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译
脾脏受了风邪侵袭的患者,肌肤微微发热,形状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腹部感觉沉重满闷,很不舒服,眼胞皮肉跳动而短气。
阐释
风邪内犯于脾,脾阳奋而抗争,故外见翕翕发热,上则面红,此因太阴与阳明相表里,面为阳明之应。脾主肌肉四肢,居于腹中,主运化水谷,风邪内干,则脾气壅滞,不能输精于四肢,所以四肢倦怠;脾运失职,气滞湿阻,故腹中甚觉沉重满闷;眼胞属脾,风淫于上,扰动肌肉,则胞睑跳动不适。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气郁湿滞,升降遂受阻,故觉短气。
(二)脾死脏脉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脾死臓,浮之大堅,按之如覆盃潔潔,狀如搖者,死。臣億等許五臓各有中風中寒,今脾只載中風,肾中風中寒俱不載者,以古文簡亂極多,去古既遠,無文可以補綴也。(14)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脾死脏的脉象。
语译
脾死脏的脉象,轻按大而坚,重按好像摸着将要倒翻的杯子,中空无物,形状动摇不定的,是死证。
阐释
脾脉应当从容和缓而有神,今浮取则大而坚,毫无柔和之象;重按之如杯,外表坚硬而中空无物,其状摇荡不定,乍疏乍数,或左或右,或忽然上出鱼际,忽然下入尺部,或突然中止,不成至数,躁急无根,脉律不整,为脾气败散,脾之真脏脉见,故主死。此脉似“雀啄脉”。
五、肾病
(一)肾死脏脉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腎死臓,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17)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肾死脏的脉象。
语译
肾死脏的脉象,轻按则坚,重按则脉象好像弹丸转动一样,其脉溢满涌人尺中的,是死证。
阐释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故肾之常脉当沉而有力,今轻取即坚而不柔,重按乱如转丸,躁动不宁,尺部更加明显,乃真阴不固,真阳欲脱,阴阳即将离绝,预后不良,故曰“死”。
(二)肾着证治(甘姜苓术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一作表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术湯主之。(16)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肾着病的成因和证治。
语译
肾着这种病证,病人身体沉重,腰部冷,好像坐在水中一样;外形好像水气病,但口反不渴,小便通利,饮食正常,是属于下焦的病。由于身体劳动而出汗,衣服里面又冷又湿,时间久了就会得这种病。腰以下感到寒冷而疼痛,腹部沉重,好像围带着五千个铜钱似的,这种病应该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治。
阐释
本条宜分两段阐述。从条首至“病属下焦”为第一段,是叙述肾着病的全身症状及其病位。肾主水,若患者脾肾阳气有所不足,则寒湿之邪易随三阴经脉及冲任督带奇经下注,必然留着于肾之外府的腰部,形成“肾着”病证。“著”,此处音义同“着”(zhuó),留滞附着也。由于水湿寒邪留着于肾经和腰部,影响带脉功能(《脉经·卷二·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带之为病,苦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状”)。阳气痹着不行,故见“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者,因为如果肾之本脏自虚或水湿停蓄膀胱,则不能化气行水,津液不能上潮于口,必有口渴和小便不利;今见上焦无热,中焦胃气尚和,亦无停水,说明并非病在肾之本脏和膀胱,不属水气病,而“病属下焦”肾之外府的腰有寒湿,故曰“反”而不渴,小便自利,饮食正常。
从“身劳汗出”至条末为第二段,重在论述肾着病的成因、特征及治法方剂。肾着病的形成,由于“身劳汗出”则阳气易虚,“肾经虚则受风冷”(巢氏语)。“衣里冷湿”则寒湿留着于腰,“久久得之”说明病程较长,多系慢性病。而“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则为肾着病的主要特征。今寒湿注着于腰之肌腠,影响督脉通达阳气,带脉约束诸脉的功能减弱,则寒湿更易下注,故见腰以下冷痛,腰腹一周有如带五千串铜钱那样重滞的感觉。“钱”,指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半两”钱基础上改铸的“五铢”钱,一铢相当于144粒粟(小米)的重量。五铢钱重4克,五千枚则为20公斤。比喻腰腹沉重之状。前已言“身体重”,故未再明言“腰重”。
归纳肾着病的病机特点为:阳气不行,寒(冷)湿(水)留着,病在腰部。总属经络疾患,与。肾经虚、督脉带脉功能减弱、脾气虚有密切关系。
肾着病的治法,不需温肾之本脏,而以祛除腰部经络寒湿为主,故宜温行阳气、散寒除湿、燠(yù)土制水,体现了辛甘化阳、甘淡渗水法,本方主之。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钱,身体重,或辗转反侧,行动坐立困难。小便自利,口不渴,饮食如故,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细而缓。
[病机]
阳气不行,寒湿留着于腰部经脉、肌肉。
[治法]
温行阳气,散寒除湿,燠土制水。
[主方]
甘草乾堇茯苓白术涝方
甘草白术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主方分析]
