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
1284100000034

第34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经济相一致的高度集中的干部管理体制和单一的管理模式的弊病逐渐显现。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把上级管干部的权限由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实行分层、分级管理,使下级单位拥有了更多的用人权。

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标,其中一条是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革集中统一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原来干部管理没有对企业、事业、机关干部予以分类,都混为干部统一管理,因此带来很多问题。后来,企业干部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干部制度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引进竞争机制,健全企业组织领导制度和企业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扩大企业用人自主权,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快企业家队伍、职业经理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现代企业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干部制度方面,主要是变人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推行岗位聘用制度,这一改革至今已进入攻坚阶段。瑞典中国问题专家金山爱认为,包括干部分类管理在内的中国干部责任制“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中国共产党变化的需要,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

随着对干部分类管理的探索,中国公务员制度逐渐建立。中共十三大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即制定法律和规章,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为尽快推行公务员制度,十三大还要求抓紧制定国家公务员条例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组建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筹办国家行政学院。经过积极筹备,人事部和国家行政学院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成立。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决定在全国逐步分级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2000年,从中央到乡镇五级政府中全面实行了公务员制度,在党群、人大、政协等机关,也分别实行或参照实行公务员制度。这是对传统干部制度的一次全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研究,2006年1月1日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与原来的暂行条例相比,公务员法有很多新内容,一是扩大了公务员范围,公务员范围由只认定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扩大到无论是共产党、政府、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二是职位分类和职务级别划分。根据工作性质将公务员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将公务员分为领导成员和一般公务员。三是充实辞职辞退内容,把领导干部的辞职分为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四类,增加了问责内容。此外,还改革了公务员工资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实行聘任制。

如何依法处理问题官员是中国民众关心的话题。对于腐败分子,中共表示与之水火不容,严惩不贷。对于因为处事不力的官员,或免职或根据法规让其引咎辞职。2003年“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期间,因为应对不力,处置不当,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国家卫生部部长被免职。2008年,在引起世界关注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引咎辞职,河北石家庄市市委书记、市长也被免去领导职务。

如今,中国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正逐步健全。以公务员法为基础,制定颁布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出台了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录用、考核、奖励、培训、调任、辞退、申诉等17个配套法规及9部专项处分规章。公务员法使得公务员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逢进必考已成为各个机关招收公务员的普遍做法。从2006年到2011年,全国共有1177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录用62万名。在选拔任用机制方面,大力推行竞争性选拔方式,从2006到2011年,24余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领导岗位。在这些岗位中既有科长、处长,也有局长,竞争上岗的层次越来越高,制度越来越规范,很多有才华的人得到重用,找到了施展本领的舞台。仅2011年,北京就拿出600多个岗位实行竞聘上岗。公务员管理难点工作也逐步取得突破。在公安和国家安全机关开展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在质检、工商、税务等系统开展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在深圳市开展了公务员分类管理综合试点,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和金融办等开展了聘任制试点,分类管理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中国共产党还特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就展开过人才争夺战。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如季羡林等因为对国民党失望而选择留在大陆,没有前往台湾。钱学森、华罗庚等世界科学界的翘楚更是突破重重险阻从国外回到国内,为祖国科技事业奉献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江泽民提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并在任期内推动设立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对取得重大科技进步的科学家给予重奖。胡锦涛认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003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加强人才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7年,中共十七大又把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党章。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央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十几年的人才发展进行系统谋划。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加大对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了“千人计划”。实施这一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在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创业机制,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目前,已从海外引进了一批国际一流人才。

青年代表着未来,中共近年来加大了对本土青年人才的培养。

2011年开始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计划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每年遴选200名左右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到2020年,计划培养支持2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中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计划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任务进行适当调适。计划的支持范围涵盖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的科研人才,以增强国家未来人才竞争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