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举例]
魏某,女,26岁,1999年4月23日诊。主诉:自月经来潮至今,月经量少而疼痛,几经治疗,从未得到改善。今经朋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月经点滴量少而疼痛,瘀血得下则疼痛缓解,月经持续时间2~3天,手足不温,心烦,头汗出,舌略红,苔薄略黄,脉沉。辨证:血瘀阳郁,经气不和,脉络不畅。治疗当活血化瘀,通阳通经。处方以土瓜根散加味:土瓜根9克,白芍12克,桂枝12克,虫10克,水蛭10克,虻虫10克,细辛6克,牡丹皮10克,通草9克,桃仁9克,当归12克。6剂,每日1剂,水煎二次合并分三服。并嘱其在下次月经来前1周诊治,基本按前方加减治疗,连续5个月,每月6剂。5个月后,月经量较原来增多,小腹不再疼痛,其他病证也随之解除。
[王付.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27]
4.水血并结血室(大黄甘遂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婦人少腹滿如敦(dui)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属水舆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湯主之。(13)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妇人水血俱结血室的证治。
语译
妇人小腹胀满,其形隆起如敦(为古代盛黍稷的器具)状,上下稍锐,中部肥大,小便略难而口不渴,此乃生产之后,余邪未清,是水与血俱结在血室,用大黄甘遂汤主治。
阐释
妇人少腹满,有蓄水与蓄血之不同。若满而小便自利,为蓄血;满而小便不利,口渴,为蓄水。今少腹胀满,其形高起如敦(duì)状,小便微难不渴,且发生在产后,所以诊断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治当水血兼攻,以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本证以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其形隆起,小便微难,口不渴或下肢浮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或白润,脉沉弦而涩为主要脉症。
[病机]
水血俱结血室。
[治法]
破血逐水。
[主方]
大黄甘遂湯方
大黄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當下。
[主方分析]
方中大黄荡涤胞中瘀血,使瘀从下而去;甘遂逐胞中水气,使水气尽从下去,与大黄相用,逐瘀泻水,洁净胞宫;因产后所得,故配阿胶养血扶正,佐制大黄、甘遂攻伐太过,使邪去而不伤正。
[注意事项]
(1)方后云:“当下血”,乃提示服用本方后不仅大小便次数增多,还会见下血,乃水血外出之征,下血后诸症减轻,切不可误以为病情加重;但若下血后病不愈者,且伴头晕,少气懒言等,则当审慎。
(2)孕妇禁用。
[比较鉴别]
本方与桂枝茯苓丸均可治疗水血互结,但主证、病机等均有差异,具体鉴别如表26-4。表26-4大黄甘遂汤证与桂枝茯苓丸证之鉴别方证比较大黄甘遂汤桂枝茯苓丸症状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其形隆起,小便微难,口不渴或下肢浮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或白润,脉沉弦而涩素有癥病史,常见小腹疼痛,或有包块;经行异常,闭经数月又漏下不止;停经不到三个月,便觉脐上有跳动感;舌质紫暗或边尖有瘀点,脉涩病机水血俱结血室宿有癥积,血瘀湿滞治法破血逐水活血化瘀,兼渗水湿,缓消瘕瘕药物组成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小便难者,加猪苓、泽泻、茯苓、车前子等淡渗利水。
②大便燥结者,酌加大黄量。
③瘀血重者,加桃仁、虻虫活血化瘀。
(2)运用范围常用治闭经、产后恶露不尽、产后尿潴留、肝硬化腹水、卵巢囊肿合并腹水、附睾瘀积症、精神分裂症等属于水血内结者。
[医案举例]
钟某,女,43岁,闭经3月余,腹部膨癃,状如10月怀胎,曾经数月诊治,且时减时复。诊时患者形体尚结实,唯面色萎黄,腹大如鼓,呕吐频繁,小便不利,大便稍结,时腹部隐痛,不欲饮食,睡眠不安,舌质偏红,苔白,脉沉缓。审前服之方皆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之类,且服用半月余,病情全无更动。中医辨证为水血并结于血室之中。《金匮》大黄甘遂汤证,施水血并攻之法。大黄15克,阿胶50克(烊化),桃仁10克,甘遂10克。1剂。晚间服药,至夜半时,腹中剧痛,约半小时后,前阴排出大量淡红色血水,其痛即缓解,腹胀亦随之消失。原方减量复进1剂,又排出血水若干,腹胀基本消除。复诊:服药后月经即来潮,经量较多且夹血块,头晕乏力,自汗畏寒,苔薄质淡,脉沉而细,改拟健脾益气,温中复阳之方调理之,予归脾汤合四逆汤加减数剂而愈。
[谢胜臣.经方验案.新中医,1984,4:23]
(四)带下病
1.湿热带下(矾石丸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婦人经水閉不利,臓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15)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干血内郁,湿热带下的外治法。
语译
妇人经水闭塞而不通,子宫内有凝结的坚积不去,是其中有干血,又时下白带,用坐药矾石丸主治。
阐释
