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346000000039

第39章 跷脉辨证

第19章 跷脉辨证

一、跷脉概述

(一)阳跷、阴跷脉循行路线

足太阳经脉有通过项部入于脑内的,正属于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后项正中两筋之间入脑,分为阴、阳跷二脉,阴跷、阳跷相互交会,交会于目内眦。

1.阳跷脉

阳跷脉起于足跟部,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风池穴。

2.阴跷脉

阴跷脉是足少阴经的支脉,起于然谷穴之后的照海穴,上行于内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入于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达鼻旁,连属目内眦,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阴跷脉也起于足后跟中,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二)跷脉病证

《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就是说阴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这说明跷脉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申脉通于阳跷,其主治证有腰背强直,癫 ,腿肿,恶风,自汗,头痛,雷头风,目赤痛,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挛厥逆,吹乳,耳聋,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等;照海通于阴跷,其主治证有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

(三)归经选药

严西亭《得配本草》谓:“防己入阳跷”“肉桂入阴跷”“穿山甲、虎骨入阴阳二跷”。

《灵枢经》用半夏秫米汤治阳跷病不寐,则半夏、秫米也入阳跷。

《续名医类案》记载黄锦芳说:“古人论虚痫之证,昼发责之阳跷虚损,用十补汤加益智仁。夜发责之阴跷虚损,用六味丸加鹿角胶,或用紫河车、当归、人参”。癫 “若阳跷而兼阳维虚损,则于补中益气汤加桂枝、益智”,“阴跷而兼阴维虚损,则于六味丸加鹿胶、鹿茸、人参、故纸、当归、河车、紫石英。”

二、跷脉辨证病案评析

跷脉的“跷”字有足跟和跷捷的含意。因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篇》有“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的论述。《灵枢·脉度篇》还说:“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意指男子多动,以阳跷为主;女子多静,以阴跷为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跷盛,主目张不欲睡;卫气行于阴则阴跷盛,主目闭而欲睡。说明跷脉的功能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1.眼睑下垂症案

蒋某,男,59岁,干部。2001年6月2日初诊。诉左上眼睑下垂已8个月,起先尚轻,觉抬眼皮较累,后至眼皮只能抬之半起,平视时两眼明显大小不一,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先用扩血管、营养神经之剂及新斯的明等治疗,见效甚微。后又求助于中医。经服补中益气汤类方治疗1个月,觉精神略振,但眼睑仍有下垂。张老诊得患者面色少华,左上眼睑下垂,但未遮及瞳仁,怕冷少动,食纳及二便尚可,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阳跷脉虚,目开不利,治拟温阳通络,并嘱患者适当活动四肢。方拟:

熟附块30g(先煎),川桂枝15g,淫羊藿15g,仙茅15g,菟丝子15g,炒川续断15g,川芎15g,全当归15g,炙甘草6g。

连服半个月,眼睑较前略起,前后加减治疗3个月,左眼皮已能正常抬起。

[承小敏,张剑秋. 以“奇经病”辨治杂病的经验.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5(1):65]

原按:阴跷、阳跷分别起自照海、申脉,各自沿下肢内外侧上行,至目内眦而合,合而入脑,入脑后再分,达于目锐眦而交。阴跷脉下秉足少阴之脉气,上承阳明经于口唇鼻旁达于目下纲,阳跷脉秉足太阳之脉气上行,达于目上纲。二跷均分别接受正经气血的渗灌达于上下眼睑,起着濡养眼睑利于其发挥开合功能的作用。二跷于睛明合而入脑,入脑后再分,达于目锐眦。此次联系途径有脑的参与,共同主持眼的开合功能。如果二跷脉的脉气不协调,则眼的开合就会发生故障。其中阳跷主开,阴跷主合。

评析:患者面色少华,怕冷少动,舌质边有齿痕,脉沉细,证属阳跷脉虚。阴跷脉下秉足少阴之脉气,阳跷脉秉足太阳之脉气上行,故阳跷脉虚,温阳药选用入肾与膀胱经药物,方以熟附子、桂枝、仙茅、淫羊藿温通跷脉阳气,以菟丝子、川续断补肾气,川芎、当归入阴跷和血通脉,正显奇经以通为用的特点,甘草调和诸药,药证相符,故能获效。

2.失眠案

张某,男,50岁。素有痔疾,本次病发延续2个月之久。出血甚多,经治痊愈。但遗有昼夜失眠,心烦易怒。神情不定。纳谷不下,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失血之后,血亏阳亢。跷脉受损,拟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交通心肾,补益奇经。方选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复方图治。处方:

生熟地黄各10g,阿胶10g,当归10g,黄连2g,肉桂2g,茯神10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青龙齿15g,远志5g,粳米10g,白芍10g,鸡子黄1个。

服药7剂,睡眠改善,每夜能睡3~4小时。继服30剂,失眠痊愈。

[邵性丽. 奇经虚证治验5则.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1):25-26]

原按:二跷病在《灵枢·寒热病篇》说:“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瞋目者目张不寐,瞑目者即目合嗜睡。叶天士将“失眠”或“嗜睡”归为二跷为病。本患者失眠始于失血之后,血亏阳亢,跷脉受损,治以壮水制阳,交通心肾,补益奇经,调复跷脉为治。方中生熟地黄、当归、阿胶、白芍、鸡子黄补益阴血,茯神、龙齿、远志潜镇八脉之阳;黄连、肉桂通阴跷,交通心肾;粳米入跷脉能泄阳补阴,调和跷脉,诸药合用使阴复阳制,二跷得充,阴阳调和,心肾相交,失眠得愈。

评析:调跷脉可治疗睡眠失调之失眠、嗜睡症。早在《灵枢》中即有详细论述。如“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因此对于顽固性失眠、嗜睡,可以另辟蹊径,从阳跷脉虚治之,通过交通阴阳,可获奇效。

3.两跷脉病呵欠案

何某,女,32岁,1993年8月8日初诊。自述病呵欠已2~3年。每发作则精神困倦,呵欠频作,涕泪自出,精神几不能支,肢软无力殊甚。如是日发1~2次或3~5次,每次数分钟,殊以为苦。经多方中西医治疗皆无效果。诊其脉舌尚平,权以人参定志丸合百合汤3剂予服,不中。窃思:《灵枢》尝论阴阳气相引故数欠,欲寤不能,欲寐不得,病责卫气循行失常。两跷脉司卫气而主寤寐,主目之开合,其气通肝胆,乃借用柴胡龙骨牡蛎汤调阴阳以治之。处方:

柴胡10g,桂枝10g,法半夏15g,云茯苓10g,黄芩6g,党参10g,大黄6g,生龙骨15g,生牡蛎5g,生姜10g,大枣5枚。3剂,日服1剂。

月余其夫因他病来诊,喜告其妻病竟未再发。

[朱祥麟. 奇经病医案六则. 中医杂志,1996,37(9):527-529]

原按:据《灵枢》所论,卫气行阳为阳跷所主而目睁,行阴为阴跷所主而目闭。目为肝窍,其欠发而泪出,显然与两跷脉气失调并与肝气失衡相关。徐灵胎尝论柴胡龙骨牡蛎汤“能治肝胆之惊疾,以之治癫痫甚效。”足见其调神镇静之功。盖此方用参、桂、姜、枣等能振奋阳跷之阳气;龙、牡、夏、苓等能镇静阴跷之阴气,柴、芩以和解之;大黄通络脉血气,使两跷阴阳气调,两年奇疾,竟然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