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举例]
邓某,女,40岁,农妇。分娩四五日,忽然恶寒发热头痛,其夫以产后不比常人,恐生恶变,遂急邀余治。患者面赤如妆,大汗淋漓,恶风发热,头痛气喘,语言滞钝,脉象虚浮而弦,舌苔淡白而润,询得口不渴,腹不痛,饮食’二便俱无变化,已产数胎,皆无病难,向无喘疾,而素体欠强。仔细思量其发热恶风头痛,是风邪在表之候;面赤大汗气喘,为虚阳上浮之征;语言滞钝,乃气液两亏,明系产后中风,虚阳上浮之征。幸喜发病未久,尚可施治,若稍迁延,法难图也。观其脉象虚浮而弦,已伏痉病之机矣。当温阳益气以固其内,搜风散邪以解其外,偏执一面,证必生变。《金匮》云:“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乃师其旨,书竹叶汤原方1剂与之。淡竹叶9克,葛根9克,桂枝4.5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西党9克,附片6克,甘草4.5克,生姜3片,大枣3枚煎服。翌日复诊,喘汗俱减,热亦渐退,仍以原方再进1剂,3诊病已痊矣。
[刘俊士.古妙方验案精选.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310]
四、虚热烦呕证治(竹皮大丸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婶人乳中虚,烦蜀乙哐逆,安中益氯,竹皮大丸主之。(10)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产后中虚内热,胃失和降的证治。
语译
妇人在新产后哺乳期间,中气虚弱,心烦意乱,呕吐气逆,治以安中益气法,用竹皮大丸主治。
阐释
生子日“乳”,乳中虚指新产妇人正气亏虚之病机。妇女由于产时失血,育儿哺乳,乳汁去多而耗血,加之中气虚乏,气血资生之源不足,因而阴血偏虚,阴血虚则生内热,虚热上扰心神,则心中烦乱;热邪犯胃,胃气失和,则呕逆不安。其症尤可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低热留恋,舌红苔少,脉滑数无力等。治用竹皮大丸清热降逆,安中益气。安中益气有补中益气,和胃安中之意。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产后心中烦乱,呕逆不安,食欲不振,神疲,低热,舌红苔少,脉滑数无力。
[病机]
中虚内热,胃失和降。
[治法]
清热降逆,安中益气。
[主方]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弹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實一分。
[主方分析]
方中重用甘草为君,功能益气安中;与辛温之桂枝相配,可辛甘化阳,又可平冲降逆;竹茹、石膏清泻胃热,除烦止呕;白薇退虚热;枣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寒温相制,既不至温燥太过,又清胃而不损胃阳,共奏安中益气之效。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甘草当用炙甘草,且当重用,一般10~20克。
(2)产后脾胃虚寒者慎用。
[比较鉴别]
本方与白虎加人参汤鉴别如表25-4。
表25-4竹皮大丸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之鉴别方证比较竹皮大丸白虎加人参汤症状产后心中烦乱,呕逆不安,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低热留恋,舌红苔少,脉滑数无力热病后,汗出身热,口渴或渴欲饮水,饮水后仍口干舌燥,伴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乏力病机中虚内热,胃失和降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治法清热降逆,安中益气益气生津,清热止渴药物组成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虚热留恋不去,可倍用白薇,加地骨皮、青蒿、知母,以增加清虚热之力。
②心烦,气喘者,加柏子仁宁心润肺;或合栀子豉汤清心除烦。
(2)运用范围本方可用治妊娠呕吐、妊娠中毒症、神经性呕吐、病毒性肝炎、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道炎、更年期综合征、失眠、小儿夏季热、阳痿等属上述证机者。
[医案举例]
数年前,一友人来告,其妻产后每当哺乳必心中烦乱不已,恶心欲作,自称“闹心”,到难以支持的程度。登门诊后,得知该患者产后一直食欲不佳,多汗,乏力,有时身体阵阵烘热。乳汁量虽尚可,但质较清稀。观其人面色少华,舌淡少苔,脉虚无力。因初遇此证,难免踯躅不决,后忽思《金匮要略》“产后病篇”有“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产后虚烦,拟安中益气,清热宁神为治则。处方:
