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
12400100000007

第7章 “劣币驱逐良币”是什么意思?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每年高考前夕,各大高校都会要求一些具有良好信誉的高中向其推荐他们最优秀的学生,希望能将他们提前招入自己的学校,以此扩充生源实力。所以,每年都有很多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可以提前被名校相中,直接面试进入大学,让其他家长和学子羡慕不已。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下这种选拔的过程,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被推荐免试的学生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被推荐免试的学生很可能不是这个学校中最优秀的,或者说是次优的。为什么呢?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大学和高中之间的博弈。对名牌大学而言,能够将最优秀的学生提前揽入麾下,可以减少很多意外情况出现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如高考失败或者报考了其他院校);而作为中学校长,也有自己的考虑,如果最优秀的学生都被报送了,那谁来替他们考“状元”,自己学校和其他学校竞争的时候就不太好看,况且这些最优秀的学生如果正常发挥也能考上名校。基于这种考虑,中学校长也许并不想把最优秀的都推荐,至少给自己留几个最棒的。加上各个高校很难完全了解到这些被推荐学生的真实状况,靠的只是校方给出具的各种成绩证明。这种情况下,高中校长推荐的一般是次优的学生,而将最优秀的学生留给了自己,拿来冲“状元”,为自己学校增添更大的荣誉。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而在经济学中,这种类似的现象就可以表述为“劣币驱逐良币”,上述例子中,最优秀的学生就是“良币”,次优的学生就是“劣币”,次优的学生将本来属于最优学生的机会给挤占了,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作为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劣币驱逐良币”有着自己的出处。它说的是在铸币流通时代,在金和银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即金币和银币都可以同时在市面上流通。这样,国家必须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人们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实现金银的自由兑换。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得市场上只会流通价值较低的货币,从而使这种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 1∶16,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使其价值降低时,就出现了“金贵银贱”的现象,如果人们察觉到了这种变化,就会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的结果是银币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即都会把脏的、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硬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了,那么最后我们交易的货币都是脏的、破损的。幸好,人民银行会收回残损的纸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首先,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其次,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最后,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换句话说,劣币和良币除了自身质地、价值031 有所差异外,其他的都一样,同样的流通,同样的功能,而且这种差异可以量化,用固定的比率表现出来。正因为其他作用都一样,而且两者之间可以自由兑换,当两者本身价值有所差异的时候,人们当然会选择质地更好、自身价值更高的那种货币。当两种不同质地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只要有价值差异,劣币驱逐良币就无法避免。

如果进一步探讨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我们就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即交易双方的信息分布不均匀,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大学和高校校长有同样多的信息,对学生有完全的了解,也就不会出现接受次优学生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原则,在此多列举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譬如说,上班族都有这样的体会,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秩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现实中一些善于“创造”政绩的干部往往会有更多的机会被提拔,而那些踏实做事、注重长久发展的干部则可能因短期内“没有”很好的成绩而被忽视。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

最后,想必很多人都关心,该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信息甄别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所谓的信息甄别是拥有信息劣势一方通过信息甄别机制主动识别拥有信息优势一方的信息。既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源于信息不对称,那么就应该通过信息甄别机制来共享信息。如名牌高校可以采用更多具体的指标,来加强对推荐生的考察。人们如果能知道哪些人是排队的,哪些是不排队的,就可以事先把不排队的排挤在一边等等。只要双方信息一致,那么“劣币就是劣币”,“良币还是良币”,何来驱逐之说?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