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黄疸色黄鲜明如橘子色,自汗出,身热口渴,心中烦热,腹满拒按,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色黄或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病机]
湿热内蕴,里热成实。
[治法]
通腑泄热,利胆退黄。
[主方]
大黄硝石湯方
大黄黄蘖硝石各四兩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主方分析]
大黄、硝石攻下瘀热,黄柏、栀子清泄湿热,共奏清热通便,利湿退黄之效。
[注意事项]
(1)本方药虽四味,但苦寒泻下力峻,当中病即止,故方后云:“顿服。”
(2)寒湿发黄禁用。
[比较鉴别]
本方与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同治湿热黄疸,且三方均用大黄、栀子,临证之际当注意三者的鉴别(表19-4)。
表19-4大黄硝石汤证与茵陈蒿汤证、栀子大黄汤证之鉴别方证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症状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腹满,小便黄而不利,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黄疸色黄鲜明,心中郁闷不舒或灼热而痛,小便不利,色黄或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黄疸色黄鲜明如橘子色,自汗出,身热口渴,心中烦热,腹满拒按,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色黄或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有力病机湿热俱盛,蕴蒸发黄(湿热俱重)湿热内积,上蒸于心,热重于湿(热重于湿)湿热内蕴,里热成实(热盛里实,不挟湿)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清心除烦,泄热退黄通腑泄热,利胆退黄药物组成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如症见胁痛胀满者,加郁金、川楝子、青皮等疏肝行气。
②恶心呕吐重者,加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
③小便短少者,宜加滑石、冬葵子利尿通淋;见小便赤,加小蓟、白茅根凉血止血。
④若见小便不利,或有腹水,常加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
(2)运用范围大黄硝石汤所治病证,为里热成实之黄疸重证,还可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急性胃炎等。
[医案举例]
郭某,男,48岁。患者开始发热,恶寒,头眩恶心,继而但热不寒,惟头汗出,心下烦闷,口干渴欲饮,下腹胀满,两胁下胀拒按,大便四日未解,一身面目尽黄,光亮有泽,小便短少,如栀子汁,脉滑数有力。肝功能:黄疸指数52单位,硫酸锌浊度22单位,谷丙转氨酶480单位,脉症合参,系热瘀于内,湿热熏蒸,热胜于湿之“阳黄”。遂投大黄硝石汤合茵陈蒿汤,清泄胆胃湿热更佐茯苓、扁豆淡渗利湿健脾:茵陈18克,栀子18克,大黄9克,黄柏9克,芒硝9克,茯苓18克,扁豆18克。服五剂后,大便通利,小便转淡黄,腹部微胀,其他症情亦有好转。肝功化验检查:黄疸指数7个单位,硫酸锌浊度15单位,谷丙转氨酶185单位。上方微事增损,去芒硝、大黄。加柴胡6克,龙胆草5克,以平肝泄热,勿使乘土,续服17剂。三诊,诸症已愈,以栀子柏皮汤合参苓白术散,清余邪而调脾胃,续服五剂善后,半月后访,已上班工作。
[李哲夫.黄疸湿热辨.湖北中医杂志,1981(6):27]
(五)湿重于热黄疸(茵陈五苓散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黄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怵湯及五苓散並主之。(18)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提出湿重于热的黄疸证治。
语译
有些黄疸病,可用茵陈五苓散主治。
阐释
所谓黄疸病,以方测知,当属湿热黄疸中湿偏盛者。湿多热少之黄疸病可用茵陈五苓散清热退黄,通阳利水。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身黄,目黄,小便黄少,色泽鲜明如橘子色,形寒发热,肢体困倦,腹满,食欲不振,口不渴,小便短少或不利,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浮缓或沉迟。
[病机]
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治法]
清热退黄,通阳利水。
[主方]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飲中
上二物和,先食钦方寸匕,日三服。
[主方分析]
方中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通阳利水,渗利小便。
[注意事项]
(1)本方常作散剂,慢慢调服,因此治疗周期较长。亦可作汤剂,用作汤剂剂量可适当加大。
(2)热重于湿或里热炽盛者慎用。
[比较鉴别]
本方与茵陈蒿汤均用茵陈蒿为主清热利湿退黄,均可治疗湿热阳黄症,症见黄疸其色鲜明如橘子,小便不利色黄等,但同中有异,具体鉴别如表19—5。
