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老药新用途
12367500000008

第8章 抗精神失常药 (3)

第四节 抗精神失常药 (3)

另有人用多塞平治疗254例皮肤瘙痒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5例(包括神经性皮炎瘙痒、亚急性湿疹、局限性皮肤瘙痒症),给予多塞平乳膏涂于脐窝部,外用无菌布敷盖脐部,1/d,6次为1个疗效,连续2个疗程,同时口服赛庚啶2mg,3/d;对照组(119例),不用多塞平,其他相同于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1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用药4~5d,瘙痒即开始减轻,皮损逐渐消退。多塞平局部外用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的特点。[朱林学,崔璐玲.5%多塞平乳膏外敷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4):237]

11.治疗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4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其中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8例,胸背腰部34例。病程(2.8±1.3)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过2种以上非麻醉性止痛药治疗无效者。给予多塞平治疗第1天8:00,25mg,口服,20:00,50mg,口服。第2天根据病人疼痛的程度,逐渐加量至疼痛缓解或病人能耐受且不影响工作,生活和睡眠为止,最大量150mg/d。第1周为调整期,第2周为稳定期,第3周减量至停药。停药1周后(即第4周)随访评价。在治疗周期内每周对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1次,共3次。结果:疼痛完全缓解者占90%,总有效率为93%。大多数病人在首剂服药后即产生止痛效果,在以后调整剂量后可完全缓解。[黄东祥,李艳.多塞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12):737]

二、抗精神病药

氟 哌 啶 醇

【别名】氟哌丁苯、氟哌醇、卤吡醇。

【药理】本品抗焦虑症、抗精神症作用强而久,对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的躁狂症状都有效。镇吐作用亦较强,但镇静作用较弱,降温作用不明显。本品肝分布较多。约15%由胆汁排出,其余由肾排出。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焦虑性神经官能症、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疾病。

【制剂】片剂:每片2mg,4mg。注射液:每支5mg(1ml)。

【注意】

1.孕妇禁用,因有致胎儿畸形报道。

2.基底神经节病变患者忌用。

3.心功能不全者禁用。

4.大剂量长期应用本品可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

5.本品多见锥体外系反应,降低剂量可减轻或消失。尚可引起失眠、头痛、口干及消化道症状。

【临床新用途】

1.治疗小儿多动症应用氟哌啶醇治疗小儿多动症患者,可明显改善症状。方法:内服氟哌啶醇,每次0.5~5mg,3/d,温开水送服,连续服药至症状消失止。

2.治疗小儿孤独症采用氟哌啶醇治疗小儿孤独症患者18例,效果显著。用法:口服氟哌啶醇,0.1~1.5mg/d[0.025~0.1mg/(kg·d)],分早、晚2次服。

3.治疗口吃据报道,有人应用氟哌啶醇治疗口吃患者15例,效果满意。一般服药12~15d见效。用法:内服氟哌啶醇,3.5mg/d,生效后以小剂量维持。

4.治疗顽固性呃逆取氟哌啶醇每次5mg,3/d,呃逆消失后再服2~3d。用上药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完全缓解率为81%。本品对脑血管病、精神因素等所致呃逆,疗效较好。(黄延祚.常用药物临床新用途手册,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

5.治疗化学药物引起的呕吐应用氟哌啶醇,可使化学药物引起的呕吐减少或消失。方法:①氟哌啶醇每次1~2mg,静脉注射,每3~6h 1次;②每次氟哌啶醇1~3mg,静脉注射,每2~6h 1次。

盐酸氯丙嗪

【别名】氯普马嗪、可乐静、冬眠灵。

【药理】盐酸氯丙嗪系吩噻嗪类之代表药物,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药,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安定、抗精神病;镇呕;降温;加强中枢抑制药(催眠药、镇痛药、麻醉药等)的作用。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和抗胆碱的作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是阻断丘脑下部的多巴胺受体,干扰内分泌功能,间接促进垂体生长素的释放和抑制催乳素的释放。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尿毒症、癌肿、放射病和一些药物(如四环素类、吗啡、洋地黄、雌激素和抗癌药)等所致的呕吐以及妊娠呕吐、降低体温、镇痛(特别是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等)。

