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用穴位解剖图谱
12505400000004

第4章 特定穴位的层次结构与操作(3)

【取法】仰卧,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

②中层:趾短伸肌。

③深层:距跟外侧韧带、跗骨窦。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主治】外踝肿痛,下肢痿痹,颈项痛,目赤肿痛等。

光明足少阳胆经之络穴。

【位置】在足外踝上五寸(《甲乙》)。

【取法】仰卧或侧卧,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

②中层:腓骨短肌、趾长伸肌及长伸肌。

③深层: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主治】下肢痿痹,膝痛,目痛,夜盲等。

12.肝之原络

太冲足厥阴肝经之原(输)穴。

【位置】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甲乙》)。

【取法】正坐或仰卧,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

②中层: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③深层:第一骨间背侧肌。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主治】足跗肿,下肢痿痹,头痛等。

蠡沟足厥阴肝经之络穴。

【位置】在足内踝上五寸(《甲乙》)。

【取法】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稍薄。

②中层:皮下组织,不厚。

③深层:胫骨前面。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主治】胫部疼痛,月经不调等。

13.任之络

鸠尾任脉经之络穴。

【位置】在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

【取法】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

②中层: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

③深层:壁腹膜以及腹腔。避免刺中深层肝脏。

【刺灸法】直刺0.3~0.6寸,向下斜刺;可灸。

【主治】胸闷咳嗽,心悸,心烦,心痛,呃逆,呕吐等。

14.督之络

长强督脉经之穴。

【位置】在脊骶端(《甲乙》)。

【取法】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薄,皱褶多,神经丰富。

②中层:肛尾韧带或骶结节韧带,针刺此韧带时有一定韧性阻力。

③深层:直肠后壁。切不可刺穿直肠后壁,以免出现感染或形成瘘管。

【刺灸法】取俯卧位或膝胸位,直刺0.2~0.3寸,调整针尖向上,沿尾骨和直肠之间刺入。

注意:由于该穴位位于尾骨尖与肛门之间,形态学角度看: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中的骶曲影响到穴位的深层结构,而直肠后贴骶骨,终端又要开口于肛门,如此形成直肠骶曲和会阴曲,骶曲突向后,而会阴曲突向前。所以医者进针时一定要考虑这样的形态学变化,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先进针0.2~0.3寸,调整针尖沿尾骶骨向上刺0.5~1寸,以免刺中直肠,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也可用指针法刺激该穴位,具体操作略。临床上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果。

【主治】脱肛、痔疮、腹泻等。

15.脾之大络

大包足太阴脾经之穴。

【位置】渊腋下三寸(《甲乙》)。

【取法】侧卧举臂,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

②中层:前锯肌及肋间肌。

③深层:胸腔(肺)。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主治】胸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

四、合穴及下合穴

尺泽手太阴肺经之合穴。

【位置】在肘中横纹上动脉(《甲乙》)。

【取法】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有皱褶。

②中层:肱桡肌。

③深层:肱肌。

【刺灸法】直刺0.5~1寸。

注意:若针刺及神经干,可产生前臂外侧、手背外侧并向指端放射的强烈触电感,医者即可停止继续进针。

【主治】咳嗽,咽喉肿痛,潮热,牙疼,高血压等。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

【位置】在肘外辅骨肘骨之中(《甲乙》)。

【取法】稍屈肘,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有皱褶。

②中层: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

③深层:桡神经干及肱肌。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主治】偏头痛,肩周炎,耳聋,牙疼,高血压等。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之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位置】在膝下三寸,胻外廉(《甲乙》)。

【取法】在犊鼻穴(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从手掌按膝盖时当中指尽处是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

