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
12400100000021

第21章 通货膨胀偷走了百姓多少储蓄?

当通货膨胀来临时,你将比过去更需要为钱发愁。

五年前两角钱一根的冰棒,因为通货膨胀现在就需要一元钱才能够买到!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钱越变越少了。确切地说,钱的总数没有少,但是实际上能够买到的东西变少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钱变得不值钱了。显然,通货膨胀就像个小偷,会把我们存在银行里的钱不知不觉地偷跑了,只有等到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才会发现钱变少了。但是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这些钱再也追不回来了!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以前 100元能买到的东西,现在需要更多的钱才能买到,也就意味着我们将要付出更多的金钱,才能维持和原来一样的生活水准。显然,同样多的钱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大大降低了。对老百姓而言,没有不痛的通胀,只不过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程度不一样罢了。若通货膨胀温和,假定平均通胀率只有 2%,累积计算,物价每 36年便会翻一番;但假如通货膨胀率上升至每年 8%,物价每 9年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在 36年后退休的人士,若希望享受等同于现时 500万元价值的退休金,通货膨胀率 2%的话,退休之时便要有 1000万元;通货膨胀率上升至 8%,你便要想想到时能否手执 16000万元了。

如果用更简单明了的例子来做一个计算分析,你将对通货膨胀带给 通胀隐痛你的经济损失更加了然于心!假如你在银行存了 100万元,假定按通货膨胀率 4%计算,将会如何?5年后,实际消费力相当于现在的 81.5万元,缩水 18.5万元;10年后,实际消费力相当于现在的 66.4万元,缩水 33.6万元;15年后,实际消费力相当于现在的 54.2万元,缩水 45.8万元;20年后,实际消费力相当于现在的 44.2万元,缩水 55.8万元;30年后,实际消费力相当于现在的 29.4万元,缩水 70.6万元。 ......

如此通胀下去,你那 100万元将会眼睁睁地缩水变没了,这太可怕了!那么,在通货膨胀中我们的储蓄被偷走了多少呢?

自 2010年 4月经济数据出炉以来,“通胀”对老百姓储蓄的危害成了民众关注的焦点,若干年后现金实际购买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大众最关心的问题。有人计算过,即使按照 3.5%这一保守的通胀率来计算,1万元现金 20年后的实际购买力仅仅是 5026元。精明能干的你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储蓄缩水的情况?

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发多了钞票。那么,谁能够在需要更多票子的时候推动央行多发票子?谁又能够将大部分多发的票子据为己有,从而大大增加自己的购买力,甚至在一夜之间暴富?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那就是,通货膨胀在对一部分人加税的同时,可能会为另外一部分人提供巨额补贴。如果银行坏账成堆,在财政注资无法持续、自身盈利能力无望神话般提高、上市圈钱远水不解近渴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就可能成为唯一的选择。最简单的就是你存进去 100元,通胀 20%,还给你的就只剩下 80元。如果通货膨胀再恶性一点,还给你的钱就可能更少,那对银行来说就更好了。

用即时通胀率,也就是按照现在的通胀率计算,中国已经出现了负利率,但冲着银行借来的国家信用,老百姓还是一股脑儿将钱往银行里送,这就更增加了银行欢迎通货膨胀的动机。很容易猜想,实际利率一变负,中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比以前“漂亮”了不少。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解决银行坏账的时候,曾经谈到过通货膨胀的办法,他明确将其列为政治上风险极大的选择。

到底谁拿去了居民存储的财富?我们不妨就以 2004年为例,来计算一下这一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因通货膨胀而带来的净损失。保守估计,2004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净损失约 4070亿元。中国政府正在通过通货膨胀税和利息税,将这一部分财富进行转移支付。问题是,这笔财富被转移到哪里?谁是最后的获利者?

年终一般都是计算一年收成的时候。那么对于中国居民而言,2003年年初存入银行的 1元人民币,到 2004年年底是多少呢?按照一年期定期存款来计算,由于是年初存入,无法享受到 2004年 10月 29日的央行加息,年底获得利息收入 0.0198元人民币,按照 1995年规定的利息税水平 20%计算,净得利息 0.0158元。

当然,精明的人不会忘了实际上还应该刨去通货膨胀的损失,以平均 5%计算当年的通货膨胀率,1元钱本金损失 0.05连续的负利率使居民存款不断缩水元,应得利息损 通胀隐痛失 0.0008元人民币,因通货膨胀损失 0.0508元人民币。计算的结果是,2003年年初存入的 1元人民币到 2004年年底,净损失 0.035元人民币。2004年 1月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 116289.11亿元,根据上面的计算,若剔除掉存取对于日均存款的影响,假定截至 2004年年底应计息的日均存款余额保持与年初存款余额相当,保守估计,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仍将产生净损失约 4070亿元。

这样的数字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是相当于 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财政的增收规模,是 186家中央企业的全年利润,是中国一年投入到城市建设中的资金规模,是广州市 2004年全年的 GDP。中国工商银行要达到国际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资金缺口也是 4000亿人民币。这消失的4000亿居民财富到底去了哪里?从计算过程就可以看到,政府通过通货膨胀税和利息税,将这一部分财富进行了转移支付。那么问题是,这笔财富被转移到哪里,是否还会回归居民的个人财富呢?

利息税的去向相对透明。可以计算出国家至少征收 465亿人民币的税收,上归财政,作为财政资金投向国家重点支持的基建项目、公共事业以及地区间和行业间的转移支付。

由此来看,居民储蓄的 400多亿利息税交给政府进行公共投资。但令人担忧的是,交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气、供热等项目,占公共投资比例大约仅为33.4%。削减公共投资,在有限的政府支出下,这些公益性和公共事业投资更加得不到保障。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往往监管不力,原有的行政垄断变成新的市场垄断,结果是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费用。

或许有乐观主义者认为,465多亿利息税形式的财富转移至少可以部分用之于民,倒还不算损失惨重。但对于 3600亿元的通货膨胀税来说,则几乎找不到一丝乐观的解释了。所谓通货膨胀税,实际上是政府以通货膨胀方式向全体居民征收的一种隐蔽性税收。这种税收的使用去向更103 加复杂,其收益也就更加不可预期。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尤其是长期存在,或多或少都能被看做政府默认社会财富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移和积累,而且主要是向那些具有市场定价权的生产者转移,如那些具有垄断市场地位和掌握垄断资源的生产者。

美国是最典型的利用通货膨胀税向全球聚敛财富的例子。它通过过度发行美元向全世界征收通货膨胀税,但是由于它强大的跨国公司体系在全球各地掌握了资源和定价权,因此尽管美国政府赤字连连,但是美国的企业却越来越富有。而在另一些转型国家,特权阶级一方面热衷于影响政府征收通货膨胀税,另一方面又能够携款外逃,从而回避自家资产的通胀,也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