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2895000000020

第20章 怨天尤人皆徒劳,修身自省是正道(1)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平庸一生也好,辉煌一世也罢,全由自己做主。不过,既然人们来到世上,就不应该荒废这弥足珍贵的生命。与其怨天尤人无所事事,不如砥砺自我实现价值。

1、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

袁绍大破公孙瓚后,势力更加强盛。而在此时,其弟袁术却因为骄奢过度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于是,袁绍准备弃淮南而归河北。如果他们二人同心协力,河北地区将更难收复。刘备乘机主动请缨,得到曹操许可后,率军前往徐州截住袁术。

刘备到徐州后不久,袁术引兵前来。术军先锋纪灵刚来交战,就被张飞斩杀。随后,袁术亲自引军来斗,被张飞、关羽等人杀得大败,术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兵卒逃亡,不可胜计”。没想到,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术军粮草又被嵩山的雷薄、陈兰劫去。袁术无法,本打算返回寿春,又遇到群盗的袭击,只得暂时在江亭停留。这时,袁术营中只剩下一千余人,而且都是一些老弱者。由于粮食不足,袁术命令将粮食全部分派给军士,家人中有许多因无食而饿死。当时正值盛夏,袁术吃不惯粗粮,于是令厨子取来密水。厨子答话说只有血水。袁术坐在床上,“大叫一声,倒于地下,吐血斗余而死”。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吃苦精神是不行的。既然想带兵打仗、争夺地盘,就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然而,袁术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根本无法咽下粗粮。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建树的。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必定要首先锻炼他的思想意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使他的行为颠倒错乱,用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强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的这段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2000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有志之士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我们不相信什么上天的意志,但是一个人要想干成大事业,担当大责任,必须从精神到肉体都能承受住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磨炼。为什么呢?因为安乐的境遇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萎靡不振,无所事事;而艰难困苦的境遇则使人奋发,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还一口气举了6个古代的大贤为例:舜发迹自田地中间,傅说举自筑墙的人中间,胶鬲举自鱼盐贩子中间,管夷吾任用自狱官手里,孙叔敖腾达自隐居的海边,百里奚崛起自市井。由此可见艰难困苦乃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能经受住艰难境遇的重重考验和磨炼,那么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如今,生活的磨难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多,大多数人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有人说了,现在没有条件吃苦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吃苦的方式有很多种,勤奋便是其中的一种。尽管现在不需要卧薪尝胆,不需要凿壁偷光,但还是可以做到勤奋的。在勤奋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知识逐渐丰富,能力逐渐增强,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将越来越稳固。

一个屡遭失意打击的年轻人,千里迢迢寻找高僧,为他未来的生活道路指点迷津。他来到一座寺庙,求见该寺庙的著名长老释圆。他沮丧地对长老说:“人生总是不如意,同事看不起,老板不赏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并没有对他大加教诲,而是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一会儿,小和尚提着一壶温水来到了佛堂。只见释圆长老拿起一个杯子,并往里面放了一些茶叶,接过小和尚手中的温水沏了茶,然后他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茶杯里冒出微微的热气,茶叶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年轻人对长老的用意十分困惑:“长老为什么用温水沏茶呢?”长老笑而不语,示意让他品茶。年轻人端起茶杯放到嘴边品了一口摇摇头说:“没有一点儿茶香味!”

释圆说:“这可是当地的名茶啊!怎么可能没有味道?”年轻人又品尝了一下茶,依然肯定地说:“我说的是事实,真的没有一丝茶香。”长老又吩咐小和尚:“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又过了一会儿,小和尚提着一壶冒着热气的滚烫的沸水来到佛堂。老和尚依然重复那一套动作,取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这次看到的情景与前一情况不同,杯子里冒着热气,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不时地散发出丝丝清香,使人望而生津。

年轻人刚要端杯品茶,长老却作势挡开了,他又提起水壶向茶杯里注入一些沸水。只见茶叶在杯子中不断地翻腾着,顿时一缕更浓厚的茶香袅袅升腾,一会儿,整个佛堂中都被茶香弥漫了。

长老笑着问年轻人:“施主可知道,同样的茶、同样的环境,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味道呢?”

