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求学集
12420900000065

第65章 文化随想(1)

笔记。写于2011年文化调研期间。

一、关于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有两个结合。一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一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去年在北京市委党校听国学系列讲座时专家讲的一个新观点,细想有些道理。没有前一个方面的结合,固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后一个方面的结合,同样也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为,马克思主义要表现为中国的东西,它总得借助于中国已经有的语言、文字,总得借助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得借助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不然它是没有办法中国化的。但是,这两种结合都有结合得好与不好两种可能。前一种结合搞得不好,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后一种结合搞得不好,也会使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混入其中,使马克思主义变了味道。下面我们举几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确的东西相结合的例证。比如,中国革命得依靠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途径,就包含有几千年农民起义的经验。比如,我们战争年代的军事斗争中的许多战略战术就与古代丰富的军事思想如《孙子兵法》有关。比如,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做法,就与历史上的边疆政策有关。比如,关于一国两制的做法,就与古代“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关。比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就与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关。比如,我们重视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升温,就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

文化随想四篇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错误的东西相结合的例证。比如我们搞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做法,就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有关。比如,我们不尊重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常常采取过火批判、错误斗争的做法,就与秦始皇以来的封建统治阶级迫害知识分子、大搞文字狱的历史传统有关。比如,我们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甚至发展到唯意志论,就与毛泽东十分欣赏传统文化中唯心主义夸大“心”的作用有关(如1958年8月赞扬禅宗创始人惠能“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跃进”胡长明:《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7页。)。比如,我们搞人民公社、五七道路,实行工农商学兵一体化、大办公共食堂等做法,就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切实根据。毛泽东1958年12月两次批示中央领导读《三国志》中的《张鲁传》,说他搞的“五斗米道”“近乎政社合一,劳武结合”,具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明确讲我们“现在的人民公社运动,是有我国的历史来源的”。胡长明:《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上),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149页。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简单化的一些理解,就与毛泽东欣赏惠能顿悟成佛的思想,称赞他“一方面使烦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有关胡长明:《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上),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57页。。比如,我们的不少做法中都带有封建主义的因素,就与毛泽东对秦始皇的高度评价有关,他自己就公开声明“我们是马克思加秦始皇”。

我们了解了这种情况,认识了这个问题,就应该自觉地注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应该与哪些传统的东西结合,哪些不能结合,以免我们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根本抵触的东西加进来,还当成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来贯彻,既害了我们自己的事业,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声。不管怎么说,肃清几千年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主义、小农意识等消极的东西是我们必须进行而至今尚未认真进行的一个重大任务。

二、关于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

(一)关于文化概念

文化,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有多少文化研究者,就有多少关于文化的定义。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把文化理解为一定社会人群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这个理解比较宽泛,但也正是由于宽泛,使得其内涵容量较大,也易于为人接受。在这种含义下,通常认为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也有人认为,按照容量大小,文化可以有广义、狭义之分。最广义的文化大致相当于文明的含义,举凡人类创造的一切都可以归入其中;中间意义的文化大致是与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在精神文化内部除去科学知识、道德伦理、政治法律思想等,而只剩下文学艺术一个大类,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政府文化部门管辖的范围。在我们跟意识形态作比照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采用中间意义的文化,即传统理解的作为社会三大领域之一的文化,也即广义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方面。

(二)关于意识形态概念

意识形态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自称为“思想科学的牛顿”的托拉西在他的《意识形态要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具有否定和批判的意味。在他们看来,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掩盖现实的精神力量和话语体系,是统治阶级遮蔽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并冒充全民想法出现的对群众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马克思逝世之后,意识形态概念发生了变化。一是把意识形态当作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和,比如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这个词语中就是这么使用这个概念的。二是把意识形态当作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体系,比如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词语中就是这么使用这个概念的。伯恩斯坦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一种意识形态,列宁则把意识形态当作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相互之间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他认为被统治阶级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毛泽东则把哲学看作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应当说,意识形态是一个历史性综合性的范畴,是与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相联系的思想体系,特别是指与统治阶级相联系的思想体系。我们现在一般是这么理解这个概念的。(本段叙述参考了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叶启绩等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和谐发展研究》一书)

(三)关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关系

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关系问题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而言之,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指导。就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而言,一是文化的范围比意识形态宽广得多,意识形态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尽管这部分很重要;二是文化的发展程度也制约着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在一个文化贫瘠的土地上,是不会产生多么高质量的意识形态的。就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指导而言,是讲一定社会的文化会在各个方面受到意识形态的约束和牵引,使得文化的各种形式或主动或被动地围绕着意识形态转动;这种现象就是马克思讲的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相连带地,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总是统治阶级思想指导下的文化。

说意识形态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指作为中间意义上的文化是精神现象的总括,而意识形态只是精神现象中的一小部分。在精神文化部分,有科学形态,有美学形态,有宗教形态,也有理论形态(哲学思想、政治学说、道德伦理、思想体系等大致可以归入其中),这大体上也就是人类头脑中掌握世界的几种方式。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也是这其中的一员。这样,我们大体上可以给意识形态一个定位,它是精神文化中与统治阶级价值取向相联系的一种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离不开整个文化的大地,同时又通过价值指导的方式渗透到其他精神文化的形式之中,甚至也渗透到制度形态的文化之中。当然,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也就在这里了。