【制剂】片剂:每片5mg,12.5mg,25mg,50mg。注射液:每支10mg(1ml),25mg(1ml),50mg(2ml)。

【注意】

1.有过敏史者、肝功能不良、尿毒症及高血压患者慎用,冠心病患者尤应注意。

2.肝功严重减退、有癫病史者及昏迷病人(特别是用中枢抑制药后)禁用。

3.本品可发生过敏反应,常见的有皮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皮炎、粒细胞减少(此反应少见,一旦发生应即停药)、哮喘、紫癜等。

4.本品刺激性大,静注时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局部疼痛较重,可加1%普鲁卡因做深部肌内注射。

5.直立性低血压。注射给药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主要与升压反射受抑制有关,用药后宜卧床休息1~2h。

6.急性中毒。一次大量(1~2g)吞服氯丙嗪后,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等症状。应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他α受体激动药进行治疗,禁用肾上腺素解救。

【临床新用途】

1.治疗咯血有人用盐酸氯丙嗪治疗咯血患者,当时可见效,1周左右止血,总有效率为95%。其作用是因氯丙嗪可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及肺循环,支气管动脉压,并可镇静、消除紧张情绪,从而使咯血停止。方法:盐酸氯丙嗪10mg肌内注射,4~6h 1次,必要时可增至每次15mg,4h 1次。

2.治疗急性肾炎盐酸氯丙嗪可阻断α受体,改善肾微循环,故可降低血压,使水肿和蛋白尿消除。有人用盐酸氯丙嗪治疗45例急性肾炎。获得较好效果。方法:氯丙嗪1~1.2mg/kg体重,肌内注射或由莫非管滴入,6~12h 1次,以后可随眼底血管象逐渐缓解而延长用药间隔时间;阿托品0.03~0.06mg/kg体重,缓慢静脉注射或由莫非管滴入,2~8h 1次,使达到“阿托品化”。因氯丙嗪还对阿托品引起的烦躁不安、谵妄等,使阿托品更好地发挥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

3.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人用盐酸氯丙嗪1000mg/d,在出现急性器质性精神错乱症状时服用,服用后,精神症状迅速改善,血小板数及血红蛋白逐渐恢复正常。其作用:盐酸氯丙嗪可稳定细胞膜,治疗浓度有对抗溶血作用。同时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凝聚剂ADP有关,氯丙嗪可防止随溶血而发生的ADP释放。

4.治疗偏头痛有人用盐酸氯丙嗪1mg/kg体重(极量100mg)肌内注射。其效果、症状基本缓解与消失者47.4%,总有效率为84%,明显优于用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主要是氯丙嗪抗5-羟色胺及镇静有关。

5.治疗婴幼儿腹泻有人发现盐酸氯丙嗪可抑制环磷腺苷(cAMP)形成,减少肠道分泌;改善肠道微循环;抑制肠道蠕动。此外,盐酸氯丙嗪还具有抗菌活性,从而可治疗小儿腹泻。用药后,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治愈率97%,优于用庆大霉素及收敛剂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显著。方法:盐酸氯丙嗪0.5~1.0mg/(kg·d),分3次口服,连服3d。

6.治疗胆道蛔虫病有人用盐酸氯丙嗪治疗胆道蛔虫病患者,用药10~15min起效,疼痛渐缓解。其作用:氯丙嗪有α受体阻滞作用,使胆道平滑肌及胆道口括约肌松弛而缓解疼痛,方法:复方氯丙嗪2ml(含氯丙嗪、异丙嗪各25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滴速为每分钟20~30滴,1/d,必要时用2~3d。

7.治疗前列腺增生有人用盐酸氯丙嗪治疗前列腺增生症患者20例,5例用药后40min左右,均能自行排尿,9例导尿1次后自行排尿,6例症状减轻或消失。盐酸氯丙嗪不但能消除不需手术者,手述被推迟者及不宜手术者的症状,而且还能预防再次尿潴留或减少再次尿潴留的次数,以及解除早期急性尿潴留和导尿后不再保留导尿管等。作者认为,可能与氯丙嗪阻滞前列腺组织及其包膜、膀胱颈和三角区的α受体,从而降低前列腺包膜组织中平滑肌张力有关。方法:①仅有排尿困难者,氯丙嗪25mg,每晚睡前服。②急性尿潴留早期,氯丙嗪50mg,肌内注射;卡那霉素1g,肌内注射。以后氯丙嗪25mg,每晚睡前服,卡那霉素0.5g,肌内注射,2/d,连用5d。③急性尿潴留时间已较长者,氯丙嗪50mg,肌内注射;卡那霉素1g,肌内注射。接着做导尿或行膀胱穿刺抽出尿液,不保留尿管。以后继续用此二药维持治疗。