年轻人说:“因为泡茶所选用的水不同。”

释圆大师微笑着点点头:“没错,正是这个原因。用温水沏茶,怎么会品尝到茶的芳香呢?人的生存之道,也和沏茶同出一辙。你现在的处境就相当于用温水沏茶,水的温度不够,很难沏出香味飘散的茶。当你自己的能力不足时,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大师的一番指点使年轻人茅塞顿开,他回去后刻苦学习,虚心向人求教,不久就赢得了老板的重视,被提升为副经理。

一位学者指出:“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勤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勤奋努力,才能找到自我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才能将所有的才能表现出来,赶上时代的步伐。

做人心眼:

“不吃苦中苦,难熬人上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吃苦精神是难以实现的。吃苦的过程便是磨练体肤、心智的过程,能够让自己在逆境中不放弃,在顺境中不得意,从而一步步登上事业高峰。

2、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各有材,材各有大小,大者安其大而无忽于小,小者乐其小而无慕于大。

——苏轼

袁绍在官渡大败后,回冀州调养。正在心烦意乱之际,袁熙、袁谭、高干忽然引兵前来助战。袁绍大喜,整顿好人马后又来战曹操。

两军对峙,袁绍回顾众将问道:“谁敢出马?”袁尚飞马出阵,将曹操军中徐晃部将史涣射杀。

曹操用“十面埋伏”之计大胜袁绍后不久,主动出击,引兵北征袁绍。此时,袁尚自负其勇,不待袁谭、袁熙等援军至就引兵迎战曹操的先锋部队,结果不到三个回合就被张辽打败,首战便挫伤了士气。

袁尚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他不能认识自我,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一个不能认识自我的人,要么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要么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的更多是失败,而低估自己的能力,无疑会影响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那英是我国流行乐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仅凭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演唱风格就征服了一大批青年人。她演唱的《好大一棵树》、《山不转水转》、《雾里看花》等一首又一首的好歌,一直被广为传唱。

在艺术的行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大家都看到了那英风光的一面,却不知道为了这一天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初闯乐坛时,那英仅仅是无名之辈,艰苦努力、不断提高后,那英才获得了在舞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

那英从小就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而且在音乐感觉方面也有很高的天赋,这为她的成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由于她的音色与苏芮相近,所以在早期的演唱活动中,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大家关注的,她的仿效程度简直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1990年以后,苏珊·维格和赛德等世界级大歌星的歌曲给那英一个很大的启示。直到后来她才将那次的感悟说出来:“其实,流行歌曲的演唱并不是‘西北风’式的唱法,只有在本能的音色上唱出来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打动别人,那种风格并不是连喊带叫。以前总认为,只有连喊带叫才能证明自己是个实力派歌手的想法,现在想起来不免觉得有些荒唐可笑,尤其是在1988至1990年间,我的表现想来真是幼稚无知。”

从此,那英在许多作曲家的帮助下,逐渐地摆脱了苏芮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开始成熟,并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将自己的音乐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1992年的“奥林匹克风”演唱会上,那英与苏芮同台献艺。不过,原来以效仿苏芮的声音和风格而出名的那英,此时此刻却在演唱中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风格。

效仿他人虽然可以为自己当时带来一定的好处,但那不是长久之计,久而久之就会迷失真正的自己,永远活在他人的背后,那英没有这样做。在一番自我认识后,她不再模仿别人,而是以自己的风格在演艺事业中走得更远。

一个人能不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关键要看他能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过,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说过:“认识别人难,认识自己更难。”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够认真对待这件事情,自然不能够将它处理好。

为了能够让人们能够充分地认识自我,社会学给我们指出了认识自己的三个途径:

第一,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不断地拿自己与徐公比较,从不同人的回答中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并且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突破了蒙蔽,超越了自我。

通过和他人比较,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因为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相对他人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长处和短处之分。

第二,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言行相貌,自己难以判断其正误;别人是一面镜子,能把自己照得很清楚。因为别人的评价是综合了更多的比较得出来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公允的,听听别人的评价会有助于认识你自己。