显然,意识形态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不能不是相当巨大的。但是,意识形态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并不是单一方向的,而是多方向的,至少是双重的,即它可能对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可能对文化发展起阻碍作用。这里的原因,一是意识形态本身是否正确。腐朽了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肯定是阻碍文化发展进步的,而前进中的统治阶级犯了全局性的错误的时期,它的意识形态也肯定是错误的,也会阻碍文化的发展进步,如同我们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遇过的那样。二是统治阶级或曰领导阶级是否能够正确地处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握意识形态本身的宽窄,即文化的覆盖面,也就是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松紧度的问题。显然,过宽过窄,过紧过松,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当然,就我们国家来说,意识形态对文化的不利影响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的过宽、过紧造成的,是习惯上的“左”的东西造成的。这一点,我们至今还有改进的很大空间。

(四)关于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般说来,思想体系是可以以个人、学派、阶级、集团命名的,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如稷下学派、百科全书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如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无产阶级思想等等。而意识形态是应当以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命名的,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当然,其中每一种又可以区分为不同的阶段,如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意识形态是不尽相同的;中国解放后这60年的不同阶段其意识形态也是不同的。

我不赞成把某一特定的思想体系直接与某一社会阶段的意识形态等同起来,比如说把马克思主义直接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同起来。这是因为,一个思想体系与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还不能说就完全是一回事。我们可以说用某种思想体系为指导建立某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比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现行的意识形态等同起来,那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敬。我们千万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了、阶段化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比起我们现行的意识形态来,其内容要丰富、广博得多,其功能要全面、多样得多,其效用也要广阔、长久得多。我们不是老说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所以我们不能自己把它局限住了。马克思主义中有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也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内容,它不是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所能局限的。“君子不器”,马克思主义这个“君子”也是不能被理解成某个具体的“器物”的。

(五)关于理论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说过一个观点:理论,越是科学,就越是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它是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利益的,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自己的奋斗指向的。也只有这样,才有资格有勇气把科学性宣布为自己唯一的阶级性,而不是相反。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企图以理论的阶级性来遮蔽理论的科学性,而只能永远高举理论的科学性的旗帜。当然,马克思主义阐述这个观点的时候,是以理想状态的、应然状态的、纯粹无产阶级为其标的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纯粹状态的无产阶级是不存在的,纯粹状态的无产阶级只能是一种理论抽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无产阶级都总是与其他阶级或多或少地纠缠在一起的,其中既有农民阶级的胎记,也有小资产阶级的成分,甚至是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的影响,比如中国的无产阶级就是这样。它脱胎于农民阶级,而且生活在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不与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这里只是以无产阶级为例做分析,其他阶级也是同样,都不是以某个纯粹阶级的形态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谈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时候,务必把科学性的要求提到首位,以防止以某种不够纯洁的阶级性遮蔽了本应追求的科学性,从而防止把某些不够纯粹的阶级利益要求误当成科学性来论证、追求。在这里,无产阶级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地以不够纯粹的阶级性的调整来适应科学性、追求科学性的过程,而不是相反。

(六)关于意识形态的准确定位的重要性问题

意识形态有个定位问题。定位准确,对文化、对社会起的作用就好、就大,定位不准确,起的作用就差、就小。我们长期以来对意识形态的定位是不够准确的,有时甚至是偏差很大、错误很大的,其所起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这主要是“左”的习惯在作怪。一是意识形态定位过宽。什么都是意识形态,什么都跟意识形态挂钩,是一种泛意识形态的思维,一切精神领域的东西都被意识形态化了,也就是泛政治的思维,一切都被政治化了。而意识形态又被当作阶级斗争的主战场,动辄搞大批判,所以弄得人人谈虎色变而不敢沾边了。二是意识形态定位过高。前面说过,一定社会阶段的意识形态是在一定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不能把意识形态本身与思想体系等同起来。我们就常常不了解这一点,把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等同起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同共产主义思想等同起来,调子唱得很高,而且人人都得信奉、都得遵从,搞得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大家只能敬而远之。其实,曲高和寡,也是规律。这就很难发挥意识形态的正常作用。三是意识形态定位过紧。这是指用意识形态把所有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捆绑起来,而且捆得紧紧的,绝不放松。这就使得各种文化形式失去了得以生长的宽松土壤,很难茁壮挺拔,更难花繁叶茂。其实,意识形态与不同的文化形式之间,不应是等距离的,应该有所区别;即使与意识形态距离比较近的,也不能束缚得太紧,手里捧着、嘴里含着,肯定长不大。我们现在需要很好地解决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的定位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发展起来、繁荣起来。

三、关于文化与宗教

说宗教是一种文化,甚至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我赞成。因为,至少宗教具有文化属性。可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把文化属性列入宗教的特点或性质之中,妨碍了我们对宗教的准确认识,也妨碍了我们对宗教政策的科学制定。现在,是纠正这种认识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