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宫秘史
12116000000031

第31章 有口难辩终由命——奇案冤狱篇(1)

人的欲望是非常可怕的,由此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惨剧和冤案,隋朝虽短,人们也无法泯灭对权力的追逐。在这次大规模的血与肉的竞争之中,终会有人付出惨重代价。他们或许无法预测自己的生命期限,然而有人却可以终结他们的生命,因为权力可以夺去人的生命。这是自然法则,大隋也难逃这一规律。

虞家为何两代被冤

东汉末年,汉廷中央统治在黄巾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之下日益衰落,于是各地官吏和地主豪强势力展开了割据和兼并的斗争,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国力大伤,边地的各少数民族势力也乘机发动大规模的起义,大有要称霸中原的架势。一些民族从割据一方,到统一一个大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中匈奴族的一个分支铁弗部率先大量内迁,并在西北地区建立了大夏政权。中国封建历史上,称这一混乱的时代为“五胡十六国”。当时属于匈奴铁弗部的虞庆则家族,也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入内地建功立业,并登上统治阶级高峰。从此开始了家族非常富贵的历史时期。

虞庆则曾任北周和隋朝两朝大臣,他原来姓鱼。在南北朝时期,他的父亲赫连祥出任灵武太守,所以全家也从这个时候搬到了灵州,后来又迁居京兆栎县。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北方的豪强,在当时也显赫一时。

生在这样一个富贵家庭的虞庆则在祖辈的影响下,也是自幼习武,身体特别的强壮而且武艺精湛,由于种族的原因,还懂得鲜卑族语。开始的时候,他是在北周做官,袭爵被封为沁源县公,后来立了大功,于是被任命为仪同大将军、并州总管长史、石州总管,授开府。

由于虞庆则的军事才能,他当时管辖境内的少数民族在他的威严之下,不敢轻举妄动,还有些少数民族归到了他的门下,在这一方面,可以说他为北周政权北部地区的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隋朝建立之后,他被任命为隋的大臣,于是他还怂恿杨坚诛灭前朝北周宇文氏宗族,为巩固新生的隋政权立了大功,被提升为大将军、内史监兼吏部尚书、京兆尹,封彭郡公,并担任营建新都的工程总监。这时,突厥可汗沙钵略的妻子也就是原北周的千金公主,对于隋文帝杨坚灭她娘家家族怀恨在心,便极力鼓动沙钵略攻打隋朝新政权,妄想恢复宇文家族的统治,而沙钵略也早有南下的扩张野心,夫妻俩达成了一致协议。

等突厥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在开皇二年,沙钵略率十万多突厥大军,分东西两路齐头并进,同时越过河南、河西地区,并从木峡关和石门关,向隋朝的京畿腹地进犯。一时间,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区都被突厥占领了,使整个西北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对刚刚建立不久的隋朝政权构成极大的威胁,突厥军还步步进逼。

起先,隋文帝杨坚命令右仆射虞庆则率军驻防弘化,防备敌军从灵州道、原州道内犯。当两地失守后,隋文帝再命令虞庆则领兵出原州道,河间王杨弘领兵出灵州道,左仆射高颎领兵出宁州,各为元帅,分别迎击来侵犯的突厥军。虞庆则军打得非常英勇,部将韩僧寿等在鸡头山和原州大败突厥军。但是,虞庆则的部队也是伤亡惨重,仅仅因冻伤的就有上千人以上,部将达奚长儒的骑兵两千多人骑也死了百分之八九十,隋朝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虞庆则本人却因战功而升为尚书右仆射,可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将军的功成名就不知道是以多少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开皇四年,突厥侵犯隋朝失败之后,隋文帝又派虞庆则出使突厥汗国。这时,突厥内部出现分裂,达头可汗等称雄于西部,称西突厥,并经常对摄图所据的东突厥进行侵犯。乘东突厥处于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之下,虞庆则终于成功地说服沙钵略可汗向隋朝称臣,并于第二年率部众内迁,寄居到白道川,突厥从此对隋朝进贡,使得北方摆脱了战乱,广大边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但是虞庆则在这次出使劝降中违背了隋文帝杨坚的旨意,因为杨坚曾经嘱咐他说:“我想立把突厥纳到我大隋,如果他们有东西给你,比如马,你只收两三匹就可以了。”他不仅接受赠马千余匹,还纳可汗女儿为妻。但是隋文帝杨坚不仅因为他的功劳高而大大的奖赏,而且对于他的这些作为也不过问,还晋封他为上柱国、鲁国公,赐了他城县上千户,并奖封他的次子虞澄道为彭城公。虞庆则从而一跃位居宰相,爵为上公,他的家族儿女都得到了很大的奖赏,当时家中为此一片欢庆。