干姜辛温散寒而通利关节(《珍珠囊》谓干姜“去脏府沉寒痼冷,发诸经之寒气”),若用炮姜,更擅温经;茯苓甘淡渗湿而暖腰膝,以导水湿下走,亦归肾经;二味重用,有温通阳气,散寒除湿之功。助白术(或苍术)之苦温,健脾燥湿而利腰脐之气(治水湿性腰痛效良);和以炙甘草益其脾气,脾气健运则湿邪易除。诸药能使脾肾阳气充足而寒湿得去,则肾着可愈。方后云“分温三服,腰中即温”,说明甘姜苓术汤亦非单理中焦,也顾及到下焦,为审因论治之方。
[注意事项]
服药后,“腰中即温”是肾着病证向愈之征;本方忌用于湿热腰痛。
[比较鉴别]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本方亦称肾着汤,用治胃炎呕吐腹泻、老年人小便失禁、阳痿、眩晕、男
肾着汤与真武汤证治鉴别方名比较肾着汤真武汤相同点①肢体沉重、小便自利的症状;②阳虚而水寒停滞的病机;③温阳散寒除水的治法;④均用白术、茯苓与姜(生姜或干姜)温阳健脾、散寒除水主症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身体重,不渴,饮食如故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呕病机阳气不行,寒湿留着于腰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治法温行阳气,散寒除湿,燠土制水温阳利水用药特点用炙甘草以燠土,干姜发诸经寒气而通利关节附子壮肾阳,生姜散水气,芍药敛阴和营,制附子之刚燥女遗尿、脱肛、闭塞性静脉炎、鼻衄、妊娠下肢浮肿、半身汗出、流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舌痛、妇女腰冷带下、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输卵管不通等属寒湿的病证。
(2)临证加减
①寒湿之邪浸于下焦,症见腹泻多年不愈,伴有腰以下冰凉者,本方加猪苓、泽泻,以暖中胜寒水,分别清浊。
②若偏肾阳虚则加肉桂、制附子;脾阳虚加砂仁、白蔻仁;挟瘀者,加牛膝。
③上肢痹痛或不举,手腕部浮肿,脉浮缓,苔白腻者,加桑枝、桂枝、威灵仙。
④寒湿流注,痹阻下肢经络,症见腰以下掣痛至下肢不能转侧,脉沉紧,苔白腻者,加牛膝、川续断、狗脊、木瓜、地龙、丝瓜络。
[医案举例]
杜某,男,40岁,温江县委干部。一周前参加劳动,反复出汗,后又淋暴雨,衣服浸湿未换,继续劳动。午后休息,觉腰部重滞,辗转困难。无恶寒发热,饮食二便正常。前医认为是脾虚风湿所致,用五味异功散加羌活、秦艽之类,服3剂其病若故。于1976年8月16日邀余诊治。症如上述,舌质淡,苔薄津润,脉沉细而缓。此为寒湿凝滞于腰,督脉阳气痹塞之肾着证。拟用温土胜湿通阳宣痹之甘姜苓术汤加味主治:干姜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独活12克,桂枝10克,甘草3克。嘱服2~4剂。于9月2日随访:病人上方服2剂后,症大减,腰重明显减轻,能下床行走,坐立仍觉困难,又服两剂而痊愈。
[王廷富.金匮要略指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3]
积聚、气的鉴别和积病主脉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氣,何谓也?師曰:積者,臓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爲可治。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爲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积、聚、C气三者的区别和诊脉以辨积病的部位。
语译
问:病有积、有聚、有气,这是什么意思?老师答道:积,是五脏之病,始终不移动;聚,是六腑之病,发作有一定的时候,疼痛辗转移动,是可以治好的。气病,胁下痛,按之则痛消失,后又复发为气。
各种积病诊断的基本方法,脉象沉细,重按至骨,这是积病。寸口脉沉细,积在胸中;沉细脉微出寸口之上,是积在喉中;关部沉细,积在脐的旁边;脉沉细而出于关脉上部,积在心下;脉沉细而出于关脉下部,是积在少腹;尺部脉沉细,是积在气冲;沉细脉出于左手,积在身体左边;沉细脉出于右手,积在身体右边;沉细脉在两手同时出现,积在中央部位。根据积的所在部位而进行处理诊治。
阐释
积和聚,每常连称,积多在脏,痛有定处,推之不移,多病于血分,为阴凝所结,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治疗难;聚病在腑,痛无定处,发作有时,推之能移,时聚时散,为气滞所聚,故病在气分,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治疗易。气为谷气壅塞脾胃,升降受阻,肝失条达,气机郁结,故胁下痛,按摩疏利,气机暂得通畅,胁痛可暂得缓解,但并非真愈,不久气复结而痛再作,须消其谷气,病根得拔,痛方得除,病方真愈。后世常用越鞠丸加减。
诸积:包括《难经·五十六难》所称五脏之积,即心积日伏粱;肝积日肥气;脾积日痞气;肺积曰息贲;肾积日奔豚。其病多由气、血、食、痰、虫等的积滞所引起。积病属阴,故“脉来细而附骨”,即重按至骨方能触及,这种细而沉伏的脉象,可诊断为积病。犹言积病脏深病重。如寸部脉沉细,积在胸中心肺,如胸痹“阳微”之脉;寸部近鱼际处沉细,积在喉中,如梅核气之类;关部脉沉细,积在脐旁,如疟母之类;寸关交界处沉细者,积在心下,如心下痞之类;关尺交界处沉细者,积在少腹,如寒疝之类;尺部脉沉细,积在气冲(气冲:即气街,穴名,在脐下五寸,任脉曲骨穴旁开二寸。此处代表气冲穴所在的部位),如妇人瘕瘕之类。左手脉沉细者,积在身体左侧,右手脉沉细者,积在身体右侧;沉细脉左右俱见者,说明脉气不能分布于左右,故积在中央。因脉出部位与积病的部位是相应的,故曰“各以其部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