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2027900000061

第61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2)

阐释

吐血必致阴血亏虚,阴虚则火旺,虚火灼肺,肃降失常,不但吐血不止,反而加重咳逆上气。如此吐血、咳逆互为因果,以致阴不敛阳,虚阳外浮而见脉数、身热;虚火上浮,扰动心神,故虚烦不得卧。吐血不止,终将气随血脱,预后险恶,故云死,提示难治。

(二)治禁

1.衄家治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4)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衄家禁汗及误汗的变证。

语译

常流鼻血的病人,不可发其汗。误汗必致额上凹陷处的经脉下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转动,不得眠。

阐释

衄家,指经常衄血的病人,其阴血必亏少,虽有表证,亦不可辛温发汗。因汗血同源,若发汗则阴血重伤,经脉、目睛以及心神均失其濡养,故可见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转动,不得眠等症,甚至发展为痉病。

2.亡血治禁及变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9)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亡血误汗的变证。

语译

失血的病人,不可以发汗解表,汗出后会寒战怕冷。

阐释

亡血之人,虽有表邪,也不能发汗攻表。若更发其汗,不仅阴血更伤,而且阳气随津外泄而有亡阳之变。阳气虚损,周身失于温煦,筋脉失养,故寒傈而振。

亡血之人不可误用汗法,因汗血同源,误汗既伤阴血,又损阳气,易致变证。

四、证治

(一)虚寒吐血(柏叶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14)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虚寒吐血的证治。

语译

吐血不止的,用柏叶汤主治。

阐释

本条叙证简略,以药测证,可知所主为虚寒性吐血。导致虚寒性吐血的原因很多,如吐血日久不止,气随血耗,阳气渐虚;或中气虚寒,血不归经;或过饮寒凉,损伤阳气,温摄无力等。因此治以柏叶汤温中止血,引血归经。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吐血不止,血色淡红或暗红,伴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头晕眼花,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或芤。

[病机]

中气虚寒,血不归经。

[治法]

温中止血,引血归经。

[主方]

柏菜湯方

柏葉乾薑各三兩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焉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主方分析]

方取柏叶之清降,折其逆上之势而止血;干姜辛热,温阳守中;艾叶苦辛温,温经止血;马通微温(《神农本草经》),引血下行以止血。

马通汁即马粪加水过滤取汁而成,古人常用于止血。后世医家常以童便代之,其效亦佳。缪希雍《本草经疏》认为马通乃苦凉之品,据此有学者谓本方为寒热并用,阴阳兼顾,并非温剂,此说可供研究。

[注意事项]

(1)运用本方时侧柏叶炒焦用,艾叶用焦艾,干姜用炮姜效更佳,因为二药炮制后,由辛温变为苦温,则温而不散,止而不凝。

(2)本方虽以柏叶命名,但不可认为本方是清热止血剂,而是治疗阳虚失血证的代表方,因此临床运用时侧柏叶用量应小于干姜和艾叶。

(3)阴虚火旺或邪热出血证慎用。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若中气虚损,不能摄血,出血量大,可加人参或合补中益气汤益气摄血。

②若见心脾两虚者,合归脾汤补养心脾。

③若兼脾肾两虚,加四君子汤、二仙汤健脾益肾。

④伴心悸、心累,合生脉散益气养心。

⑤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血虚明显者,合四物汤养血和血。

(2)运用范围柏叶汤为治疗虚寒出血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并不限于吐血,对衄血、咯血或下血等均可使用。本方常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所致的吐血,肺结核咯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属中气虚寒失于统摄者。

[医案举例]

谢某,男,32岁。患肺结核8年,痰中带血8个月。诊时患者神疲意懒,面色黄晦,但两颧微红,频频咯出满口暗红色血痰。胸及上腹部阵阵疼痛,勉强能进少量粥饭,大便稀,口淡乏味,舌质胖而淡红,苔薄黄,脉弱数不任按,急拟柏叶汤治之。干姜9克,艾叶9克,柏叶15克,童便约50毫升调入煎好的药液中,1次温服。服上方3剂后,自觉精神好转,血痰显著减少,大便已成形。照原方加阿胶9克烊化,以滋燥养营。前后共服本方8剂,8个月的出血才告消失,观察十多天,无复发而出院。

[管其健.柏叶汤治疗肺结核咯血的体会.新中医,1975(4):35]

(二)热盛吐衄(泻心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涝主之。(17)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热盛吐衄的证治。

语译

心烦不安,吐血、衄血,用泻心汤主治。

阐释

原文“心气不足”,据《千金方》作“心气不定”,即心烦不安之意,可从。心藏神,主血脉,心火亢盛,扰乱心神于内,迫血妄行于上,故见心烦不安,吐血、衄血,血色鲜红,来势较急,面赤口渴,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治以泻心汤清热泻火而止血。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吐血、衄血,血色鲜红,来势较急,伴心烦不安,面赤口渴,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病机]

火热亢盛,迫血妄行。

[治法]

清热泻火止血。

[比较鉴别]

泻心汤与柏叶汤均治吐血,但有寒温之别,具体鉴别如表20-3。

表20-3泻心汤证与柏叶汤证之鉴别方证泻心汤柏叶汤症状吐血、衄血,血色鲜红,来势较急,伴心烦不安,面赤口渴,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出血不止,血色淡红或暗红,伴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头晕眼花,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或芤病机火热亢盛,迫血妄行中气虚寒,血不归经治法清热泻火止血温中止血,引血归经药物组成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本方加木香、马齿苋、槟榔,可治疗痢疾、泄泻。

②加炒栀子、黄柏、茵陈蒿治疗湿热黄疸效佳。

③热盛阴伤,加生地、麦冬、玉竹、沙参、白芍、阿胶等滋阴养血。

④出血血色鲜红,血热炽盛者,加炒栀子、牡丹皮、白茅根凉血止血。

⑤出血量大,兼气不摄血者,加西洋参益气养阴摄血。

(2)运用范围本方可用于西医的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食道静脉破裂、肝硬化)、急性肺出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以及鼻出血、痔疮出血、子宫出血等属于血热妄行者。还可辨证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黄疸型肝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结膜炎、巩膜炎、痢疾、皮肤感染、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感染、霍乱、痢疾等。

[医案举例]

吴某,女,26岁。月经非期而至,20余日淋漓不断。既往有此病史,经妇科检查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今又复发且重,用中药止血、固涩等药治疗1周,其血不止,拟行刮宫术,患者拒绝,复就诊于中医。询之血色鲜红,量多如崩而腹无所苦。饮啖如常,唯觉口苦烦渴。舌红苔黄,口气臭秽,脉滑数。患者务农,饮食倍常而大便秘结。时当炎夏,胃中积热已甚。冲为血海,络于阳明,热逼血行,上可为吐衄,下可为崩漏。胃热不除,故反复不已。法当釜底抽薪,不可陡事收涩。药用:大黄、黄连、黄芩、栀子各10克,生地榆15克,鲜荷叶1张。1剂血止大半,3剂血净而安。

[周德荣.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治验.河南中医,1998,18(4):210]

(三)虚寒便血(黄土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黄土湯主之。(15)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虚寒便血的证治。

语译

便血,大便在先,出血在后,此称为远血,用黄土汤主治。

阐释

下血,指大便出血。先见大便,便后出血,出血部位来自直肠以上,距肛门较远,故称为远血。因中焦虚寒,脾失统摄而血渗于下。治宜黄土汤温脾摄血。

黄土汤用治虚寒便血,据方测证,其出血血色紫暗,并伴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