后来,虞庆则又于开皇十七年,奉命出任桂州道行军总管,担任征讨李世贤叛军的军事总指挥。在平定叛乱之后,虞庆则本来可以得到封赏的时候,但他心术不正的小舅子赵什柱却因为争宠并与他的爱妾通奸,设法陷害他,向皇上诬告他企图谋反。可悲的是,当时朝廷在没有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和未掌握可靠证据的情况下,就草草把这样一位重臣、名将不明不白地给杀了,而奖励诬告人赵什柱为柱国。所以有人认为,这是历史上的一桩悬案与遗憾,其实也是因为虞庆则的功劳太大,权位太重,已经对朝廷和皇上本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他的死也是命中注定的。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功劳太大,而遭人嫉妒陷害的忠臣实在是太多了!

虞庆则有两个儿子,长子虞仁孝,次子虞澄道。仁孝小的时候身上就透露着一股大将的风范,就像他的父亲,之后又因为父亲的功绩,就被封为仪同,领晋王亲信,大有飞黄腾达的前途,但却因父亲冤案而被除名罢官。隋炀帝即位之后,追念老臣旧功,为虞家平了反,重新授予仁孝后卫长史兼领金谷兰,监禁苑。后来在征讨辽东时,仁孝又被授都水丞,主持后勤监运,建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在大业十一年,仁孝被人告发图谋不轨,又被冤杀。可怜虞家这两代功臣,将自己的性命献给了朝廷,而又因为被冤,真的被朝廷夺去了性命。

隋文帝亲信薛道衡死因

薛道衡史称隋代北方文坛宗匠,是山东门阀士族,历任北齐、北周、隋几代要职,但是后来因为得罪隋炀帝而被杀。那么他是怎样得罪隋炀帝,又是怎样被杀的呢?

薛道衡在隋文帝时期因为文才过人而得到文帝的重用,当时满朝文武大臣及诸王都争着和他交好,宰相高颎、杨素也非常推崇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因为这样,当时他在皇帝和大臣的赞扬下名噪一时。

但是,隋文帝晚年对高颎、杨素等的猜忌,连累薛道衡也遭到排斥,被贬为襄州总管,转番州刺史。后来隋炀帝即位后,因为怜惜他的文才,便召他入阁任秘书监,负责皇帝文书的起草。但薛道衡却以年迈为由要求告老还乡推辞了,这主要是因为他不愿意侍奉行为不端的炀帝的托词,而且当时他还上奏一篇《高祖文皇帝颂》,赞颂文帝的恩德和功绩。里面是这样写的:“……天性弘慈,圣心恻隐,恩加禽兽,胎卵于是获全,仁沾草木,牛羊所以勿践。至于宪章重典,刑名大辟,申法而屈情,决断于俄顷。故能彝伦攸叙,上下斋肃。左右绝谄谀之路,缙绅无势力之门,小心翼翼,敬事于天地,终日乾乾,诫慎于亢极。陶黎萌于德化,致风俗于太康,公卿庶尹,遐迩岳牧,佥以天平地成,千载之嘉令,登封降禅,百王之盛典。”