②中层:胫骨前肌,位于小腿前外侧皮下,紧贴胫骨的外面;若针偏外侧,可刺中胫前动、静脉。

③深层:小腿骨间膜,为一坚韧的纤维膜,连接胫腓两骨的骨嵴之间。

【刺灸法】①直刺:稍偏向胫骨方向,深度1~2寸。

②斜刺:向下刺入,进针2~3寸;可灸。

【主治】胃痛,消化不良,泄泻。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合穴。

【位置】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甲乙》)。

【取法】膝下内侧,胫骨内侧髁直下方陷窝中,平齐胫骨粗隆下缘,缝匠肌之附着部。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敏感、皮下组织较疏松。

②中层:半腱肌腱,针刺中此腱,有一定的韧性阻力。

③深层:腓肠肌内侧头;若针深达2寸以上,可刺到腘窝中心或伤及胫神经和腘动、静脉。

【刺灸法】直刺,沿胫骨后缘刺入1~2寸;可灸。

【主治】黄疸,水肿,胃痛,妇人阴痛。

少海手少阴心经之合穴。

【位置】在肘内廉节后陷者中,动脉应手(《甲乙》)。

【取法】肱骨内上髁与肱二头肌腱尺侧缘间连线中点,相当于肘横纹的尺侧端。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有皱褶。

②中层:旋前圆肌。

③深层:肱肌。

【刺灸法】直刺0.5~1寸。

【主治】心痛,咽喉肿痛,瘰疬,目眩,高血压等。

小海

【位置】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甲乙》)。

【取法】微屈肘,在肘外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

②中层:尺神经沟。

③深层:尺骨。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主治】肘臂疼痛,颈项肩臂外后侧痛,颊肿,头痛等。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位置】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甲乙》)。

【取法】在腘窝横纹中央,即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皮下组织较疏松。

②中层: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

③深层:胫神经、腘动、静脉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

注意:腘窝血管均为中大血管,加上腘窝内蜂窝组织,故针刺该穴不宜盲目深刺,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刺破血管造成出血。

【主治】半身不遂,腰痛,腹痛。

阴谷足少阴肾经之合穴。

【位置】在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甲乙》)。

【取法】正坐微屈膝,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与半膜肌之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而敏感。

②中层: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③深层:腓肠肌内侧头。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主治】月经不调,阳痿,阴中痛等。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之合穴。

【位置】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甲乙》)。

【取法】正坐或仰卧,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较薄。

②中层:肱动脉、静脉等。

③深层:正中神经、肱肌。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主治】肘臂痛,心悸,咳嗽,胃痛等。

天井手少阳三焦经之穴。

【位置】在肘外大骨之后,两筋间陷者中(《甲乙》)。

【取法】位于尺骨鹰嘴上1寸凹陷中。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有皱褶。

②中层:肱三头肌肌腱。

③深层:鹰嘴窝,故不可深刺。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偏头痛,肩周炎,耳聋等。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之合穴,见八会穴之筋会。

曲泉足厥阴肝经之合穴。

【位置】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得之(《甲乙》)。

【取法】屈膝,在膝部内侧面,当腘横纹之内侧端,在股骨内上髁之后方与半膜肌腱之间的凹陷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薄,神经敏感。

②中层:股薄肌腱、半膜肌腱。

③深层:腓肠肌内侧头。若针穿过腓肠肌内侧头深达2寸左右时,有可能刺到位于腘窝处的腘动、静脉和胫神经。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主治】黄疸,水肿,月经不调,头痛。

下巨虚小肠之下合穴。

【位置】在上廉下三寸(《甲乙》)。

【取法】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一横指,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厚薄度适中、皮下组织较厚。

②中层:胫骨前肌。

③深层: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刺灸法】直刺0.5~0.9寸;可灸。

【主治】泄泻。

上巨虚大肠之下合穴。

【位置】在三里下三寸(《甲乙》)。

【取法】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和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厚薄度适中、皮下组织较厚。

②中层:胫骨前肌。

③深层: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主治】便秘。

委阳三焦之下合穴。

【位置】腘中外廉两筋间(《甲乙》)。

【取法】俯卧,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

②中层: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

③深层:腘肌起始腱和腘肌。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腿足拘挛疼痛,痿厥不仁,腰脊强痛,小腹胀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