本条带下病是由经行不畅或经闭,干血内着,郁为湿热,久而腐化所致。故以矾石丸为坐药,纳入阴中,以除湿热而止带下,这是治疗白带的外治法。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白带量多色黄,或臭秽,或阴痒,伴少腹疼痛,固定不移,按之则硬或闭经或月经色黯有瘀块,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病机]
内有干血,郁为湿热。
[治法]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主方]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内臓中,劇者再内之。
[主方分析]
矾石性寒燥湿,清热祛腐,解毒杀虫,酸涩止带;杏仁破滞利湿,与矾石相用,降气利湿,共奏燥湿清热,宣达气机之功;配白蜜滋润以制矾石燥涩之性。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治标之剂,一般还需同时内服消瘀通经之剂,如大黄廑虫丸、桂枝茯苓丸等以治其本。
(2)临证应用本方时,先将药依法制丸后,用消毒纱布包好,适温度,纳入阴道;如有宫颈糜烂或阴道溃疡者,宜先治其糜烂或溃疡,暂不宜用本方。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若湿热偏重,带下黄赤,配以四妙散加苦参、黄连、败酱草、牡丹皮、白茅根清热燥湿,凉血止血。
②若阴痒明显,以苦参汤加苦楝皮内服杀虫止痒;同时可在矾石散中加蛇床子、雄黄以增杀虫止痒之功。
③若脾虚湿注,带下色白量多,小腹空坠,配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
(2)运用范围本方常用治宫颈糜烂、宫颈炎、霉菌性及滴虫性阴道炎、带状疱疹、囊虫病、脚汗症等属于瘀积兼湿热内蕴者。
[医案举例]
李某,女,22岁,1998年3月22日诊,主诉:因多次作人工流产后并发宫颈糜烂,多次治疗,效果不佳。经妇科检查:宫颈三度糜烂。刻诊:带下量多,色黄而黏稠,有明显异味,内外阴均痒,时有疼痛,小腹有轻微下坠感,阴部潮湿,舌质无变化,苔腻,脉沉。辨证:胞中瘀湿阻结证。治疗当活血化瘀燥湿,通畅气机。处方以矾石丸加味:矾石10克,杏仁10克,蛇床子15克,地肤子15克,苦参6克。6剂水煎外洗,每日洗两次,用冲洗器冲洗,连续用30天。之后,病证悉除,经妇科检查:宫颈光滑,糜烂愈合,表面轻微充血,为治愈。
[王付.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33]
2.寒湿带下(蛇床子散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蛇床子散方,温陰中坐藥。(20)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阴冷寒湿带下的治法。
语译
妇人阴中寒冷,用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主治。
阐释
从“温阴中”及方后云“绵裹内之,自然温”,可知病人自觉阴中寒冷甚至连及后阴;以药测症还应有带下清稀,腰酸困重,少腹寒冷,外阴瘙痒等症状。此由阴寒湿浊之邪凝着下焦所致。故用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直接温其受邪之处,以暖宫燥湿,杀虫止痒,使寒湿得去,则带下自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带下清稀,色白,或黏稠,伴腰酸困重,少腹寒冷,外阴瘙痒等,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病机]
阴寒湿浊,凝结下焦。
[治法]
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主方]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内之,自然温。
[主方分析]
方中蛇床子性味辛苦温,温肾壮阳,散寒燥湿,杀虫止痒,善主妇人阴中瘙痒,男子阴囊湿痒;白粉甘平,补益正气,长于扶正驱邪,与蛇床子相用,益气以助阳,温阳散寒除湿。
[注意事项]
本方既可外用,亦可内服,但蛇床子因有毒,故内服注意剂量一般不宜太大,以免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寒湿带下,以本方加吴茱萸、远志、干姜等分为末,棉裹纳阴中,配以内服桂附地黄丸,可收卓效。
②若湿郁化热,白带色黄略臭,外用本方加苦参、土茯苓清热利湿;内配四妙散加红藤、蒲公英、败酱草清热燥湿止痒。
(2)运用范围本方可用治宫颈糜烂,滴虫性、霉菌性阴道炎,湿疹、外阴瘙痒症,包皮、龟头念珠菌病、湿疹、湿疮等属于下焦寒湿之证。
[医案举例]
何某,女,62岁,1998年1月26日诊。主诉:患老年性阴道炎已有3年余,多次治疗,均因症状未能得到控制而更医。经妇科检查:诊断为老年性阴道炎。刻诊:阴部瘙痒而干燥,阴部阴冷,有白色分泌物,舌苔无变化,脉弱。辨证:阳虚寒湿证。治疗当温肾散寒,燥湿止痒。处方以蛇床子散加味:蛇床子24克,苍术15克,蜀椒6克,地肤子24克,黄柏6克。5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合并分三次内服外用。每次服药约150毫升左右,外用250毫升。二诊:病证好转,又以前方5剂。之后,用本方约20余剂,诸症悉罢。
[王付.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5]
(五)腹痛
1.瘀血内阻(红蓝花酒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16)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妇人血瘀腹痛的证治。
语译
妇人感受了六十二种风,导致腹中血气刺痛,用红蓝花酒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