竹茹15克,石膏10克,白薇15克,白术10克,甘草15克,大枣12枚,当归10克,桂枝7.5克,柏子仁15克,煅龙、牡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服完2剂即觉明显好转,烦乱恶心得平,仍有胸闷心烦,身体烘热症减,余症均好转。但大便变稀,脉舌如前,将前方桂枝量增至10克,去柏子仁加茯苓10克、神曲10克,嘱继服3剂。4日后诸症痊愈,精神转佳,其脉平缓。活动量稍大时还易少量出汗,嘱每日用大枣10枚、黄芪5克水煎代茶饮,以善后调治。又5日后,友人来告,病愈,母子皆安。
[刘渡舟等.当代医家论经方·竹皮大丸治愈产后烦乱症.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48]
五、热利伤阴证治(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產後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11)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产后热利伤阴的证治。
语译
产后又下利,以致气血极虚,宜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治。
阐释
妇人产后营阴本虚,又患下利,复伤其阴,导致阴血大虚,故原文云:“虚极”。本证下利以白头翁汤为主方,可知其利为痢疾,由湿热下注所致,治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清热利湿,养血和中。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大便脓血,腹痛即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身热口渴,伴虚烦不寐,舌红苔黄,脉象虚数。
[病机]
阴血亏虚,湿热下注。
[治法]
清热利湿,养血和中。
[主方]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黄連蘗皮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膠令消盍,分温三服。
[主方分析]
白头翁汤为治湿热痢疾的主方,方中白头翁清热燥湿,凉血止痢;秦皮清热止利,调畅气机;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厚肠止利,诸药合用,功专清热燥湿,凉血止痢;加阿胶滋阴养血,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注意事项]
(1)虚寒下利非本方所宜。
(2)使用阿胶时,当另包烊化。
[比较鉴别]
本方与白头翁汤均治痢疾,但白头翁汤证以邪实为主,正气不虚,重在清热解毒止痢;而本方既有湿热下注,又有气血亏虚,故除与白头翁汤相同的一组痢疾症状外,还兼面色萎黄、少气乏力、头晕心悸等气血亏虚见症,病以正虚邪实并见,治当清利湿热与养血益气并重,二者一虚一实,其辨别的关键在于脉的有力无力。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发热恶寒明显者,酌加葛根、黄芩、银花、连翘、马齿苋,加强清热止痢之力。
②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木香、槟榔、白芍等理气止痛。
(2)运用范围本方应用不拘于产后下痢,亦可用于久痢伤阴,或阴虚之体的下痢。阿米巴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宫颈切除后引起的大出血、红斑性狼疮、滴虫性肠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皆可用之。
[医案举例]
阎氏妇,年24岁,住宿城。病因夏月感受暑湿,至秋后娩时,恶露太多,膜原伏暑又泻而变痢。其症痢下赤白,里急后重,日夜40余次,腹痛甚则发厥,口极苦而喜饮,按其胸腹灼手。脉息细数。细为阴虚,数则为热,此张仲景所谓:“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是也。然此症在产后,本妇又每日厥十余次,症已棘手,严装待毙,僵卧如尸。余遂晓之日:病势危矣,然诊右脉尚有神,或可挽救,姑妨仲景经方以消息之。亟命脱去重棉,用湿布覆心部,干则易之,方用大剂白头翁汤加味,苦寒坚阴以清热为君,甘成增液以润燥为臣,佐以酸苦泻肝,使以清芬透暑,力图挽回于万一。处方:
白头翁12克,北秦皮6克,炒黄柏6克,金银花18克,川雅连3克(盐炒),生炒杭芍各9克,益元散9克,净阿胶3克(烊冲),淡条芩6克,鲜荷叶1张。
次日复诊,痛厥已除,痢亦轻减,遂以甘凉濡润,如鲜石斛、鲜生地、鲜藕肉、鲜莲子、甘蔗等味。连服5剂,幸收全功。廉按:胎前伏暑,产后患阴虚下痢者颇多,此案仿《金匮》治产后下痢虚极,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合《伤寒论》黄芩汤增损之,以清热解毒,兼滋阴血而痊。
[何廉臣.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