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346000000037

第37章 带脉辨证 (1)

第18章 带脉辨证 (1)

一、带脉概述

(一)带脉循行路线

足少阴经别,向上行至腘中,另走与足太阳经相会合,再向上内行至肾,当十四椎处(两旁肾俞穴)分出,属于带脉。

带脉出自季胁部,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五枢、维道穴,围绕腰腹部一周。

(二)带脉病证

如果带脉不和,可见妇女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等症。《素问·痿论》:“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说明带脉失调,可发生痿证。在王叔和的《脉经》里,也有“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等症的叙述。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临泣(足)通于带脉,其主治症有中风手足不举,肢体麻木拘挛,发热,头风痛,项肿连腮,眼目赤痛,齿痛,咽肿,头旋,耳聋,皮肤风疠痒,筋脉牵引不舒,腿痛,胁肋疼痛等。

(三)归经选药

严西亭《得配本草》:当归主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又说:白芍主带脉腹痛。川续断、艾、龙骨主带脉为病。其中艾治带脉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升麻、甘草缓带脉之急。

沈金鳌扩充王海藏、李时珍之论,列治带脉病诸药要品及九方时说:血崩久而成枯:四物汤。崩漏涩剂,收:白芍、白垩、艾叶、黄芩。血闭久而成竭:四物汤。闭者破剂,通:三棱、牛膝、桃仁、红花、黄芪、鲮鲤甲炙、肉桂。

带脉的引经药,《得配本草》附录《奇经药考》及《杂病源流犀烛》中的“带脉病源流篇”等,都有记载。朱小南《朱小南妇科经验选》归纳先贤的经验,补充一己之得,将带脉药分类如下:

1.升提带脉:升麻、五味子。

升麻,《奇经药考》认为能缓带脉之缩急,朱老认为以升提带脉的弛松为妥。因 疝、肾着等症都可应用,甚至带下崩中久陷者,用本品颇验,都取其升提之力。五味子为带脉药,《傅青主女科》宽带汤用五味子,谓:“或疑方中用五味、白芍之酸收,不增带脉之急而反得带脉之宽,殊不可解。”他又解释:“用五味之酸以生肾水,则肾能益带,似相碍而实相济也”(少腹急迫不孕章)。朱老不能同意他的论点,因为五味子的性能,正如李东垣所说:“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本草纲目》五味子条所引)。”盖味酸能收敛带脉,补气则巩固它提系的功能而奏升提之效。

2.固托带脉:龙骨、牡蛎、乌贼骨、椿根皮。

《奇经药考》认为:“龙骨治带脉为病”,盖带下久陷,非固托不能奏效,除龙骨外,尚有牡蛎、乌贼骨都有固托带脉的功效,带下日久,上列诸品均可选用。

3.止带脉之疼痛:白芍、甘草。

《奇经药考》认为:“白芍治带下腹痛”,又说:“甘草缓带脉之急”,凡是带脉失调而发生疼痛现象,芍药、甘草二者并用,协同安抚带脉,而收止痛之功。

4.温带脉之寒:艾叶、干姜。

《奇经药考》认为艾叶能温下焦,暖胞宫,所以能祛带脉之寒。干姜辛热散寒,带脉受寒,则功能减退,弛垂而酸痛,用热药温暖,寒去而功能恢复,所以甘姜苓术汤中用本品,其理即在于此。

5.清带脉之湿热:黄芩、黄柏、白芷炭、车前子。

《杂病源流犀烛·带脉病源流篇》认为黄芩亦为治带脉病要药,凡带脉有湿热滞留,黄芩之外可加黄柏。如果形体虚胖,湿重而兼阴部痛痒并有浮肿的,可加白芷炭、车前子,以增燥湿之力,尤其白芷,《神农本草经》已述其治带下之效,近人更认为是治湿热带下的引经药。

6.补带脉之阴:当归、熟地黄。

叶天士治奇经之法,以当归为治带脉病主药,“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临证医案指南》龚商年按语)。带脉阴虚营亏,当归之外,可加熟地黄,效力更为显著。

二、带脉辨证病案评析

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状如束带,故称带脉。带脉的主要功能,总的说来是“约束诸经”。它从第2腰椎发出,围腰一周。因此,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由于带脉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冲、任、督皆起于胞中),所以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带脉为病主司妇人带下,《傅青主女科》说:“夫带下皆是湿证,而以带下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带脉为病概言之,可分虚实两 候,实证源于带脉阻滞,虚证责之带脉迟缓。兹择其主要病理变化介绍验 案数则。

1.带下病案

苏某,女,69岁。患者胆石症术后,腹泻已近半年,迭经中西药物治疗罔效,近半个月来症情加重,腹泻稀水便日五六行,腹部坠迫,纳少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乃中气亏虚,清气下陷,带脉失约所致。治以益气升陷,固束带脉。药用:

党参15g,炙黄芪30g,炒白术12g,炙升麻6g,炙柴胡6g,炙甘草10g,巴戟天10g,续断12g,杜仲10g,五倍子6g,诃子肉10g,陈皮6g。

服药1周,腹泻停止,续于原方去五倍子、诃子肉加入鹿角霜、金毛狗脊等调治半个月以巩固疗效。

[陈革. 从奇经论治经验点滴. 国医论坛,1999,14(1):19]

原按:带脉绕腰一周,约束纵行之经脉,使其守于常度。若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往往易造成带脉失约,诸经弛缓,出现诸如内脏下垂、久泻脱肛、带下等证。治疗此等证候,除投益气升陷药物外,参用固束带脉之品,方能获事半功倍之效。

2.环腰拘痛案

陆某,女,27岁。1992年9月26日初诊。患者14岁月经初潮,经来腹痛,并绕腰一周,似绳索紧束,每因情志不悦而临经绕腰痛,经量较多,经期缩短。今适临经期,感胸闷腰酸,小腹坠胀,绕腰一周紧束感。舌苔薄白,脉象弦细。按疼痛部位,诊断为经行带脉拘急痛。证系肝肾不足,复肝气郁结,带脉阻滞,拘急而痛。治拟缓带脉、疏肝气、补肝肾之法。处方:

当归10g,白芍30g,甘草6g,香附10g,紫苏梗10g,郁金6g,白术10g,延胡索10g,乌药10g,补骨脂10g,杜仲15g,阿胶(烊冲)10g,仙鹤草15g。

服2剂后,经水来潮,束腰痛减轻,守前方续进3剂,嘱下次临经前1周复诊,先后调理3个月经周期,带脉疼痛缓解。

[沈志强,程婉丽. 带脉为病临证治验. 江苏中医,1995,1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