隋炀帝读到这篇奏章,见薛道衡将文帝比做圣人,心中对他非常不满,认为“道衡誉美先朝,引‘鱼藻’之义也”。“鱼藻”是《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他的意思是,“鱼藻”篇借歌颂武王而讥讽幽王,也就是说薛道衡借歌颂先帝而讽喻当朝的皇帝。同时,他又研究了薛道衡的诗《昔昔盐》:“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绵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哪能惜马蹄。”

素胎日月宫

同时隋炀帝还指出诗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句是有意讽刺本朝皇帝是昏庸无道的作品,于是便将薛道衡抓进了监狱,要求其悔过并写道歉认错的奏章。但薛道衡自己认为没错,坚决不写。隋炀帝遭到了拒绝,觉得是不给他面子,堂堂皇帝却奈何不了一个大臣,于是便下令薛道衡自缢,结果一代文才颇丰的人就因为自己的诗歌得罪了隋炀帝而被迫死在狱中。

对于他的死,有后人评价说:“道衡遗恨何年绝,仍见空梁落燕泥。岂是骚人有讥刺,隋炀自是嫉佳诗。”但是也有人认为,隋炀帝处死他主要原因不在于他嫉贤忌能,而是因为他暴虐无道的本质,单单因为薛道衡赞先帝,又不依附于自己,于是就千方百计寻找借口以便杀死他,对待一个忠臣,只是因为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就将他杀了,这样的皇帝最终也会把一个国家给“杀”了。

韦孝宽为何没反叛隋文帝

韦孝宽是北周最杰出的将领,可以称得上是文韬武略,料敌如神,神通广大。所以弘农杨侃对他非常器重,并将女儿嫁给了他。韦孝宽曾屡立战功,大统十二年,西魏大冢宰高欢倾巢出动,企图一举平定关中,大军在战略要地玉壁,被守将韦孝宽拦阻堵截,高欢连营数十里,昼夜猛攻六十多天,死伤过半,不得已而退兵,高欢因此怨恨而死去。

除了这场战役韦孝宽功不可没之外,他还曾为北周献平齐三策,周武帝据此统一了中原,由此韦孝宽便名扬天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都以他为榜样,提到他的名字更是佩服和赞扬。

就这样,渐渐地,韦孝宽的名气与实力,杨坚也早就听说过了,于是在他以辅臣身份入主相府的时候,面对尉迟迥的反叛,首先想到的便是任用军功资历均与尉迟迥不相上下的韦孝宽做行军元帅。

韦孝宽也欣然答应,而且也没负杨坚所托,一举拿下了尉迟迥,再一次印证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是韦孝宽为何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反叛杨坚,而是非常依附听从他调遣呢?事实真相又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韦孝宽的妻子是弘农杨侃的女儿,而杨坚又自称是弘农杨氏的后代,所以杨、韦是亲家关系,杨坚上台后,韦孝宽肯定是会大力支持,绝不会反对,况且韦孝宽早年曾效力于独孤信麾下,杨坚的父亲杨忠也效命于独孤信,加上独孤信又是杨坚的岳父,所以韦孝宽不仅与杨坚有亲戚关系,而且与杨氏家族有战场上同生死的友谊,交情非常的深厚,在这些感情问题上,韦孝宽就不可能叛乱了。

