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候节令相违亦病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爲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爲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属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爲至而太過也。(8)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从气候与节令当相应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
语译
问: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这几句话所指的是什么?老师说:冬至节以后的第一个甲子日的夜半少阳起始,少阳的时候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渐温暖,这是正常规律。如果冬至后未到甲子日,而气候早已变暖,就叫做未至而至;如果冬至后已到甲子日,气候尚未变暖,就叫做至而不至;如冬至后已到甲子日,气候仍旧非常寒冷,就叫做至而不去;如冬至后已到甲子日,气候变得像夏季五六月那样热,就叫做至而太过。
阐释
节令与气候变化,相当相应,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正常的自然规律,有利于万物生长。本条所说“冬至之后,甲子夜半”[甲子:是以天干、地支相配,用以表示年、月、日顺序的方法。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六十组,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因其始于“甲子”,故称之为甲子。此处指冬至之后的六十天],实际即是冬至后六十天的雨水,此时阳气开始从地面生发,故称“少阳之时,阳始生”(少阳: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时段,各六十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详见《难经·七难》),说明气候渐转温和,时与气相符合,是为正常气候。原文中从“以未得甲子”之后,主要说明时令与气候不相适应的情况,包括太过与不及,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已温暖,这是时未至而气已至;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尚未温和,这是时已至而气未至;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这是时令已至,而严寒气候当去不去;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变得像盛夏一样炎热,这是气候至而太过。以上所说的太过或不及,都属于反常现象。总之,非其时而有其气,就容易酿成六淫外感或时病流行,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临床应用】
(1)本条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自然整体观。因为只有自然界保持了整体一致性,才有利于人体五脏六腑的整体协调,方可达到人和自然最大限度的统一,防止疾病发生。
(2)第7条论时、色、脉相应;本条论时令与气候应相合,说明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从预防上说,应重视内养正气,外慎风邪;从治疗上说,应当因时制宜。所谓“因时制宜”,指不同的季节气候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本草纲目》撰《四时用药例》称:“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五、杂病预后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爲實,滑則爲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臓即死,入腑即愈,此爲卒(cù)厥,何谓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爲入臓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爲入腑即愈。(11)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从变化(动)观出发,举杂病中的卒厥为例,论述治未病。
语释
问:寸口脉象沉大而滑,沉为血实,滑为气实,血实和气实相互搏结,血气人脏即死,入腑就容易治愈,这叫卒厥,如何理解?老师说:口唇呈现青色,身体厥冷,这是入脏的表现,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如全身温和有汗,这是人腑的表现,容易治愈。
阐释
“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是指脉沉为血实,脉滑为气实,脉大为邪盛。邪在于血则血实,邪在于气则气实。故寸脉沉大而滑,说明邪气充斥,气血俱病。
“实气相搏”,指血实与气实相并,可以引起血气并走于上的“卒厥”证(指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这与《素问·调经论》所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的意义相同。
“血气人脏即死,人腑即愈”是指五脏主藏而不泻,血气并入以后,不能自还,使神明昏聩,猝倒无知,出现唇口青,身冷等症。唇口青是血行不利,身冷是阳气衰微,此时元真之气不行,升降出入道路阻绝,故谓“人脏即死”。六腑主泻而不藏,血气并人,容易外出,邪人于腑,虽有猝然昏仆,手足逆冷等症,但与脏气欲绝者不同。血气虽并人于腑,只是暂时现象,少顷即可气返血行,阳气外达,邪气随之外泄,使身体温和,汗自出,而病告愈,故谓“人腑即愈”。示人及时救治,防其由轻变重。
【临床应用】
本条据脉象判断病机,从脏与腑说明病情轻重,并结合证候推测预后,这是脉症合参以诊知疾病的具体运用。文中“寸脉沉大而滑”,是气血壅实所引起的一种复合脉象,出现这种脉象的病人,在未发生猝倒之前,就应“见微知著”,及早防治。可知本条亦寓有“治未病”的精神。
阴阳规
一、杂病病机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爲有陽無陰,故稱厥陽。(10)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举厥阳为例,论述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协调是杂病的总病机。
语译
问:古代医经上说“厥阳独行”,这话如何解释?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阳没有阴,阳气独行于上,所以称为厥阳。
阐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若阴血(液)亏虚于下,则无阴维系的孤绝之阳浮越于上,疾病便接踵而至。有与无乃相对之词,全系病态,借以表明阴阳失去相对平衡是导致一切杂病的总病机。
【临床应用】
“厥阳”的临床证治:治阴虚火旺盗汗的当归六黄汤;治阴亏阳亢,肝风内动,有滋阴潜阳之功的镇肝息风汤。
二、杂病分类与中人五邪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脚掣痛。除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臓病各有十八,合爲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爲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裹,(gǔ)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13)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从阴阳角度论述杂病分类计数方法及五邪中人规律。
语译
问:阳病十八种,指的是什么病?老师说: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种是指的什么病?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为九十种病。人又有六微,各有十八种病,合为一百零八种病。另外,五劳、七伤、六极和妇女三十六种病,不包括在内。
清邪即雾露之邪,多伤上部;浊邪即水湿之邪,多伤下部。大邪即风邪,多伤于表;小邪即寒邪,多伤于里。饮食失节从口而人,是食积为病。风、寒、湿、雾、饮食五种病邪伤人,各有一定的规律,风邪伤人多在上午,寒邪伤人多在下午,湿邪伤人偏于下部,雾邪伤人偏于上身,风邪使人脉浮,寒邪使人脉紧,雾邪伤人皮肤腠理,湿邪则易流入关节,饮食失节伤人脾胃,寒气盛伤经,热气盛伤络。
阐释
本条可分为两段解析。
其中第一段论古代对疾病的分类和计数。阳病是指头痛,项、腰、臂、脊、脚掣痛等六种在肌表经络的病证。因阳病有营病、卫病、营卫合病三者的不同,三六合为十八病。阴病是咳、上气、喘、哕(呃逆)、咽(指咽中梗塞)、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九种在脏腑的病证,因阴病有虚实的不同,故二九合为十八病。五脏病各有十八,是说五脏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而为病,有在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五个十八,合为九十病。六微谓六淫之邪中于六腑,腑病较脏病为轻,故称为六微。六微亦有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六个十八,合为一百零八病。至于五劳(《素问·宣明五气》及《灵枢·九针》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致。《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以志劳、思劳、忧劳、心劳、疲劳为五劳。《诸病源候论》又有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之说)、七伤(《诸病源候论》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本书《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大黄廑虫丸条,有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共为七伤)、六极[《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均以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备急千金要方》作髓极)、精极为六极]以及妇女三十六病(《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均作十二瘕、九痛、七害、五伤、三痼),由于致病因素不属六淫外感,所以说“不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