表19-5茵陈五苓散证与茵陈蒿汤证之鉴别方证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症状身黄,目黄,小便黄少,色泽鲜明如橘子色,形寒发热,肢体困倦,腹满,食欲不振,口不渴,小便短少或不利,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浮缓或沉迟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腹满,小便黄而不利,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湿热俱盛,蕴蒸发黄(湿热俱重)治法清热退黄,通阳利水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药物组成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如湿重难化者,可加藿香、佩兰、蔻仁等芳香化浊。
②若湿热交蒸较甚,可加栀子柏皮汤增强清热利湿之功。
③若兼呕逆者,宜酌加半夏、陈皮降逆止呕。
④若兼食滞不化,而大便尚通者,加枳实、神曲等消食和胃。
(2)运用范围茵陈五苓散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梗阻性黄疸等疾病,证属湿热内蕴,且湿重于热的阳黄证。
[医案举例]
何某,女,45岁。身目俱黄,但色不甚鲜明,腹部胀满,食少纳呆,心中烦,有时恶心,呕吐,口腻不和,渴不多饮,四肢乏力,溺黄。舌质稍淡,苔黄厚腻,诊脉弦缓尚有力。肝功能:黄疸指数23单位,硫酸锌浊度25单位,谷丙转氨酶550单位。脉症合参,乃湿重于热之“阳黄”。投以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20克,桂枝4克,猪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茯苓18克,栀子9克,黄柏6克,半夏9克,藿香6克,佩兰6克,枳壳6克,厚朴6克。本方在茵陈五苓散的基础上加黄柏、栀子之苦寒以清泄火热,藿、佩、夏、朴辛通苦降,辟秽化浊。复诊:自诉服上药八剂,证情大有好转,唯大便稍结,口干苦。复查肝功:黄疸指数8单位,硫酸锌浊度18单位,谷丙转氨酶195单位。原方去厚朴、桂枝之辛温,加滑石15克,取其甘寒,利尿清热,续服八剂,半月后询访,病告痊愈。
[李哲夫.黄疸湿热辨.湖北中医杂志,1981(6):27]
(六)燥结发黄(猪膏发煎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諸黄,豬膏髪煎主之。(17)
[参考原文]
胃氯下泄,除吹而正喧,此榖氣之實也,膏髪煎尊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22)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指出胃肠燥结发黄的治法。
语译
各种发黄,用猪膏发煎主治。
阐释
本条“诸黄”,并非泛指所有发黄,而是指燥结而兼血瘀所致的发黄,或各种不同病情的发黄证,经久不愈,湿郁化燥,渐渐导致津枯血燥,内不足以滋养脏腑,症见大便干燥,外不足以润泽肌肤,症见皮肤枯涩萎黄。治以猪膏发煎润燥通便,化瘀利水。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发黄,口渴喜饮,皮肤枯涩萎黄,小便短少色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少津,脉数。
[病机]
瘀热阻滞,内热燥结。
[治法]
润燥通便,化瘀利水。
[主方]
猪膏髪煎方
猪膏半斤亂髪如鷄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髪消藥成,分再服。病徒小便出。
[主方分析]
方中用猪膏(即猪脂油)利血脉,解风热,润燥结,通大便,并配以消瘀血、开关格、利水道的乱发(即血余炭),使余邪得以泄利。
[注意事项]
(1)服用本方后当小便增多,大便易解,乃邪从二便去之征。
(2)本方针对燥结发黄证,寒湿、虚寒等发黄不适宜。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治疗黄疸,常加茵陈蒿、栀子、虎杖、金钱草利湿退黄。
②兼气虚者,加蜜炙黄芪、黄精等,以补益中气。
③兼血虚者,加当归、白芍等养血润燥。
④肝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清热化石。
(2)运用范围有认为本方可治病毒性肝炎、慢性盆腔炎、肝硬化腹水、慢性附件炎、老年性便秘等病证属津亏燥热瘀血发黄者。
[医案举例]
徐氏云:予友骆天游黄疸,腹大如鼓,百药不效,用猪膏四两,发灰四两,一剂而愈。
[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09]
四、预后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黄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爲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爲難治。(11)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黄疸病的预后。
语译
黄疸病,应以十八日作为痊愈的期限,治疗十日以上病当向愈,若反加剧者,便是难治之症。
阐释
黄疸病的预后,与正邪盛衰有关。正盛邪去,病即向愈,反之则病情加重。黄疸病本在脾,脾寄旺于四季末各十八日,脾旺之时,正可胜邪,病即向愈,故以十八日为期。此间如果调治得当,十日以上病当向愈,若失治、误治,病情日渐加重,是正不胜邪,故曰“难治”,预后不佳。因此,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在黄疸病治疗中的至关重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防部,其人振寒而餮热也。(12)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再论黄疸病的预后。
语译
黄疸病症见口渴的,比较难治;黄疸病症见口不渴的,则易治疗。病邪发于内部的,病人必见呕吐;病邪发于外部的,病人出现寒战并且发热。
阐释
原文以口渴与否提示湿热黄疸病情的轻重,以口渴为难治,是由于湿热化燥,里热炽盛,或热毒深重,病势迅猛。相反则病势较缓,预后较好。临床判断,当不能仅限于口渴一症,尚需结合相关脉证,方能全面。发于阴部或阳部,提示病情偏里偏表,均有不同见症,临证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