但是有的人却不赞成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这件事单就感情而言非常牵强,历史上亲兄弟自残的事情时有发生,不要说只沾点亲带点故的关系了,所以他们认为在那个战乱年代,人们为了权与利早已不顾及什么伦理道德,更不要说友谊亲情了。更何况杨坚图谋篡周建隋大业,更是名不正言不顺,既然杨坚能取代自己的外孙的帝位,那么韦孝宽为何不能反叛杨坚呢?那么韦孝宽不这样做,肯定也有着自己的打算,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韦孝宽平定尉迟迥后没有乘胜回师长安,驱逐杨坚,夺取政权,是因为韦孝宽只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但是却不是一位政治领袖,更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才能。在一般情况下,很少有纯粹的军人能够夺取政权,韦孝宽对此有清醒认识,同时尉迟迥的例子就说明了一些问题,这便是他没有谋反的原因所在。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这一说法一出,也有人不赞同,这部分人的看法是,并不是纯粹的军事领袖便不能夺取政权,南朝宋、齐、梁、陈政权的更迭,就是军人政变成功的案例,而韦孝宽之所以没有叛乱,主要是他这个行军元帅虽可仰仗自己的威名统辖一时,但其手下的兵战线并不统一,每支队伍都有自己的打算,即便是韦孝宽起事,他们也未必会迎合。况且,杨坚在这支平尉迟军队中也有安插亲信,故韦孝宽也不敢轻举妄动,他不想因为这个原因而招来杀身之祸。

而无论是哪种说法或者是猜测,有一个事实是没法更改的,那就是韦孝宽在班师回京不久后就去世了。一代将星的与世长辞,也使一些人认为,韦孝宽当时已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没有时间与机会让自己一搏了,起兵反叛不是不想,而是已经力不从心了,也就随他去吧。

无论是哪种说法还是想法,总之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在权力与地位面前人们都有着自己的思索,都无法改变人们追逐权力和地位的野心,虽然人们没有为此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只是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不是本身没有想过,只是知道事实不允许也就放弃罢了。

刘昉谋逆事件的背后

隋文帝刚刚即位,就立即起用他当相国时府中的幕僚主持朝纲,其中有高颎、苏威、李德林等,而对曾力保自己登上皇位的中枢文臣、勋贵武将则只是给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因此,这部分人对此心中十分不满。刘昉就是其中的一个,于是他首先对隋文帝上述举措提出了反对意见。

对于隋文帝登基,历史上称“刘昉牵前,郑译推后”,又有卢贲鸣锣开道,可以说这三人是隋文帝成就帝王事业的最大功臣。然而郑译只封为上柱国、勋爵,刘昉为柱国、舒国公,卢贲更是被排挤出了权力机构之外,仅封散骑常侍。尽管这样,郑译还勉强能接受,整日求神拜佛祈望文帝回心转意能重用自己,而刘昉、卢贲则为此愤愤不平。刘昉对于权力的欲望非常大,更有很强的政治野心,尤其是他对于隋文帝这样任命感到极大的不满。开始的时候,他看到这个决定就明里暗里煽风点火,与朝廷对抗,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开皇初年,天下大旱,京师也连续发生饥荒,当文帝颁禁酒令,组织救济灾民时,刘昉竟公然租赁店铺,专门卖酒,当时隋文帝知道了这件事,但是隋朝刚刚建立,不宜立即斩杀朝廷重臣,而刘昉也确实为自己建立隋朝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所以也就放过了他,没治他的罪。但是,没想到,刘昉便认为隋文帝拿他没有办法,也就越发地猖狂起来,还居然暗地里又和散骑常侍卢贲、华州刺史张宾等互相勾结,欲以“清君侧”为口号,打击高颎、苏威等人,并密谋取而代之。对于刘昉等人的不轨企图,文帝其实早有觉察,本来对他们不打算追究什么,只希望他们能够改过自新,但是又思来想去,害怕这些人的行动对于隋统治不利,于是下令对这些人进行一番调查。

不久后,刘昉就知道了隋文帝让人调查他的事,就立即将罪责都栽到卢贲和张宾的头上,自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其实文帝真正的意思并非真要拿他们怎样,只是吓唬一下,使他们知道后就终止自己的不轨行径,加上这个案件确实牵连的人太多,隋朝刚刚建立,人心还不稳定,所以隋文帝也没多加追究,该原谅的就原谅,该放过的也就放过了。只是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为由,宽恕了卢、张二人,仅仅把他们贬为平民,也没有治刘昉的罪,这件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