8.治疗顽固性呃逆有人用盐酸氯丙嗪每次25mg,口服,3/d,治疗顽固性呃逆43例,呃逆1d消失27例,2~3d消失11例,5d后减轻4例,1例无效。38例随访4个月以上无复发。其中15例恶性肿瘤所致者至死无复发。其机制可能与盐酸氯丙嗪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抑制膈肌兴奋有关。作者认为,呃逆是一种非特异的膈肌痉挛现象。其产生原因一般分为中枢性及外周性,前者包括精神性、神经系统病变、中毒性等,后者包括生理性、膈肌及其上下病变。另有人用盐酸氯丙嗪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85例(原发病包括肺癌,肺结核、肺炎、肝硬化、胃癌、胆囊炎、肝癌。

病程6~24d,频率12次/min以上),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氯丙嗪每次25mg,3/d,口服,1d后减为2/d;对照组40例,运用654-2每次10mg,2/d,肌内注射,均为5d 1个疗程。结果:用药1个疗程后,治疗组45例中,治愈40例,好转3例,无效2例;对照组40例中,治愈30例,好转4例,无效6例。两组无显著差异。据报道,邓永峰等用氯丙嗪与维生素B6穴位注射治疗股部术后顽固性呃逆患者82例,效果显著。取穴:天突(直刺0.5~1cm,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刺3~4cm),内关、足三里(两穴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用氯丙嗪每次25mg,维生素每次B6100mg,穴位注射,每穴0.5~0.8ml,1/d。用1~7d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82例中,治愈80例,无效2例。治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邓永峰.穴位注射治疗腹部术后顽固性呃逆8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3):234]

9.治疗眼睑毛细血管瘤有人用盐酸氯丙嗪局部注射治疗1例眼睑血管瘤,疗效显著。其作用为盐酸氯丙嗪强烈刺激作用(pH3.5~5.0)引起无菌性炎症,使血管瘤形成瘢痕而愈。方法:以1ml注射器接5号针头,抽取氯丙嗪液(25mg/ml)0.3ml,自血管瘤边缘进针,深达皮内,边进针边注药,使血管瘤轻度变白为止。

10.治疗青光眼有人球后注射盐酸氯丙嗪治疗绝对期青光眼12例,结果平均注射后1h疼痛缓解,48h疼痛消失,饮食、睡眠及生活正常。

11.治疗口腔黏液囊肿用盐酸氯丙嗪0.2~0.3ml注入囊腔内(剂量视囊肿大小而定,注药前先吸尽囊液)治疗口腔黏液囊肿,注药后一般7d即愈。其作用可能是氯丙嗪的强烈刺激作用,破坏囊壁 ,使囊肿发生机化,形成瘢痕而愈。

12.治疗百日咳据报道,用盐酸氯丙嗪1.5~3mg/(kg·d)加异烟肼10~20mg/(kg·d),分3次口服治疗百日咳。一般用药2d后痉咳明显减轻。另报道痉咳期盐酸氯丙嗪、普鲁卡因、链霉素双侧肺俞穴交替封闭获良效。

13.治疗寻常疣与蹠疣有人用盐酸氯丙嗪治疗寻常疣与蹠疣,治愈率达96.8%。作用机制:偏酸性的氯丙嗪注射液对组织产生较强刺激性,引起疣体局部化学性炎症,破坏并阻断了随疣而长的营养血管,致使疣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而愈。方法:以碘酊、乙醇消毒皮肤后,抽吸药液,用皮试针头(4号)由疣附近皮内刺向疣基底中央,缓慢注入氯丙嗪注射液(25mg/ml),至疣体转为苍白色为止(每个疣体需药液0.1~0.2ml),外以消毒敷料覆盖。多发疣1次可同时注射3~5个疣体。未愈者2周后可做第2次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