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12180400000039

第39章 明清那些事(10)

官兵败走后,朱红灯等人商定借蒋楷惊魂未定时,要求释放先前被抓的六个拳民。蒋楷的条件是:先解散,然后放人。拳民对官府的诚信有所怀疑,他们希望蒋楷能从无故抓人的捕快中挑出两个来做人质,但遭到了蒋楷的拒绝。谈判一直持续到深夜,蒋楷最终把自己的为难处说了出来:“人可放,然而不敢放。”谈判破裂,去的拳民半夜回到杠子李庄,朱红灯意识到必须要再次引起官府的注意,此事才能了结。

引起官府注意的方法并不一定非得要与官府发生正面冲突,朱红灯决定率领拳民们去进攻恩县刘王庄属于天主教会的教堂和庞庄属于美国公理会的基督教堂。之所以要攻击这两个教堂,是因为庞庄传教的传教士明恩溥经常在上海的报纸上写文章,鼓动清政府出面镇压中国的拳民。朱红灯还没有到达庞庄,明恩溥就已经得到消息,并立即和山东巡抚衙门取得联系,要求清政府派军队前来镇压,于是济南知府卢昌诒与亲军营管带袁世敦率兵前往,要灭掉朱红灯一伙人。

在半路上,朱红灯捉到了官军的探子,他将探子释放,并且让他转告当时的长官卢昌诒和袁世敦:“我现在回杠子李庄,是为两位大人考虑。如果我们再和官军相遇,那大人就要自失颜面了。”但是,袁世敦并没有把朱红灯的话放在心上,他认为几个拳民根本不可能抵抗他的正规军。

十月十八日,袁世敦率领官兵跟着朱红灯来到了森罗殿。朱红灯当时正和拳民弟兄们吃饭,听说官兵前来,扔了饭碗,抄起武器就冲了出来。双方随即开始大战,朱红灯的确有指挥才能,再加上义和团奋勇向前,在奋战了五小时后,官兵开始战略转移。但拳民这边三十多人被杀,十六人被活捉,于是朱红灯急忙召集义和团,迅速退出了森罗殿。不久后,官兵又卷土重来,村民为了避免全村遭到枪炮轰炸,就派了一个读书人出去迎接,但官兵却将此人当作义和团,一枪给毙掉了。

此战过后,朱红灯与心诚和尚、于清水等人率部转移到了禹城县的丁家寺,商量决定了下一步的战斗意图。在十一月四日大闹苗家村后,朱红灯与心诚兵分两路:朱红灯南下长清,心诚南下茌平与博平。

十一月十五日朱红灯路过茌平大张庄教堂时,教堂里的人对他挑衅。朱红灯忍无可忍,发出了攻打教堂的命令,并一举攻下,然后他又下令将这座教堂烧毁。

外国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失色,随即就愤怒至极。他们要求清政府必须尽快解决朱红灯和他的拳民,还要求立即撤换办事不利的山东巡抚毓贤。各地的教堂纷纷组织起来,准备对抗朱红灯和他的义和团。

在官府还没采取积极行动的时候,这年的十一月十七日,朱红灯在华岩寺休整的时候,内部发生了争斗。

内斗的起因是因为分配不均。朱红灯的嫡系右哨(当时他的组织分左右哨)因为分得很多,左哨就愤愤不平。朱红灯又没有妥善处理好,左哨的人彻底被激怒了,不知谁大喊了一声:“谁不打朱红灯,谁就是小老婆养的!”

谁都不想自己是小老婆养的,于是,一百三十多人朝朱红灯冲了过来。右哨的人当然不能见朱红灯挨打,先把他塞进轿子里,然后护着轿子想走。左哨的人多,在打斗中将轿子掀翻,朱红灯从轿子里面钻了出来,领着右哨的人就跑。左哨的人撒腿就追,追到最后,朱红灯被打得满脑袋是血,只剩两个人勉强将他扶起,又向西北方向跑到了五里庄。

两天后,济东道吉灿升、游击马金叙率兵突袭五里庄,捉住了朱红灯的亲信,逼他交出朱红灯。该亲信经不住官兵的酷刑,就把朱红灯指认了出来,朱红灯被活捉了。

朱红灯被活捉的两天后,他的另一位好兄弟心诚和尚被自己的亲外甥出卖,在杨庄被捕。义和团的另一个首领于清水也被手下出卖,被捕。

当时捉于清水的是茌平县县令豫咸,他一心想要放了于清水,对他说:“你不是于清水。”于清水大怒:“我就是,我就是。”豫咸见此人是真不想活了,只好拉出去枪毙了。

朱红灯、心诚和尚被捕后,被囚于济南大狱,不久便被处死。

朱红灯之死并不预示义和团的结束。被毓贤解散的神拳拳民在回家后因无地可种,又重新聚到了一起。到了1900年,义和团的活动中心渐渐从山东向北方转移,直隶、天津、北京,乃至山西、内蒙和东北地区的义和团群起,掀起了更加声势浩大的“灭洋、反帝”新高潮。

【酷评】

不要对你当下的处境有太多抱怨,因为“境由心生”、“境随心变”。在今天,没有人能比朱红灯更不幸,想方设法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但他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改变命运的追求。这种强有力的心态一旦碰上大环境的改变,立即如鱼得水。做人就应该如朱红灯那样,抓住时势狂潮的缰绳,让短暂的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第二十四节 “床下都督”黎元洪

