数剂稍安。即令勿药,以养胃气,但令日用鲜百合煮汤服之,交秋天气下降,火气渐伏,可保无虞。迨后仲秋,端士请假归省,欣然勿药而康。
[张璐.明清中医名著丛刊·张氏医通.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31]
(二)百合病误汗(百合知母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百合病發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主之。(2)
[白话语释]
提要
论百合病误汗后的治疗。
语译
百合病误用汗法重伤津液的,用百合知母汤主治。
阐释
百合病以心肺阴虚内热,邪少虚多为病机特点,故不能使用攻邪的方法。如果医者误将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当作表实证,妄施辛温发汗,一方面汗出更伤阴液,加重心肺阴虚;另一方面辛温助热,则燥热尤甚,故本证除具备第1条所述百合病的基本症状外,尚可出现津伤燥热的心烦、少寐、口干或渴、午后潮热、小便短少等证候。治宜养阴清热,润燥除烦,用百合知母汤主治。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心肺阴虚以肺热为主者。咳嗽、痰少而黏,或带血丝,口燥,鼻干,小便赤,心烦、失眠(欲卧不得卧)或手足烦热,舌红,苔少或薄黄,脉虚数。
[病机]
发汗伤阴,燥热尤甚。
[治法]
养阴清热,润燥除烦。
[主方]
百合知母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