第三,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自己。在闲下来的时候回忆一下:自己做了哪些事情,长于什么或拙于什么,成功了多少或失败了多少。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后,对自己就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充分认识自我后,在做事情的时候才能够量力而行。只有做到了量力而行,才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既不至于埋没才华也不至于因能力不足而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他的声望十分显赫,只要是得知他下落的人,无论有多远,都不辞辛苦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门下,向他拜师学艺。因为,在他的指导下每个弟子都有相当出色的成绩。

一天,一对夫妇去深山找他,只见他正在检查弟子们挑水的多少,他们奇怪地发现,每个弟子的水桶都不是满的,而且参差不齐,有的多有的少。可大师看了还不住地点头、称赞。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他们的水桶都不满,你还称赞他们,这岂不是在纵容他们吗?这样如何能教育好弟子呢?”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多,而在于挑出能力。一味贪多,结果会适得其反。”

他们更加不解。大师从弟子中拉出一个人,让他从山谷里打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辛苦挑的水全洒了,而且膝盖还受了伤。

大师说:“你们看水洒了,还要重新去挑,膝盖破了,走路不是更艰难,是这样好还是让他们量力而为比较好呢?我是想告诉他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只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才能将力量发挥到极限。”

夫妇俩恍然大悟,立刻让自己的爱子跪在地上向大师磕头,并希望大师能够收下自己的儿子,帮他成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急功近利,这样的人太过于自负。在找工作时,他们没有全面衡量自己的综合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拿到了高薪也只是暂时的。正所谓“路遥知马力”,一段时间过后,上司就会看出他们的能力,最终还得被解雇。

做人心眼:

要想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该全面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然后从各个方面不断地完善自我。不能够认识自我的人,就如同在茫茫黑夜中行走,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而认识自我的人,就如同在白天里赶路,向着明确的目标不断前进。

3、乐观豁达,笑对人生

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

——瞿秋白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孙权手下的首席谋士张昭首先用言语挑衅。他说,刘备自称得到诸葛亮便“如鱼得水”,而诸葛亮也常常自比管仲、乐毅。然而,自从诸葛亮跟随刘备后,刘备“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而且“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管仲能够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一匡天下,乐毅能够帮助弱燕攻下强齐七十余座城池,而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不仅没有像以前那样“纵横寰宇,割据城池”,反而却弄得没有立锥之地。

诸葛亮并没有被张昭的话征服,而是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能力。他先是分析了刘备当时的实力:兵不过千,将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所据之地不过一个新野小县,且人少粮缺,再客观表述自己的战果:博望烧屯和白河用水,先战败夏侯惇十万大军,再战败曹仁十万大军。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却令夏侯惇、曹仁“心惊胆裂”,即使是管仲、乐毅用兵打仗,在这种情况下也未必能够以少胜多、以弱敌强。

尽管张昭指出了刘备在诸葛亮辅助下的种种败绩,但诸葛亮没有因此而感到丝毫沮丧,反而能够透过表面的败绩看到在自己指导下打下的胜仗,并且还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与管仲、乐毅相比。从诸葛亮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乐观的心态是多么重要。

乐观的人,能够在灾难中看到希望;而悲观的人,却在希望中看到了灾难。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面对同样的遭遇,前者悲观失望,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乐观积极,看到的是星光万点、一片光明。因此,前者整天郁郁寡欢,后者快乐从容。

人生在世,浮浮沉沉在所难免,唯有乐观豁达,才能廓然无累。

一位水手准备远航,出发前,有人与他这样交谈。

他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水手回答:“出海捕鱼,遇着风暴,死在海上。”

那人又问:“那你祖父呢·”

水手回答:“也死在海上。”

那人又问:“既然这样,你还去航海吗?难道不害怕死在海上吗·”

水手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微笑着****:“你父亲死在哪里·”

那人说:“死在床上。”

水手又问:“你的祖父死在哪里呢·”

那人回答:“也死在床上。”

水手问道:“既然这样,难道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