1911年十月十日,革命党人孙武等人发动了武昌起义,并很快取得了成功。革命军决定在湖北成立军政府,但在推举政府都督的人选时,众人却犯了难。

当时孙武已经被火药烧伤了脸,裹着一块纱布,在医院里休养。与孙武一起闹革命的文学社社长蒋翊武,此时不知逃落何方。同盟会的重要领袖黄兴、谭人凤、宋教仁等根本就不知道武昌起义的事情,此时都身在他地。革命党的领袖孙中山更是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其他几个领导起义的人,如吴兆麟、熊秉坤等,无论是能力还是影响力都不够格。

拉虎皮做大旗在很多时候都是铁律。所以,他们必须要抬个大人物出来压住台面,以提高这个新政府的权威性。思来想去,大家想到了黎元洪,此人在那个时候至少在名声上很响亮。他是湖北黄陂人,凭真才实学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分配到了北洋水师。甲午海战中,他真刀真枪地与日本人干过仗,军舰被日军击沉,漂浮在海上七日后才被人救了上来。后来他被当时的封疆大臣张之洞看中,之后又被派到日本学习,归国后就参与领导了湖北新军的训练。

武昌起义爆发时,黎元洪担任的职务是清军驻武汉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兼管着马炮营、工程营和辎重营各队的事务。在很多人印象中,黎元洪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上司。所以,他在士兵中口碑颇好,算是有些声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黎元洪是完全有实力压住台面的。可是,当革命党去请他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时候,他用湖北黄陂话重复说三个字:“莫害我,莫害我……”

黎元洪这么害怕当然是有理由的。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响起之时,他吓得立即从营房中逃了出来。他惧怕起义士兵拿他问罪,于是不敢回家,就换了一身衣服东躲西藏,打算混出城去。后来,他跑到了黄土坡他的参谋刘文吉的家里,然后派了一个伙夫回家取行李,结果被人发现,进而被跟踪到了黄土坡刘家。当时黎元洪听见门外马嘶人喊,吓得躲到屋中蚊帐后面,后来觉得不妥又钻到了床下。折腾了三五次之后,革命军马荣将子弹上膛,威胁他出来,黎元洪见再也无法躲避,只好从床下钻了出来。

革命军请黎元洪到咨议局参加会议。黎元洪支吾其词地说:“你们不要来找我,我不是革命党,干不了这场大事。”马荣满脸怒容地威胁他:“你不去也得去,逃也逃不了,不如先跟大家见面谈一谈。”

于是,马荣牵了一匹马让他坐上,黎元洪只得一声不吭地随着他们走了。

天亮之后,众人拥着黎元洪到了阅马场咨议局。黎元洪走到门口,有人高呼:“黎都督到了!”他一言不发,假装没听见。

接着,咨议局通过选举的形式,把他的鄂军都督的名义肯定了下来。而他却说:“你们不要抬举我,我不是革命党,不够都督资格,够资格的是孙中山,你们何不请他来担任都督呢?”

黎元洪这种消极抗拒的态度激怒了周围的革命党人,当即有人骂道:“黎元洪不识抬举,是清朝的忠实走狗!”“干脆一枪送他归西吧!”说话间,有人就真的就拿出了枪对着黎元洪吼道:“你本是大清奴才,当杀!我们不杀你,推举你做都督,你还不愿意。你甘心做清朝奴才,我枪毙了你,想当都督的人多的是。”说着就要扣动扳机,吓得黎元洪面无人色。

在威逼之下,黎元洪还是不肯答应,他开始了消极对抗,像木偶一样,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他觉得不再是大清官吏也罢,但不能再趟革命军的浑水。由于黎元洪一直不肯就任都督,革命军只好将他软禁起来。他整日愁容满面,心事重重,心想:“我现在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朝廷把我当叛徒,党人把我当囚徒。这下可完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死了之。”

事情的转机在几天后,革命党人在商议国号的时候,最终确立了国号为“中华民国”。黎元洪当时也在场,可始终沉默不语,这又引起了革命军的强烈不满。一位革命党人逼着黎元洪在安民告示上签字,黎元洪像怕被蛇咬一般,连声说:“莫害我,莫害我!”这名革命党大怒,举枪对黎元洪说:“再不答应,我就枪毙你!”后来干脆自己拿起笔签了一个“黎”字,说:“我代签了,看你还能否认不成!”很快,这份《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就贴遍了全城。

黎元洪一“出山”,效果十分明显,武昌城内“都督黎元洪”的大名惊天动地。民众想不到黎协统也是革命党,于是原本隐匿逃散的新军军官纷纷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归附军政府。不仅是这些人,一些清朝地方官吏、高级将领见黎元洪是革命党,居然也站出来说支持革命了。这些都是黎元洪“榜样”的力量。

不久后,汉口、汉阳的革命党起义,以武昌为中心的革命大有形成改天换日之势。精明的黎元洪看到武汉三镇已归革命军掌握,态度开始有所变化,在被革命党人进一步劝说后,他剪掉长辫子,随即发表了任职演说。

几天后,黎元洪便正式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黎元洪这个“反革命”被逼上梁山入伙革命,对于武昌起义后稳住阵脚、安定军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十七天后黄兴赶来武昌指挥汉口和汉阳保卫战,也为全国各地在一个月之内连锁反应的燎原之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酷评】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可这话要放到黎元洪身上,就有点不合适了。有些人为了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挖空了心思,却最终还是默默无闻。但黎元洪却是被人拿枪逼着这才不情不愿地“不朽”的:武昌起义,敲响了两千年帝制的丧钟,而他则是公认的起义领袖,这是何等的功业!有的时候,机会来了,不管你是否有准备都会砸到头上。对此,只能说,人各有命,凡事淡定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